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詝在热河紧张地关注着北京的情况,不久,他接到了圆明园被焚的消息。
那是他的祖先花了一百五十年的时间建起来的园子,是大清国力富强的象征,是他的家。
不久,请求允许割给俄国一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奏报又传来,奕詝无力地在上面用朱笔写下了“准奏”两个字。
那是关外爱新觉罗先祖的龙兴之地,是太祖太宗两代人浴血拼杀打下来的国土,是满洲人的祖业。
奕詝的心碎了。
朕即位以来,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有半点懈怠,力图振刷国势,使大清重现康乾景象。
不料甫一登基,洪秀全起于广西,官军屡战屡败,割据东南,遂成大患。各地随之纷纷起义,中原板荡,天下惶惶。
朕好不容易用了一个肃顺,国家有了一点希望。可是,又冒出了英法联军、伊格纳切夫这些人,致使圆明园被毁,大好河山被割得支离破碎,英法公使还要趾高气扬地常驻北京,天朝上国的尊严都被朕给丢尽了。
朕有罪呀!
朕是一个无能的皇帝,即位整整十年,不能致国家于富强,反倒使国家忧患丛生,百姓苦难日深。
朕愧对国家,愧对列祖列宗,更愧对天下百姓!
朕已经没有勇气继续当这个皇帝了。
奕詝想到了死。
奕詝把宫内升平署(掌管宫廷戏曲演出的机构)的戏班子都召到了热河,让他们轮着番地给自己唱戏(听戏是当时北京人的一大重要爱好,皇帝也不例外,当时京剧在北京的火爆程度相当于今天的美国大片)。奕詝每天除了看戏之外就是打猎,玩女人,还有喝酒。喝醉了以后就又哭又闹,殴打身边的下人,来发泄心中的痛苦,醒后又痛悔万分,只好多给下人赏赐以弥补人家。
奕詝本来身体就不好,在长期醇酒妇人的放纵之下,他的身体彻底垮了。
咸丰十年(1860)底,奕詝开始咳血,按照今天临床医学的角度看,他这个病应该就是肺结核。肺结核在古代是绝症,调理得好能多活两年,调理得不好很快就没命了。奕詝一心求死,他的病情当然也日益恶化。
这时候,奕訢、桂良、文祥联名上了一道《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这道奏折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相当有名。里面提出了先平灭太平天国和捻军,之后对付俄国,最后对付英国的战略大方针;并提出对西方国家的外交方略应该是严守条约,暗中笼络;同时还提出了六条改革的策略。
奕詝批准了奕訢他们的请求。
按照这道奏折中提出的策略,清朝廷在北京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理外交,这个衙门的官员就由奕訢等有外交经验的王大臣来担任;在南北方分设管理牛庄(今辽宁海城)、天津和登州(今山东蓬莱)海关的三口通商大臣,与管理江、浙、闽、粤和内江海关的五口通商大臣;在北京设立了同文馆,翻译外文书籍,并选年轻人入馆学习外语。
这道奏折是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平等对待西方,而不再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自居。
自鸦片战争以来麻木了二十年之后,中国终于有人率先觉悟了,想到要发愤自强,学习西方。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变革—自强运动,就此开始。
这是奕詝这辈子能为中国做的最后一件事了,没想到这件事最后也是那样一个结局。
不过奕詝已经看不到那一天了。
在最后的日子里,奕詝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后事。
自己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大阿哥载淳,载淳的母亲是懿贵妃叶赫那拉氏。
这个叶赫那拉氏就是后来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慈禧太后。
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安徽道员惠征之女。她的名字据她们叶赫那拉的后人说,叫做杏贞,她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她家当时就住在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民间一直有个神秘的传言说,当年叶赫那拉氏的祖先被清朝的建立者努尔哈齐打败,他临死的时候在烈火中向努尔哈齐发出诅咒:
我们叶赫那拉的子孙只要能留下一个女子,也一定会覆灭建州(明朝时女真族分三部,努尔哈齐统治的是其中的一部,称为建州女真,叶赫那拉所属的是另一部,称为海西女真,女真各部统一后,皇太极将女真改名为满洲)。
之后,努尔哈齐就定下祖制,子孙宫中不准选姓叶赫那拉的女子为嫔妃。
但是很可惜,天命非人力所能更改,清朝最终到底还是亡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之手。
这个故事听着是挺离奇的,不过根本不是真的。
事实上,根据清宫档案,清朝历代皇帝宫中都有姓叶赫那拉的嫔妃。叶赫那拉家族不但出过很多嫔妃,而且还出过朝臣。清代著名的大词人纳兰容若和他的父亲—大学士纳兰明珠就是叶赫那拉家族的人,叶赫那拉也可以简称为那拉,纳兰容若姓纳兰。纳兰、那拉在满文中都是一个词,只是汉文音译不同。
叶赫那拉氏她们家是旗人,又是官宦人家,所以并不贫穷。叶赫那拉氏作为官宦人家的小姐,她的童年生活也很幸福。
民间还有传言,说叶赫那拉氏出身贫寒,以宫女的身份进宫,本来没有机会见到皇帝,后来通过贿赂太监见到了皇帝,又因为唱歌好听被皇帝喜爱,纳为嫔妃。
这也完全不是事实。
下面我想大体讲讲清代后宫的那些事,可能有点繁琐,不喜欢看的可以直接跳过。
清代宫女的选拔每年一次,由内务府主持,范围只限于内务府包衣家庭的女儿中13岁以上者。包衣是满语包衣阿哈的简称,家奴的意思。清初满洲人打仗俘虏了人口之后就把这些俘虏分给八旗贵族做家奴,这些家奴的后代世世代代就都是家奴。
也就是说宫女都是内务府包衣家庭的女子。
叶赫那拉氏并不属于内务府包衣,所以一开始就不可能是宫女。
至于后妃,则来自于另一种身份的女子—秀女。
清代为保证满洲皇帝的血统纯正,禁止满汉通婚。秀女的选拔每三年一次,由户部主持,范围只限于八旗家庭的女儿,年龄在13岁到17岁之间。
初选没什么技术含量,就是拿眼睛看。每个秀女都有一个名牌,皇帝或太后看中的就留牌子,看不中的就撂牌子。复选需要展示一些女工之类的技艺,不过长得好看肯定也是必须的。
初选、复选就撂了牌子的可以直接领盒饭走人了,你们长得太难看,以后少出门吓唬人就对了。
复选也选中的还要继续进行引阅、复看等等,仍然留了牌子的还要留宫进行住宿考察,看看磨不磨牙,放不放屁,打不打呼噜之类的,最终确定人选。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