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晚清民国史札记 > 第四章 人中伯乐

第四章 人中伯乐

这些名目,全国通行,所有的官员都心领神会,就连大家崇拜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同志也不例外(在这里,我必须强调一点,林则徐是清官,而且在当时有“林青天”之称)。

像我们今天,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叫“红包”,连古人都要笑我们没文化,套用某部电视剧里的一句台词:

这是典型的词汇缺乏症的表现。

时人有《一剪梅》四阕咏当时的官场:

仕途钻刺要精工,

京信常通,炭敬常丰。

莫谈时事逞英雄,

一味圆融,一味谦恭。

大臣经济在从容,

莫显奇功,莫说精忠。

万般人事要朦胧,

驳也无庸,议也无庸。

八方无事岁年丰,

国运方隆,官运方通。

大家赞襄要和衷,

好也弥缝,歹也弥缝。

无灾无难到三公,

妻受荣封,子荫郎中。

流芳身后更无穷,

不谥文忠,也谥文恭。

而曾国藩丝毫没有受这些风气的影响,所以,什么“文忠”“文恭”之类的谥号,在他面前,都通通秒杀,因为他的谥号是“文正”。

为官期间,曾国藩用程朱理学来修养自己的品格,持身清正,不攀附权贵,不结党营私,在朝中大有清名。即使和他的老师—当朝权臣穆彰阿,也只是私人关系很好而已,从来不在官场上穿一条裤子。

而且由于道光帝本人很抠门,是个恨不得一件龙袍撕成两半穿的皇帝,所以他非常痛恨官员贪污,而在那个王朝的晚期,不贪污的官员几乎没有。所以他格外赏识这个两袖清风的曾国藩。曾国藩在道光朝能创造出七年连升十二级的奇迹不是没有原因的。

曾国藩除了修养品格之外,也不忘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他非常喜欢写楹联(就是对联,因为过去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上,所以又叫楹联),为了锻炼自己的楹联水平,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练习写楹联。楹联中,最见功力的就是挽联,也就是对人的一生进行盖棺评价的那种,一般都是写给朋友的。

曾国藩最喜欢写挽联,但是他的朋友大部分都还活得好好的,死得太少,怎么办?

这个难不倒他。没有死人,他就给活人写,还美其名曰生挽。

这是个不太厚道的做法,不能让被挽的人知道,所以曾国藩总是躲在内室里偷偷地写。

可是有些事就是这么寸。有一年大过年的,曾国藩顾不得出去拜年,一大早就爬起来给他的朋友们写挽联。

这个时候正写到一个叫汤鹏的朋友。

海秋(汤鹏的字)兄啊,我给你写副挽联,就当拜年了啊!过年好!嘿嘿……

曾国藩心里坏笑着。

突然,听见有人往内室里闯,来人正是汤鹏,他来给曾国藩拜年。这人还是个急性子,顾不得等通报就直接进来了。进来以后一眼看见了曾国藩写的一摞东西,曾国藩还左遮右挡不让看,越不让看他越想看,伸手一把抄了过来。

拿过来一看,竟然是挽联!

还是给活人写的!

再一看落款:

汤海秋年兄千古 弟国藩敬挽

汤鹏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把他给气得,当场拂袖而去,从此跟曾国藩绝交。

虽然给活人写挽联要承受不少这样的代价,但曾国藩始终乐此不疲,写了一副又一副。在生挽了很多人之后,曾国藩的楹联水平大有长进,最终他成为了楹联圣手。今抄录曾国藩所写的几副名联如下,以飨列位:

世事多因忙里错

好人半自苦中来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人间那有空闲的光阴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

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酿五百斛酒,读三十年书,于愿足矣

制千丈夫裘,营万间广厦,何日能之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忧患亦畅天怀

未免有情,忆酒绿灯红,一别竟伤春去也

谁能遣此,怅梁空泥落,何时重盼燕归来

(这是为一位叫春燕的青楼小姐写的挽联,可见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也是个风流才子)

这段时间里,曾国藩作为湖南士子之首,还结识了很多湖南的英雄豪杰,咱们前文提到过的江忠源就是其中之一。

还是那句话,江湖上混的,多多少少都得有个一技之长,曾国藩也有一门绝学—相人(这才叫高端大气上档次,治个疑难杂症什么的简直弱爆了)。

据说,曾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有照片为证)。

甭管什么人,只要往他跟前一站,让他这三角眼睛扫一下,这人的性格、修养、能力、未来,他就全能知道,跟伯乐相马一样。他给江忠源做的评价,就是奇准。他曾说,江忠源这个人“他日当办大事,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日后果如其言。

曾国藩早年评价自己的弟弟们,还曾写过“辰君平正午君奇,屈指老沅真白眉”的诗。

什么意思呢?

辰君指他的四弟曾国潢,因为生于庚辰年,所以叫辰君。

午君指他的六弟曾国华,因为生于壬午年,所以叫午君。

老沅指他的九弟曾国荃,因为字沅甫,所以叫老沅。

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四弟的一生比较平凡,六弟的一生比较奇特,九弟最为贤能。

因为《三国志?马良传》中有一句马良家乡的谚语“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意思就是说,马氏五兄弟中,这个白眉毛的马良是最贤能的,所以曾国藩才这么说。

结果三个弟弟的一生正如他所言,分毫不差。

四弟一生在家乡无所作为;六弟跟随李续宾出征皖北战死于三河,最为壮烈;九弟跟随自己南征北战,建功立业,拜将封侯,功成名就。

江忠源为人重情重义。在京期间,因为有多位朋友进京赶考染病客死京城,他多次不惜放弃会试不考,千里跋涉,送朋友的灵柩回籍,在京中赢得了义的美名。京中士子都以结交他为荣。

所以当时京中有句谚语叫“代送灵柩江忠源,包写挽联曾国藩”。

曾国藩大概不会想到,今后他给人写挽联的机会会有很多。

终道光一朝,曾国藩的官运一直很不错。而奕詝即位后,事情起了变化。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