让你平乱你就好好平呗,可是胜保偏不,这家伙竟然带了小姐去军营中嗨皮。朝中御史参奏胜保拥兵养寇,冒饷纳贿,携妓随营,捏造捷报等等等等一系列罪名。
奕訢和两宫太后下旨,让僧格林沁查实此事。僧格林沁一查,发现胜保的这些罪名全部属实。
得,胜保啊胜保,你这是自作孽,不可活呀,这回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你了。
奕訢和两宫太后密调多隆阿入陕,传旨宣布胜保罪状,将他革职押赴京城,交刑部治罪。
同治二年(1863)三月,两宫太后命奕訢同军机大臣、大学士和刑部会审胜保。
胜保好歹也算是奕訢的铁杆,这个清理门户的活奕訢当然责无旁贷。
开始的时候胜保不但抵死不认罪,反而控告参奏他的御史言官们诬告。
经过多番审讯,奕訢最终审明,胜保养寇为患,有意挟制朝廷,罪名属实。
七月十八日,奕訢和两位嫂子下旨令其自尽。
胜保原本立有大功,如果他做人能低调一点,完全可以不用死。但是他犯了一个大忌,那就是挟制朝廷。从他的奏折措词,他的养寇为患等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出,这小子是烧包得不轻,好像是先有了他胜保,才有了朝廷一样,完全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而奕訢和两宫太后决不允许有人挑战朝廷的权威,所以他也就非死不可了。
何桂清和胜保,虽然都是杀,但各有各的杀法。
杀何桂清是为了建立国法的威严,杀胜保是为了树立朝廷的权威。
这两个人一杀,朝野内外,文武臣工,再没有人敢玩忽职守,再没有人敢不服从奕訢和两宫太后的号令。
内部已经安定,现在,奕訢和两位嫂子要开始进行他们政治生涯中的第一件大事—平灭太平天国。
奕訢和两宫太后治理国家比肃顺要开明。
在对外政策上,奕訢和两宫太后没有像肃顺那样盲目排外,他们实行开明的外交政策,努力维持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以保障中国的利益;在对内政策上,他们也没有因人废事,他们走的是一条没有肃顺的肃顺路线,说白了就是四个字—重用汉臣。
咸丰朝,在肃顺的建议下,曾国藩被授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督办东南军务。
奕訢和两宫太后比肃顺更大气。楚军收复安庆的捷报一到,他们就下旨,加封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明令其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
弄得曾国藩反倒不好意思了起来。曾国藩是个明白人,他深知历代军阀割据之祸,担心朝廷这样大胆放权会使地方势力纷纷坐大,形成朝廷日后的隐患,因此上疏请辞。
奕訢和两宫太后不许,曾国藩只好接受任命。
奕訢和两宫太后杀何桂清和胜保是立威,重用曾国藩则是施恩,这叫恩威并用,通过这一赏一罚,奕訢和两宫太后的威信很快确立起来。
安庆攻克之后,其实楚军已经胜利在望,只须再有临门一脚,太平天国这座豆腐渣大厦就要彻底坍塌了。
这时候出事了。
胡林翼病倒了。据说当时因为楚军的节节胜利,胡林翼非常高兴,病情已经大有好转。可是有一天,江上驶来了几艘外国轮船,汽笛声骤然响起,胡林翼突然脸色大变,呕血晕倒,从此病情日益恶化。
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胡林翼的这个病大概也是肺结核。肺结核咱们前面说过,在当时是绝症,无药可医,安心调养少操劳点的话能多活两年,但偏偏胡林翼干的这个是个既劳心又费力的差使。
胡林翼回到武昌休养,病情也没多少好转。好不容易等来了楚军收复安庆的捷报,以为可以舒口气了,咸丰帝驾崩了。
惊闻此信,胡林翼大恸呕血。
皇帝一死,北京政局必然要有一番大动荡,奕訢,肃顺,两宫太后,乱烘烘又不知谁将唱罢谁登场,心力交瘁的胡林翼再也经受不住这个打击了。
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二十六日,辛酉政变前夕,太子少保、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北巡抚胡林翼于武昌病逝,终年50岁,遗折举荐李续宜接任湖北巡抚一职。
胡林翼相貌英伟,双目炯炯,威棱慑人,做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沓。
胡林翼悔于自己早年太堕落,对于很多做人的道理领悟得太晚,所以终生一直严以律己,持身谦虚谨慎,常常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如人,终生一直努力地学习,努力地改正自己的缺点。
当年胡林翼被曾国藩收为部下,大力拔擢,终于得任湖北巡抚。后来,胡林翼苦心维护楚军,始终尊重曾国藩的楚军统帅地位,即使是在曾国藩最低谷的时候,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身边。
胡林翼治军纪律严明,亲订营制。同时又礼贤下士,极力荐拔人才。胡林翼荐举过的人有很多,但从来没有荐举过一个庸才。
胡林翼戎马半生,始终手不释卷,每天必读《资治通鉴》二十页,《四书》十页,一本《论语》更是百读不厌。他积劳多病,有时甚至病重不能进食,但却从来不曾荒废读书。
为了经营好湖北,他劳心费神,对官文大施权术,着意笼络,甚至将其玩弄于股掌之上;甚至对楚军的很多将领,他有时也用权术加以笼络,努力协调他们的关系。胡林翼虽然如此精擅权谋,但他对曾国藩却始终是披肝沥胆,一片赤诚。
二人名虽同僚,但情义实与兄弟无二,他们在战场上联手搏杀,在官场上相互支持,缓急相救,患难相扶,纵然千难万难,决不相弃,虽古之廉蔺管鲍,无有过之。他是曾国藩最好的朋友,最可靠的战友。
李续宜曾经这样评价胡林翼:
胡公待人多血性,然亦不能无权术。
《咸同将相琐闻》论道:
李勇毅(就是李续宜)之评胡公,至矣。然唯有血性者乃能用其权术,若无胡公之血性,而学其权术者,殆而已矣。
我曰:
《咸同将相琐闻》之评胡公,亦至矣。
胡林翼早年立志改过,发誓要做一代名臣,今观其一生之为人行事,实无愧于“名臣”二字。
接到胡林翼的死讯,曾国藩悲痛万分,他写信给左宗棠,里面提到胡林翼说:
痛心之至!赤心以忧国家,小心以事友生,苦心以护诸将,天下宁复有似斯人者哉!
曾国藩为胡林翼作挽联:
舍己从人,大贤之量
推心置腹,群彦所归
逋寇在吴中,是先帝与荩臣临终恨事
荐贤满天下,愿后人补我公未竟勋名
少壮剧豪雄,到暮年折节谦虚,但思尽忠补过
东南名将帅,赖先生苦心调护,联为骨肉弟昆
竭治民治兵治贼之心,丹陛推诚,从病积贤劳,三疏乞休犹未允
后忠烈忠武忠节而逝,黄泉聚首,知功成皖鄂,百年遗恨定同销
过去有了功劳,胡林翼都先推让给官文,加官受赏,样样都是官文占先。
现在,曾国藩要为自己的好兄弟说几句公道话。他给朝廷上了一道《沥陈前湖北抚臣胡林翼忠勤勋绩折》,其中说:
咸丰五年(1855)三月,胡林翼初署湖北巡抚。
那时,武昌已经三次失陷,湖北州县大半沦没,各路兵勇溃散殆尽。胡林翼坐困于金口、洪山一带,无兵无饷,无官无幕,湖北各路官员,都远隔北岸数百里外。一钱一粟,胡林翼都要亲作书函,向人求贷,情词深痛,而湖北在残破之余,响应者却寥寥无几。
后来,胡林翼拿出自己益阳家里的谷米来接济军食,士卒为之感动。
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胡林翼攻克武昌,之后逐步收复黄州诸郡县,平定了湖北。这个时候,人人都以为身为湖北巡抚的胡林翼可以息肩了,但是胡林翼没有。他不贪图本省的稳固,立即挥师越境,围攻九江。于是,督抚以全力增援邻省,自湖北而始。中间石达开、陈玉成曾经多次进犯湖北,胡林翼始终不肯撤九江之围回救本省之急,最终克复九江,杀尽敌军,成为东南一大转机。
李续宾战死三河之后,胡林翼戴孝出山,痛哭誓师,直赴军前。这个时候,人人都以为李续宾新逝,大军元气未复,不能兼顾邻省,但是胡林翼不这么认为。形势稍定,他就大举攻打安徽,亲绘图纸,与臣及诸路将领昼夜谋划,最终攻克了潜山、太湖。围攻安庆时,胡林翼带病回援湖北,但仍然写信力劝臣不要撤安庆之围,最终攻克了安庆。因此安庆之克,胡林翼实为首功。
湖北将领众多,互相之间难免有矛盾分歧。而胡林翼均以国士相待,倾身结纳,因此,诸将团结如同兄弟。每遇捷报,胡林翼都不肯单独请功,总是先把功劳推给官文和臣。偶然一次单独请功,必然盛称诸将之功而丝毫不提自己。其心兢兢以推让僚友、扶植忠良为己任。外省盛传楚军上下和睦,亲如骨肉,但对胡林翼幕后的苦心调护,却知之不多。
胡林翼擅长理财,用人有方,除陋规,省浮费,使湖北以残破贫瘠之地养兵六万,月费至四十万,而商民不疲,吏治蒸蒸日上。这都是胡林翼的功劳。
清朝廷接到曾国藩的奏折,也深受感动。奕訢和两宫太后下旨,加胡林翼太子太保衔,追赠为总督,并按总督例为胡林翼治丧,赐谥号“文忠”。
这个谥号相当荣耀,仅次于“文正”,只有极少数为国家建立过奇功的文臣,才能获此殊荣。在此之前,清代二百年来,也只有林则徐等寥寥十数人得到过这个谥号,跟胡林翼同时代也得到“文忠”这个谥号的,只有骆秉章一个人。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