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晚清民国史札记 > 第二十八章 长剑倚天谁问

第二十八章 长剑倚天谁问

安庆被攻克之后,洪秀全急了,因为天京上游已经无险可守,曾国藩的剑锋已经逼向了他的咽喉。

怎么办?

老办法,围魏救赵。

洪秀全派李秀成、李世贤水银泻地一般,从四面八方进攻江浙两省,想引开楚军的攻势。

不过这压根不可能。

曾国藩可不是江南大营那帮糊涂蛋,他一向不喜欢被人牵着鼻子走。

他正在考虑给洪秀全摆个大阵玩玩。

这时候,由于李秀成过于生猛,而且他带去打江浙的又都是百战精兵,太平军的精锐,兵锋所向,萧山、绍兴、宁波、诸暨、杭州接连陷落,浙江巡抚王有龄兵败自杀,江浙形势大坏,两省士绅纷纷逃入上海。

上海自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江宁条约》开埠(就是开辟为通商口岸)之后,凭借其长江入海口和黄浦江天然良港的地理优势,立即被外国人相中,各国纷纷在此设立租界做生意。

于是,上海经济迅速腾飞,一跃凌驾于广州之上,成为了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中国的外贸中心。

十里洋场,遍地黄金。这样一个富得流油的地方,曾国藩一直做梦都想得到。

他身为几十万楚军的统帅,经常为银子发愁,楚军的粮食、军饷、枪炮、弹药,哪哪都要银子。自己这些年砸锅卖铁,挖地三尺,磨破了嘴皮子,筹到的银子也是捉襟见肘,不敷使用,全军上下一直过的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要是能把上海攥到手里,那就,嘿嘿……

巧了,想什么来什么。

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江苏绅士钱鼎铭等一班人从上海乘轮船溯江而上,到安庆来拜见曾国藩,请求曾国藩救援上海,并向曾国藩承诺,如果他答应救援上海,上海每月能够为楚军筹措十万两银子的军费。

他们还带来了上海士绅联名写给曾国藩的书信,里面说,现在出兵上海正是时机,因为上海地区目前靠着乡团、枪炮和内应还能够自保,但是不能持久,一旦上海长期得不到增援,沦陷敌手,等于是将朝廷的小金库拱手资敌,那么东南大局就危险了。

此外,曾国藩还考虑到另一点,万一李秀成拿下了上海,从上海的洋商手里买到军舰和洋枪洋炮,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看到钱鼎铭声泪俱下的哀求,加上上海开出的丰厚条件,再考虑到上海沦陷的后果,曾国藩不能不为所动。

他答应了钱鼎铭的请求,但是由于手中兵力不足,他告诉钱鼎铭,自己到来年二月才能进军上海。

然后曾国藩就跟九弟曾国荃商议这件事,打算让曾国荃率部救援上海。

但是一向性格蛮狠的曾国荃对上海根本不感兴趣,他主动向大哥曾国藩请缨,要求攻打金陵。他说:

松沪财富甲天下,筹饷易。然贼巢在金陵,急捣金陵,则寇必以全力护巢穴,而后苏杭可图也。

曾国藩也认为他说的有理,金陵一旦被围,江浙一带李秀成诸军自然要全力回救,那时,苏杭便可一鼓而下。苏杭收复之后,金陵也就成了孤城一座,早晚必破。

但是上海怎么办呢?

曾国藩想到了一个人—李鸿章。

这些年,李鸿章的仕途一直不顺,眼看40岁的人了,还是幕僚一个。

曾老师经常安慰他,让他不要着急,好饭不怕晚。

他自己也知道,这种事情急不得,可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望着空中的皎月,李鸿章还是难免有雄才空负、壮志难伸之叹。

有一次,曾国藩苦于楚军没有骑兵,想上疏朝廷,组建一支马队,提议由李鸿章做这支马队的统帅。

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的战斗力远胜于步兵。让李鸿章单独统带一支马队,可见曾国藩对李鸿章不是一般的器重。

可惜咸丰帝太小心眼,他对曾国藩一直怀有深深的猜忌,曾国藩只有步兵就够让他忌惮的了,如果再有了骑兵……

所以咸丰帝死活不同意这件事。

所以李鸿章的马队统领一职就吹了。

之后,由于李鸿章在曾国藩帐下多年,立有功劳。

咸丰九年(1859)七月,清朝廷授其为福建候补道员。

这是一个让李鸿章哭笑不得的任命。因为李鸿章多年来一直在曾老师帐下干工作,而曾老师的大营跟福建相去数千里。如果自己继续留在曾老师身边,那就得不到这个福建的官职,可是如果离开曾老师这个引路人,那自己的前程也就没了。

怎么办呢?

李鸿章难以决断,只好向曾老师求教。

曾国藩也没有好办法,只好耐心安慰他说,阁下才华出众,志向远大,但是时运和地位,冥冥中自有注定,非人力能够强求。让他不要急于出人头地,耐心等待时机。

于是李鸿章打消了去福建赴任的念头,决心继续追随在曾老师的身边。

这样一来,李鸿章的福建道员一职也吹了。

不久,清朝廷令曾国藩筹建淮扬水师,曾国藩立即上疏,保举李鸿章担任两淮盐运使,筹办水师事宜。

两淮盐运使可是个大肥缺,掌握着向两淮盐商征收盐税的权力,可见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器重。照理说,这个时候朝中有肃顺罩着,曾国藩的话是相当管用的,这个两淮盐运使应该能十拿九稳。不巧的是,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咸丰帝出逃热河,这事就没了下文。

所以李鸿章的两淮盐运使一职又吹了。

李鸿章没有说什么。他早已经习惯了命运对他的捉弄,他把自己埋藏在曾老师的公文堆里,仿佛自己只是一台起草公文的机器,没有志向,也没有烦恼。

只有当酒酣耳热之时,人们才会惊奇地看到,眼前这个失意的儒生胸中,竟然有一团火在燃烧—

去年三月梁园住,明年春日知何处?

雪泥风絮不暂停,冥冥主张岂定数?

醉浮大白仰天高,天高不闻人悲号。

世事如火炼油膏,百年瞬息无坚牢。

俯视城中屋瓦绿鳞次,眼前好景须游戏。

古往今来人物多,几逐临川水东逝,千秋之名身后事!

且寻高阳旧酒徒,酒酣提剑猎万骑!

下与浊世扫烽尘,归老湖边埋姓字!

诗中的豪放疏狂,掩盖不了李鸿章诗外的落寞沮丧,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内心深处,仍然不肯放弃那一份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可是命运,命运,这该死的命运,什么时候才肯给他机会呢?

莫谓世材难见用,须知天意不徒生。

李鸿章,上天迟迟不肯让你出人头地,只是为了更进一步地磨炼你,因为他要将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你。

现在,机会来了。

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朝廷下旨让曾国藩推举江苏巡抚的人选。曾国藩抓住这个机会,上疏力推让李鸿章担任此职。

同时,曾国藩命李鸿章回老家合肥招募数千军队,回营听用。

一直以来,淮南久为太平军、捻军侵犯,百姓深受其苦,合肥士绅刘铭传,张树声、张树珊兄弟,周盛波、周盛传兄弟,潘鼎新和吴长庆等人纷纷自练民团保卫乡里。因此,多年以来,虽然太平军、捻军攻势凶猛,一度安徽全省几乎沦陷,但合肥却始终安然无恙。

刘铭传,字省三,安徽合肥(今肥西)人,农民出身,在家排行老六,又因为幼时出过天花,脸上留有麻点,所以江湖人送外号“刘六麻子”。这个人早年是个私盐贩子,出了名的亡命之徒,生性豪爽,深得乡中子弟之心。

刘铭传父亲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