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曾国藩这个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基本上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名声大大的。
中国近代的大人物们诸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主席等等,尽管政见各异,立场不一,时代不同,但唯独对此人极端推崇,有的甚至对他敬若神明,以至于顶礼膜拜。连他的敌人都对他评价极高。
但这个人在历史上也是个争议极大的人,不喜欢他的人骂他“曾剃头、曾屠户”;喜欢他的人称他为“一代圣相、千古完人”。
那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
曾国藩出身农民,耕读传家,身上有一股湖南农民的坚韧与倔强之气。
从曾国藩的曾祖父那一辈起,曾家就开始努力经营家业,为子孙辈打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中国古代农民提高社会地位最主要的出路就是读书做官。但正如我们前文所讲,要通过科举考试是很难的,甚至不是一代人的力量所能够达到的。这就往往需要农民们用几代人的辛勤劳动经营家业,保证子孙的衣食无忧,让子孙能够有安心读书的条件。这样,子孙辈中才可能出一个进士。
在曾国藩的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的努力经营下,曾家家道殷实,从他父亲那辈起,开始走上读书考取功名之路。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资质平庸,早年跟洪秀全洪天王的经历非常相似,屡次考试都中不了秀才,在村里当了个教书先生。之后他没有像洪天王那样头脑发热起兵造反,相反,他很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的身上,严格地督导儿子读书,希望儿子能够出人头地。他晚年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颇能代表他的心境:
粗茶淡饭布衣衫,这点福老夫享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儿曹当之
小小年纪的曾国藩,这个时候还叫曾子城,作为家里的长房长孙,很清楚自己对于家族所应负的责任。所以他读书非常刻苦,再加上他天资聪明,6岁入学,8岁就能背诵五经。14岁那年,父亲的朋友中一个姓欧阳的秀才看过曾子城的诗文之后,觉得非常不错,他很看好这个有才华的小伙子,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
曾麟书并没有放弃科举,督导儿子读书之余,自己也在用功,因为他觉得即使自己不能做官,也要努力,为子孙做个榜样。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二年(1832),这一年曾麟书43岁,他第十七次参加考试,终于考中了秀才,成为了他们老曾家几百年来第一个秀才,开了个好头。
第二年,曾子城也考中了秀才。这一年,他23岁。这年底曾国藩才和欧阳姑娘完婚。23岁结婚,这在中国古代算是出奇的晚婚了。这是曾家为了激励曾子城,让他有了功名再娶媳妇的缘故。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先立业,后成家。这年头当丈母娘的最喜欢听这个。不过当年的人可不这么想,曾子城的丈母娘就经常提心吊胆,自己的闺女为这个书生熬成了老姑娘,万一哪天他有了功名又悔婚,自己的闺女可就砸手里了。
照这个进度,曾子城离通过科举的日子还有很远,但幸运的是,他第二年就考中了举人。很好,现在他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同年十一月,曾子城来到北京,为参加会试做准备。可惜没有考中,不过因为第二年有一次恩科,就是皇帝因为有喜庆的事发生而临时加试一次,所以曾子城没有回家,而是留在京城为明年的恩科做准备。
想到自己十几年来为科举奔波劳碌,如今离成功只差一步,却又前途未卜,曾子城产生了一种既无奈又很期待的复杂心情,提笔写就一诗:
为臧为否两蹉跎,搔首乾坤踏踏歌。
万事拼同骈拇视,浮生无奈茧丝多。
频年踪迹随波谲,大半光阴被墨磨。
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斫蛟鼍。
看到这首诗,我想您应该能彻底明白洪秀全洪天王考不中秀才的原因了吧,他跟这位比起来,简直连给人提鞋都不配。
第二年的恩科,曾子城仍然没有考中。不过,对于年轻的曾子城来说,这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三年之后,道光十八年(1838),曾子城会试考中,成为了权臣穆彰阿的门生,而且穆彰阿也很器重自己的这个门生。
穆彰阿,字鹤舫,满洲镶蓝旗人,时任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
因为穆彰阿在鸦片战争中揣摩道光帝的心意,力主议和,并主持了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名声很不好,与南宋名臣秦桧齐名。不过穆彰阿善于揣摩上意,在朝中又党羽众多,所以终道光一朝,始终深受宠信。
其实穆彰阿这个人也没有当时人评价的那么坏,这个人既爱才,又不太贪,无非是比较喜欢揣摩领导的意思罢了,顶多算个庸臣,奸臣大概还谈不上。把他跟秦桧排在一起,有点太侮辱人家秦桧了(奸臣也是有尊严的好吧,你不能侮辱人家的职业道德)。
曾子城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这个成绩本身并不算好,在三甲里面也只能排中间。
但难得的是,不久之后的朝考中,曾子城小宇宙突然爆发,高中了一等第三名的好成绩。道光帝看了他的卷子之后,亲自将他拔为第二名,并从此对他另眼相看。由此,曾子城顺利地进入了翰林院,成为了庶吉士,开始了他辉煌的官场生涯。
因为道光帝的赏识,曾子城终生感念他的知遇之恩。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曾子城改名叫曾国藩。也不知道是这名字起得太邪了,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个年纪轻轻的文官,日后真的就成为了国之藩屏。
道光一朝,由于道光帝这个领导的赏识和穆彰阿这个靠山的照顾,再加上曾国藩本人的廉洁和正直,他官运亨通,青云直上。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为止,七年之中连升了十二级,从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做到了从二品的礼部右侍郎。这一年,他37岁。
下面我想大体讲讲清代官制的那些事,可能有点繁琐,不喜欢看的可以直接跳过。
清朝沿袭明制。官制共分九品,每个品分正、从两级,所以叫九品十八级。
品级最高的官职多数都是虚衔,一般是加给权臣的荣誉称号。比如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等,这些都是正一品。
大学士所在的机构叫内阁。殿阁大学士依次为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三殿三阁,共六个头衔。内阁大学士在明朝和清初位高权重,相当于宰相,雍正朝设立军机处后让位于军机处,不再掌握实权。比如我们熟悉的刘墉刘罗锅中堂(大学士俗称中堂)就做过体仁阁大学士。当然了,历史上的刘墉并不是罗锅,因为清朝有规定,残疾人是不允许做官的。
这个品级也有实的,比如侍卫处(负责保卫皇宫大内的机构)的一把手—领侍卫内大臣等,也是正一品,一般由宗室亲王或极受皇帝宠信的满大臣担任。比如我们同样熟悉的,跟刘罗锅中堂齐名的和珅和大人就做过领侍卫内大臣,同时还兼任文华殿大学士(排在体仁阁前面哟),可见他受乾隆帝的宠信之深。
其次还有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等,这些都是从一品。比如我们也很熟悉的纪晓岚纪大烟袋中堂就做过协办大学士。
这一级也有实的,比如侍卫处的二把手—内大臣、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掌管北京九城兵权,是皇帝的头号保镖,一般也是由宗室亲王或极受皇帝宠信的满大臣担任)、各地的将军(如黑龙江将军、伊犁将军等,黑龙江、新疆这些地方在清朝前期都不设省,由将军担任这些省级行政区的一把手)、都统(如热河都统、绥远都统等,热河、绥远这些地方也不设省,由都统担任这些省级行政区的一把手)、八旗都统等,也是从一品。我们的和珅和大人就干过步军统领。
另外,其他平级的还有西藏、青海这些地方,也不设省,由办事大臣,如驻藏办事大臣和西宁办事大臣担任这些省级行政区的一把手,没有具体的品级。
再其次还有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这些都是正二品。
这一级也有实的,比如内务府(负责皇家采购事务的机构,大肥差,《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们家过去就是在这里头当差的)的一把手—内务府总管、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八旗副都统等。我们的和珅和大人就干过内务府总管。
中央设军机处,总揽军国大政,由军机大臣(主官)和军机章京(属官,分满汉两班)组成,两者都没有具体的品级。其中资历最老的一位军机大臣称为领班军机大臣,是军机处的一把手,实际上相当于宰相。我们的和珅和大人,他所有的官衔里面,最值钱的就是这个军机大臣,而且还是领班军机大臣,所以和大人才是名副其实的宰相,刘罗锅中堂反倒不是。
军机处之下,设吏(人事)、户(财政)、礼(教育)、兵(国防)、刑(司法)、工(建设)六个部,合称六部,分管全国事务,各部的一把手叫尚书(满汉各一名,二者名义上平级,实际上以满官为首),从一品;二把手叫左右侍郎(满汉各两名,二者也是名义上平级,实际上以满官为首),正二品(尚书和侍郎俗称部堂)。我们的和珅和大人就同时兼着吏部、户部和刑部三个部的尚书。
其他平级的还有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通政司、宗人府和銮仪卫等等机构。这九个机构的一把手合称九卿,跟六部合起来就叫六部九卿,是京官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中都察院掌管监察、弹劾和谏议,是言官机构,一把手叫左都御史,从一品;大理寺掌管刑狱,一把手叫大理寺卿,正三品。都察院、大理寺和刑部合称三法司,有重大案件时就由这三个部门联合审理,叫三司会审。宗人府掌管爱新觉罗的皇族事务,一把手叫宗令。因为管理皇族事务,所以宗人府地位超过其余的六部九卿,宗令为正一品,一般由宗室诸王担任。
六部九卿之外,中央还有一些其他的机构,比如文化机构—翰林院。翰林院不管什么具体的事,平时主要就是负责给皇帝讲课(经筵日讲)以及编纂文史书籍(《明史》和历朝皇帝实录),也相当于培养高官的学校,进士中的高材生都先在这里任职并很快得到升迁。
翰林院的一把手叫翰林院掌院学士(满汉各一名,二者也是名义上平级,实际上以满官为首)。我们的和珅和大人就干过翰林院掌院学士。看到这估计你下巴都合不上了吧,人家这个阅历实在是丰富,你不服是不行。
地方上,各少数民族地区设将军、都统和办事大臣管理,前面已经说过了;内地设省来管理,共设十八省,即内地十八省,分省、道、府、县四级。一把手叫总督(俗称制台),一般掌管数省的军政大权,从一品或正二品;二把手叫巡抚(俗称抚台),掌管一省的军政大权,正二品或从二品,这两个官一般还兼一个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或者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衔,表示拥有对辖区军政的管理权和对辖区官员的监察、弹劾权。二者俗称封疆大吏,相当于一方诸侯,不相统属,同时隶属于中央。
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一般由文官担任。这叫以文制武,让文官管辖武官,以防止武官拥兵作乱,是中央防止兵权旁落的有效手段。
督抚之下的官员分文武两系。
文官一系地位最高的,是各省的布政司(俗称藩司)和按察司(俗称臬司),二者合称两司,布政司掌管民政,按察司掌管刑狱。布政司的一把手叫布政使(俗称藩台),从二品;按察司的一把手叫按察使(俗称臬台),正三品。
省之下为道,一把手叫道员(俗称道台),正四品。
道之下为府,一把手叫知府(俗称太尊),从四品。
府之下为县,一把手叫知县(俗称堂尊),正七品。
武官一系地位最高的是提督(俗称军门),掌管一省兵权,从一品。
提督之下以标为单位,一把手叫总兵(俗称镇台),正二品。
标之下以协为单位,一把手叫副将(俗称协台),从二品。
协之下以营为单位,一把手或为参将,正三品;或为游击,从三品;或为都司,正四品;或为守备,正五品。
营之下以汛为单位,一把手或为千总,正六品;或为把总,正七品。
战时由朝廷临时任命大将军、将军的职务指挥作战(不是黑龙江将军、伊犁将军那样的省长,而是真的带兵打仗的将军),从各地抽调军队带领,仗打完后立即撤销大将军、将军职务,所统之兵重回原地驻防。这叫统调分离,跟以文制武一样,也是中央防止兵权旁落的有效手段。我们熟悉的年羹尧年大将军就做过抚远大将军,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之乱,回朝的时候,文武百官皆出城门迎接,除亲王外,俱行跪拜之礼,可见这个大将军的权力之大和对皇权的威胁之深,所以后来年大将军的结局非常悲惨。
剩下的**品小官诸如县丞、主簿之类的估计说了您也记不住,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另外,还有一个九品之外的品级叫做未入流,也就是不入流,全国各地驿站的站长,也就是招待所的所长—驿丞就是这个品级。哦,对了,宋江同志的押司和孙悟空同志的弼马温也是这个品级(如果真的有弼马温这个官的话)。这些小官严格意义上来说就不能叫官了,只能叫吏。
今天,我们已经不再需要排满,不再需要革命了,我想,我们应该给清王朝一个公正的评价了。清王朝确实不愧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它的官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完善的程度,各方面也都已经尽善尽美,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巅峰。
论武功,开疆拓土,兵威极于异域,至乾隆年间,臻于鼎盛,领土面积超过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幅员之广,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可谓空前(很多人认为元朝的疆域大于清朝,北界远达北冰洋,其实不然,据郭守敬日影观测实验可知,元朝北界当在北纬60度左右的贝加尔湖附近,距北冰洋还有相当距离,而且元朝不含新疆,故其疆域应略小于清朝。由此看来,纪晓岚当年为乾隆帝五十大寿所献寿联中“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之语,也不算过誉);论文治,康雍乾三朝开创了长达一百三十年的盛世,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也仍然堪称空前,康熙年间普免天下钱粮一次,乾隆年间普免天下钱粮五次,而国用不穷,亘古未有,物产富饶,人口繁盛,文化昌明,论诗词,有纳兰容若的《饮水词》,论小说,有曹雪芹的《红楼梦》,国运之隆,可谓“三代以下无斯盛”,汉唐明诸朝实难望其项背(所谓三代,就是夏商周)。
煌煌文治,赫赫武功,巍巍盛世,无比的辉煌,无限的荣光。
清王朝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朝代,可惜,到了近代,它已经进入了末世,国家机器、典章制度已经锈蚀,中国几千年的积弊也已积重难返,又遇到西方列强的入侵,这么多不利条件加在了一起,才最终造成了它的悲剧。
可以说,如果不是碰上了这个悲催的近代,清王朝一定不会这么容易灭亡的。
当然了,末世毕竟是末世。
晚清的官场中,溜须拍马、尸位素餐、贪污受贿已然成风,官员们无不以“多磕头,少开口”为升官信条。
当时的贿赂还都有个文雅的名目,让你听了以后,无比受用,想不收都不好意思。
比如最基本的叫“三节两寿”,所谓三节,就是春节、端午和中秋这三个法定节假日;所谓两寿,就是官员们和他们的夫人们的生日,这五个重要的日子都是官老爷们发家致富奔小康的良辰吉日。
再者,中央的领导下来出差要送“程仪”,请同僚办事要送“使费”,求中央的领导批个条子要送“部费”,夏天要给中央的领导送“冰敬”,冬天要给中央的领导送“炭敬”,外官进京或者京官外放前要给当地的同僚送“别敬”,就连找领导家门口看大门的那门房老大爷走个后门也要送,要送“门敬”。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