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晚清民国史札记 > 第二十四章 山雨欲来

第二十四章 山雨欲来

大家都在逃命,肃顺正没好气呢。那太监一来,让肃顺劈头盖脸一顿臭骂给骂了回去。

咱们都知道,肃顺就这脾气。

不过人家懿贵妃和皇后就不这么想了,人家女孩子家脸皮薄,本来求你给加个小灶就挺难为情的,你还这副德行。

懿贵妃和皇后恼羞成怒。

打狗还得看主人呢!骂我的太监就是骂我,好你个肃六,咱们走着瞧!

从这以后,懿贵妃和皇后就一直看肃顺不顺眼。

后来,奕詝死了,当天,皇后就被加封为皇太后—母后皇太后。

可能是肃顺他们一时疏忽,懿贵妃作为新皇帝的生母竟然没动静,就这么被眼巴巴地晾了一天,第二天才被加封为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从此,中国有了两个皇太后,为了叫起来方便,人们又把母后皇太后简称为东太后或东佛爷,把圣母皇太后简称为西太后或西佛爷。

“佛爷”是清代对皇帝或太后的尊称,“老佛爷”这个称呼就是打这来的。

注意,我们在很多古装剧里看到上到王公大臣,下到太监宫女都张口闭口“老佛爷”,其实这是不符合史实的。

“老佛爷”这个词并不是人们对两宫太后的称呼,只是太监宫女们背地里的一种代称。这大概就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这个词,背后叫着玩可以,当面不能这么叫,当面只能叫“主席”或者“总书记”。“老佛爷”也一样,当着两宫太后的面不能这么叫,只能叫“太后”,或者更正式一点,叫“皇太后”。

跟“老佛爷”经常结伴出现的,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词是“吉祥”,这个词也是经常被错用的。事实上,既然“老佛爷”这个词不能当面用,那“老佛爷吉祥”这句话也就不存在了。既然“老佛爷吉祥”不存在,那应该怎么跟两宫太后请安呢?

应该说:

臣(或者奴才)xxx恭请(或者叩请)太后(或者皇太后)圣安。

而如果是普通的旗人人家的话(汉人没有这一套礼节),相互之间请安则应该说:

请xxx(对方的称呼,假如在《红楼梦》里,则这里可以是宝二爷或者二奶奶之类的)的安。

然后再说几句吉祥话,比如像什么“给您贺喜”或者“祝您福寿康宁”之类的,而不是说“吉祥”这两个字。

既然大家平时请安都不说“吉祥”,那“吉祥”这两个字是不是就没有用处呢?

也不是。

事实上,太监互相之间打招呼经常用“吉祥”这两个字。清亡后很多太监出了宫,不少人跟他们打听宫里的事,他们有意无意地就把自己平时打招呼常用的这两个字给带出来了,以致经常被后人误解,以讹传讹,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虽然也当上了太后,但是就这么平白无故被晾了一天,面子上挂不住啊!皇帝生母加封太后这是祖制,你肃六竟然敢平白无故晾我一天!好,很好。

这位懿贵妃生来就是个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的主。她有句名言:

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翻译过来就是:

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世不痛快!

肃顺这回可算是把懿贵妃,不,现在应该叫西太后,彻底得罪了。

但是肃顺等八大臣依然自我感觉良好,他们觉得让这些半文盲的太后们写谕旨、看奏折也实在是太难为她们了,干脆这么办吧。

他们向两宫太后提议,以后所有的谕旨都由我们八大臣来写,您二位只负责盖印就行了,底下臣子们的奏折您二位也不用看了,我们八大臣来处理就行。

两宫太后一听,好嘛,这是把我们俩姐妹当成活印把子了,合着我们只能盖印,谕旨、奏折一律不让插手,想得美!

两宫太后坚决不同意,八大臣也坚持己见,双方争了足足四天,一边嗓门大,一边嗓音尖,吵得是唾沫横飞。

得,好男不跟女斗,再加上八大臣对这件事也确实有点亏心。毕竟,奕詝给两个老婆这两颗印不是让她们白盖的,还有一层让她们牵制自己的意思。

八大臣做出了让步,谕旨和奏折都由两宫太后阅看,两宫太后同意再用印。

这一局两宫太后赢了。虽然赢了,但是女人是最缺乏安全感的,经过八大臣这么一争,她们更加觉得肃顺等八大臣靠不住。于是俩姐妹派了一个密使去北京找奕訢帮忙。

七月二十日,北京的奕訢接到皇上四哥驾崩的消息和一大堆的上谕,里面说了一车交代后事的话,除了不必去热河奔丧这一句之外,其他的都跟奕訢没什么关系。

得,皇上四哥还是信不过我,临死都不肯让我当顾命大臣。

另外,有一道重要的上谕中说,以后朝廷的一切谕旨必须钤盖“御赏”和“同道堂”两方玺才能生效。

而且,令人意外的是,在这一堆十七日的谕旨中,还有一道十八日的谕旨,里面说加封皇后和懿贵妃为皇太后。

这就怪了,十七日和十八日的谕旨明明差了一天,为什么会同时到北京?

难道十七日的某份谕旨有什么争议,耽搁了一天?

御赏,同道堂,争议……

有趣,有趣。

奕訢的嘴角泛起了一丝微笑。

果然,不久,两宫太后的密使到了北京。

关于这个密使,正史中没有记载也不可能有记载。野史中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是西太后身边的小太监小安子—安得海;一种说是醇郡王奕譞,或者他的福晋,也就是西太后的妹妹;还有一种说是一个叫恒起的侍卫。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根本就没有这个所谓的密使。

我个人倾向于侍卫恒起这种说法。因为,不准奔丧的谕旨已经下发过了。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奕訢如果不能确知两位嫂子的真实想法的话,恐怕是不会以身犯险去热河见她们的。

万一两个嫂子耍诈呢,把自己诓到热河,再跟肃顺联手把自己给做掉,那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我认为,这个密使应该是存在的。

而安得海一个小太监,很难摆脱肃顺等人的控制,而且我估计他一个太监,应该也不会骑马,而徒步从热河往北京赶的话那肯定黄花菜都凉了,所以这个密使不可能是他。而根据清宫档案,奕譞那个时候根本不在热河,也就是说奕譞当初并没有跟皇上四哥去热河,而是留在了北京,同理,他的福晋也没有去,所以他们夫妻也不可能。

而侍卫恒起,论身份,论能力,都合适这个密使的差使,所以我认为他的可能性比较大。

恒起到了北京后,通过东太后的弟弟广科找到了奕訢,告诉了奕訢两宫太后的困难处境和真实想法,请他去热河与两宫太后共商大事。

同时,奕訢在热河的眼线发回的密札也证明了这一点(可见奕訢一直在时刻准备着,他在准备什么呢)。

于是,奕訢决定冒险一搏,他向热河发出了请求奔丧的奏折。

七月二十五日,热河方面两位嫂子准奏的批复到达北京。次日奕訢启程赶赴行在(天子巡幸所到的地方,这里指的就是热河)。

八月初一日,奕訢到达热河。

你想要什么,就自己去争取,你不争,没有人会白给你。

我要把皇上四哥不肯给的,自己拿过来。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