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若能以江南事付曾公,天下不足平也。
而且太平军北进时,江南大营的后台—两江总督何桂清正驻兵常州,这个怂货听到太平军要来的消息,吓得弃城要跑。
当时,常州还有守军两万人,常州士绅拦路跪求何桂清,请他留下守城。何桂清让手下开枪,打死十余人,又纵兵抢劫,最后还是跑了。跑到苏州,守苏州的江苏巡抚徐有壬看何桂清这么不争气,闭门不要他。这何桂清找不着地方去,就调头奔上海租界避难去了。
不久,苏常二州失守,江苏巡抚徐有壬战死。
何桂清这个混蛋,奕詝气得恨不得拿脚踹他,他革了何桂清的职,令江苏布政使薛焕补江苏巡抚,暂时署理两江总督。
这样一来,两江总督一职就空了出来。
于是,当了三年多“前兵部侍郎”(这个官衔看着都那么神奇)的曾国藩时来运转。
咸丰十年(1860)四月十九日,奕詝下诏:
曾国藩著先行赏加兵部尚书衔,迅速驰往江苏,署理两江总督。
两个月后,奕詝再次下诏:
两江总督著曾国藩补授,并授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钦此。
天下事定矣!
从此,身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手握威权,亲操杀伐,令行禁止,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的步伐了!
这一年,曾国藩50岁。
两江总督是南中国最大的总督,在封疆大吏中地位仅次于北方的直隶总督(直隶是中国清代的一个省,在明朝叫北直隶,大体包含今天的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直隶就是直接隶属中央的意思,因为直隶是京畿重地,所以直接设总督,不置巡抚)。
过去明朝的南直隶这个省在清初被改称为江南省,清朝廷设了一个总督来管理江南省和江西省,这个总督就叫两江总督。
后来由于江南省实在是太大了,也太富了,放在一个人手里不放心,所以就被分开管理,分成了两个省,就是江苏省(取省城江宁和重镇苏州的第一个字)和安徽省(取省城安庆和重镇徽州的第一个字)。
但是两江总督这个叫法沿用了下来,所以两江总督就一直管理江苏、安徽和江西三个省,掌控着中国东南的半壁江山,位高权重,一向只有皇帝极信任的大臣才有资格担任这个职位。
当然了,您想指望小心眼的奕詝自己回心转意,重用曾国藩当两江总督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奕詝背后有一个人,他非常看好曾国藩、胡林翼这帮汉臣,毫不吝惜权位,决心大胆起用他们,正是他说动奕詝起用了曾国藩。
这个人是谁呢?
肃顺,字雨亭,姓爱新觉罗,是满清宗室,八大铁帽子王之一—郑亲王端华的六弟。
下面我想大体讲讲清代爵位的那些事,可能有点繁琐,不喜欢看的可以直接跳过。
清代的爵位世袭制度分为世袭和世袭罔替两种。
世袭就是下一代永远承袭比上一代低一级的爵位,直到变成平民为止。比如,宗室亲王第一代当亲王,那下一代就当郡王,再下一代当贝勒,再下一代当贝子,然后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这样一路承袭下去。奉恩将军的儿子就当平民。
世袭罔替就是亲王的后代世世代代都是亲王,郡王的后代世世代代都是郡王,相当于是世世代代的金饭碗。这种情况十分罕见,除非那个人功劳特别大,否则朝廷不会给这么大的恩典。而王爵的世袭罔替就更少,终整个清朝也只有十二家。
清初,有八位宗室诸王在开国的战争中立下大功,清朝廷赐这八个人的王爵世袭罔替,民间俗称八大铁帽子王(铁帽子的意思就是说铁打的帽子,子子孙孙可以永远戴下去)。这八个人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克德浑。雍正年间,雍正帝又封他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做了第九位铁帽子王,这就是当时铁帽子王的全部阵容了。至于剩下的三位铁帽子王嘛,都出现在中国近代史上,也都将作为本书中的重要人物先后登场,其中一位已经登场了,相信您也不难猜到,不错,这个人就是奕訢。
当然了,如果你以为你老爸有爵位,你就可以富贵终生,这也是不可能的。老爸的爵位只能由一个人继承,其他的人是没有机会的。如果你继承不了老爸的爵位,又想发家致富奔小康,就要去参加朝廷组织的考试。考中了才能得到一个不高的小爵位,否则就是平民。
以上所说的都是皇族爵位。皇族之外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九级,其中,自轻车都尉以上六级又分三等,所以事实上相当于二十一级。我们的和珅和大人初入官场时就是承袭了他老爸的爵位—三等轻车都尉。
这里有个事稍微提一下,您看我提了这么多次和大人,有点历史知识的人可能会有疑问了:
和珅不是姓钮祜禄吗?
为什么要叫他和大人,最起码也应该叫钮大人吧?
其实您是误会了,和大人这种叫法是正确的。因为在清代,满人的姓相当于一个族名,平时一般是不用的,只有在正式公文中和极隆重的场合才会使用。在清代官场中,对于满洲官员,大家通常都以对方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加上对方的官职来称呼对方,比如和珅就可以叫他和大人、和相、和中堂;再比如这个时代一个著名的满人大学士—荣禄,姓瓜尔佳,世人都称他为荣中堂,北京至今还有一条胡同,就叫荣中堂胡同(这条胡同就在海淀区的六郎庄这个位置,离颐和园很近,因为里面有荣禄的府第,所以得名),可从没听说过有条瓜中堂胡同。这个人也是本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现在还不到他登场的时候,暂且不提。所以说,和珅,和大人;明珠,明相;索额图,索相,这些叫法都是对的。
清亡后,很多满人都改了汉姓,其中有很多就是以自己或父辈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为姓,比如奕訢的孙子、溥仪的堂兄—著名书画家溥心畬,就以自己名字中的第一个字—溥为姓;《清宫二年记》的作者德龄,就以父亲裕庚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为姓,叫裕德龄。
哦,对了,很多人说自己很羡慕尔康,因为他姓福。
但是,我必须负责任地告诉你,尔康不姓福。
福尔康是尔康的名字,福是尔康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但绝不可能是尔康的姓。
因为尔康是满人,而满人的姓氏中根本就没有福这个姓氏。
所以,接受现实吧,尔康也不姓福啊。
但是俺保证,曾国藩确实姓曾。
哦,对了,多说一句,管尔康叫尔康,就好像管多尔衮叫尔衮,管皇太极叫太极一样,让人听起来总感觉有点怪怪的。
肃顺虽然出身天潢贵胄,但是他老爸的郑亲王爵位被他三哥端华继承了,所以他早年也不可避免地要去参加考试,考封了一个三等辅国将军的爵位,由此踏入官场。
肃顺早年就是个无赖,整天游手好闲,满北京城遛狗,逛青楼。为了显示自己的阔气,他冬天的时候故意把羊皮袄反过来穿,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肃六爷也穿得起羊皮的衣裳。外人都瞧不起他,当面叫他肃六爷,背后就管他叫肃六。但是肃顺由这些经历得以熟知京城上下的利弊,再加上他精明强干,道光年间就做到了正三品的奉宸苑卿(隶属于内务府,管京城周边皇家园林和农业灌溉的这么一个官)。
肃顺这个人虽然不是很正经,但却很有才华,咸丰朝他又做了翰林院侍读学士,就是给皇帝讲课的官。这个官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干不了,因为皇帝不是好糊弄的,可见肃顺肚子里是有真东西的。
他的三哥郑亲王端华和另一个铁帽子王怡亲王载垣由于自身水平有限,经常被奕詝一问三瞪眼,再加上汉文水平不行,所以就一起向皇帝举荐根正苗红,又红又专的肃顺给自己当帮手。
在两个铁帽子亲王的联合举荐之下,肃顺很快受到重用,历任协办大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礼部、户部尚书,兼管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和外交事务的一个机构)。一时间炙手可热,成为了皇帝倚重的重要大臣。
肃顺知道满人瞧不起他这个无赖,他也瞧不起满人。他常对身边人说,“咱们旗人混蛋多,懂得什么”,还说“满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唯知要钱耳”。而他对汉人,却格外礼敬,肃顺也收贿赂,但他只收满人的贿赂,从来不收汉人的。
他深知汉人的厉害,礼贤下士,不吝钱财官爵,大量延揽人才,汇聚了一大批汉人能臣到他的身边。曾国藩的好友郭嵩焘这时已经入朝做官,他也成为了肃顺门下的一员,与肃顺门下另外五个核心人物合称“肃门六子”。
肃顺非常心折于曾国藩和胡林翼的才识胆略,决心大胆起用汉臣。奕詝对他言听计从,正是他说动奕詝任命曾国藩做了两江总督。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