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詝出逃的第一天,由于事出仓促,连食物、帐篷、铺盖都没有带出来。
随行的王公大臣都狼狈不堪,跑得那叫一个快,只恨阿玛额娘少生了两条腿。
晚饭大家只能吃粳米粥和烧饼充饥,下人们就只能吃老米饭。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人,乍一吃这些粗食实在难以下咽,很多人都只好望食兴叹。
到第二天才看见肉和蛋,食物才渐渐丰富起来。
八月二十五日,四更时分,驻军祁门的曾国藩接到军机处发来的六百里加急(古代加急文书中最快的一种,每逢驿站换马,一天最快也就跑六百里,没有八百里加急这一说)廷寄。
本来已经睡下的曾国藩赶紧起身接旨。
廷寄上说,胜保上疏说南方军士擅长近身搏斗,如果能让他们接近英法联军士兵的话,英法联军的枪炮就失去用武之地了,所以让曾国藩等人各自挑选精兵两三千人,令鲍超等人统带兼程赴京,交胜保调遣。
很明显,这是胜保的鬼把戏,他这招可够阴的。
咱们前文说过,胜保一向擅长搞招降,但是不巧他招降的军队总是降而复叛,叛而复降,降了再叛,叛了再降,严格遵守降叛守恒定律。
搞来搞去,他手底下也就原来那点兵,从来没多过。
怎么办呢?
他就把主意打到了千里之外的曾国藩头上。
你曾国藩手里有的是兵,哥们借走一部分,你应该无话可说吧。
胜保那点花花肠子曾国藩心里门清,但这是借圣旨说出来的,自己又不好点破。总不能直接告诉皇帝说,想要兵自己招去,老子的兵谁也不给。再一个,退一万步说,楚军有一个特点,当年曾国藩在长沙建军的时候,为了便于指挥,为楚军制定了一个基本的建军思想,就是兵为将有。任凭楚军到了天涯海角,只认我曾国藩一人,除了我之外,就是皇帝老子,也休想调动他们一兵一卒(这也正是奕詝最担心的事情)。所以,咱们实话实说,胜保就是真的得到了鲍超,也不过就等于是得到了一口永远拔不出鞘的宝剑,这口宝剑就是再锋利,也不是他胜保玩得了的。
可是廷寄里还说,京城危急,自己做臣子的眼见皇帝有危难,岂能不救。但是祁门这边日子也不好过。
祁门这个地方,好像一个锅底,四周高,中间低,是兵家所说的绝地,容易四面挨揍,很难主动出击,一旦有危险,想跑都跑不了。李鸿章曾劝过曾国藩,不要把大营建在这里,但是曾国藩还有另一重考虑。
曾国藩是两江总督,法定的驻地在江苏。
江苏一带的士绅和官员都盼着曾国藩把大军开过去,曾国藩现在虽然还不能进兵江苏,但是也要做一个进兵的架势,让江苏方面有个盼头,缓解自己的政治压力。要不然江苏的老百姓恐怕就要把自己骂死,江苏官员的弹劾和皇帝的责问也是少不了的。
要照以前的曾国藩,那就干脆直接离开祁门好了,什么百姓,官员,皇帝,他们怎么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把仗打赢。但是现在的曾国藩不一样了,自从二次出山以后,他每当遇事都会更多地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所以曾国藩还是选择了进驻祁门。
曾国藩刚到祁门,宁国和徽州就先后失守,形势很危急。
就在这个时候,朝廷下诏让抽调军队北上。
怎么办?
奉诏的话,眼睁睁看着胜保夺走自己的精兵爱将,千里迢迢劳师远征去打什么英法联军,那不是让胜保白赚功劳,让自己的人送死吗?不奉诏的话,英法联军把皇帝弄死,朝廷over了,自己这边也甭打了,赶紧领盒饭去吧,朝廷都没了,我曾国藩保谁去?
奉诏,还是不奉诏,that’s the question。
曾国藩召集幕僚讨论。
大部分人都主张奉诏,因为毕竟大家都是给朝廷打工的,朝廷没了,咱们也就集体下岗了。只有一个人力排众议,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他说:
夷氛已迫,入卫实属空言,三国连衡,不过金帛议和,断无他变。此时当按兵请旨,且无稍动。楚军关天下安危,举措得失,切宜慎重。
李鸿章的这段话完美地诠释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个道理。
的确,英法联军已经打到了北京城下,现在再谈什么入卫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英法联军想把皇帝弄死,就是入卫也来不及;如果英法联军不想把皇帝弄死,那就根本没有必要入卫,不是吗?
高,实在是高,真是一语道破天机,李鸿章不愧为天下奇才也,寥寥数语就解开了这个天大的难题。
那该怎么回复朝廷呢?
曾国藩眉头一皱,有了。
要说还是曾国藩老奸巨猾,呃,老谋深算。
他想出一个妙计,让皇帝在他和胡林翼两个人中间挑选一人北上,而奏折往来需时,他接到的这份六百里加急的廷寄在路上走了半个月,他只要晚几天复奏,等奏折到热河的时候,估计少说也得一个月了。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大局应该已经定下了。
他把这个招告诉了胡林翼,胡林翼也表示同意。
那就这么定了。
不得不说,曾国藩这招还真是狡猾狡猾的。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事情逼到这个份上了,像这种问题是单纯的道德解决不了的,只能诉诸权谋。权谋这东西,虽然不能常用,但逼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是不妨用上个一点半点的,嘿嘿……
十天以后,曾国藩向北京发出了奏折,说听说了京城的剧变,臣非常担心皇上的安危,既愤且愧,眼泪哗哗的(演技派,绝对的演技派),臣接到圣旨说,要让鲍超赴京交由胜保调遣,臣恐鲍超一部实力不够,恳请皇上在臣和胡林翼中挑选一人带兵北上,这样可以统率更多的兵力,而且指挥起来也更灵便。
当然了,曾国藩这么做也是无奈,他跟胡林翼其实都已经做好了带兵北上的心理准备。以楚军的实力而言,恐怕不是英法联军的对手,而且南方这边形势也很紧张,能带走的兵力相当有限。万一真的开战,恐怕只能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英法联军把他撂倒;第二种,他,被英法联军撂倒,他估计肯定被撂倒。如果是小挫的话,当然可以撤退,如果是大败,曾国藩和胡林翼都决心捐躯报国,决不逃走。
他们部署好了军中的事务,静静地等待着朝廷的旨意。
奕詝出逃之后,京城这边的事务就全部由恭亲王奕訢,文华殿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署理步军统领、军机大臣文祥和内务府总管宝鋆等人负责。
皇上四哥出逃当天,奕訢一面向英使额尔金和法使葛罗发出议和照会(一种外交文书),一面下令释放并改善巴夏礼等俘虏的待遇,一面安定京城秩序,一面向各地发出勤王文书让各地将帅速派援兵进京。
当时北京城守兵不满万人,而且士兵已经好几天没有领到口粮了,军队行将瓦解。于是文祥立即开仓放粮,宝鋆也立即开库放银,这才勉强维持住局面。由于城中大乱,不少地痞流氓就借机生事,劫掠百姓,文祥下令拿获抢劫者立即正法(就是杀掉),这样入夜后京城才渐渐安定下来。
此时,在逃往热河的路上。
肃顺等人正在上疏朝廷,请求处死巴夏礼等俘虏,以示对洋人抗战到底的决心;还有不少言官主张让僧格林沁率军袭击大沽口的英法联军老巢,还有的甚至献计用湿棉被抵挡英法联军的枪弹(他怎么不说干脆直接找个大侠来把英法联军撕了算了)。
这实在让人有点哭笑不得,连肃顺也算上,满朝文武中有一个算一个,根本不了解英法联军的实力。不过还好,他们没说用黑狗血、童子尿之类的淋英法联军已经算是进步了。您如果看到四十年后的那些人搞出的那一幕,估计肯定更会被雷得外焦里嫩。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现在不提。
奕訢原本就一直是主战派,他不想牺牲国家利益换取和平。
这群俘虏和正在集结中的军队就是他的筹码,他要用这些筹码,向英法联军争取平等的和谈。
仗着有这些筹码,奕訢一开始多次向英法二使要求,先退兵,再议和,最后释放俘虏。
英法二使态度很强硬,始终坚持先释放俘虏,再议和,最后退兵,并且威胁说三天之内不释放俘虏就要进兵。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