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到张伯端《悟真篇》问世,“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把内丹学直指内丹金丹。 “更饶吐纳并存想,总与金丹事不同”,从金丹这一层次指出那些道教方术的不究竟之理。这就是吸收了佛家究竟圆满之理后,而金丹大成。至此,在性命双修的总纲指导下,按照不同阶段和不同次第,吸收易、释、道、儒、医的各家所长,尤其是儒家修身之德行,佛家明心见性已经相互补充,成为百姓大众的生活之道。后发展到门派林立的情形,实为一大幸事。如张伯端、石泰、薛道光、白玉蟾的“先命后性”的南派,王喆、马钰、丘处机的“先性后命”的北派,中和南北二派的李道纯的“中派”,陆西星的“东派”,李西月的“西派”,伍守阳、柳华阳的“伍柳派”,还有文始派、青城派、三丰派等,各门各派各著书立说,内丹典籍日渐繁多,功法门类齐备,内丹学已成为道教主流。
《金丹大要》:“凡有象者,终归于坏,惟道成者,神与道合,永却无坏”。促成内丹学发展和修真求道的是人们对有限生命和无常世事的思考,也正是人们认识到无常和有常,并认识到打破无常的方法,从而才有修真证道的发展与发扬。“永却无坏”的并非身体的色相,而是“神与道合”,所以,真元妙体,才是无上灵丹,才能离四大五蕴之生死,才是如如不动之金性。既然是真元妙体之性命双修,就得从究竟之理上,明白“形神俱妙”是指形神合一,而不是知炼命,不知炼性,知开关闭气,移动换鼎之法,不知性始真空,修出个形神还在,终不得解脱和究竟,这样所结的丹也是凡胎,所出之神还是意生身之凡神,几千年后还得堕落,就如黄龙禅师点悟吕洞宾修成阳神而不究竟时说他为“守尸鬼”一样,吕上仙悟后炼神还虚,修到自性上无染,成金丹大道。
我们从无极道体的灵光一动,实际上是妙化万有的灵动,明白了神与道合的金丹与“凡有象者,终归于坏”的真实含义,从内证道统更了解了内丹学理论体系的发扬与发展,这个内丹学的发扬与发展就把内丹的实修实证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我们人体内证的修真的丹,就是以精、炁、神为修炼对象。《道枢·众妙术》:“内丹之要,在于存其心,养其气而已。”存其心,是性,养其气是命。性命双修,也就是炼气炼神。只不过这个气是先天之气,也叫真炁,而不是凡气,凡气就是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通过凡气炼气化精,再炼精化炁。这个精、炁、神才是我们炼丹的上药三品。
在性命双修的过程,始终贯彻着“顺则生人,逆则成仙”的顺逆(返)心法。“顺生”即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极生太极、太极生元阴阳二气,元阴阳二气生元精、元炁、元神,而三生万物。在我们躁动无知的凡夫身上,我们要从逆的方向返本还原,将性命还归虚无,回归生命大光明的本原生命力。修真证道并非是要修出一个什么东西出来,而是先从命功入手通过对精气神的修持,把人从后天凡夫这繁重攀缘不断的色身,把至身精华提炼出来,从而返回先天,在先天灵妙之中,再证得自性圆满。这个观点十分重要,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见解,认为要修一个什么出来,佛也好,道也罢,都对性体和色身弄不明白,你让他懂得了自性真如人人本有,他似乎明白了,然后再说性色真空不二,都是一乘法,就又糊涂了。所以说真正修真的人知见一定要正确,没有正知见,就一定会走弯路,这就叫“知见不正,果一定迂曲”。《性命圭旨》:“道者神之主,神者气之主,气者形之主,形者生之主。无生则形住,形住则气住,气住则神住,神住则性珠明矣,命宝凝矣,元神灵矣,胎仙成矣,性命双修之道毕矣。”
在生命科学内证的内丹学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完善的生命科学内证程式,此程式叫逆返三关,尤其是修真的“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的次第程式。《正统道藏》是经历唐、宋、金、明几个朝代的多代帝王集全国之力工程巨大的编纂考究而来,可谓严谨严肃,绝不会胡乱一气,不是真知灼见不会入选。在这五千多部道书里面,都没有对这个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的修真程式有所质疑,或者说另起炉灶。“以精、炁、神为修持对象”的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合虚的修真程式,基本上成为道家一致认同的公式,这个公式几千年无一改过,集任何旁门和左道方法后,都要归到这个程式上,至于如何炼气化精,那么各门各派各有不同的见地和方法,不深究,但都会归到这条金光大道上来,从而性命双修,成正道。本来这条大道,说二非真,都是自性圆满的不二法门,从命功炼起,也是脚踏实地,更懂得从易处入手,说到这里,对世人迷恋术数,贪妄外道和旁门感到无奈也遗憾,从古以来,未有以术度人而可以长生不死,得到解脱的,那些什么坐地飞腾法、纵地金光术、符咒通灵等延年却病,理或有之,但终不得究竟,还迷惑人心,那些修炼自身者都未明白真理,大多都是世俗之见地和名利心,大多未识长生之体,而窥其长生之用的术数之道。很多人说炼神还虚就已经是与虚空同体了,后面的炼虚合道是狗尾续貂,多此一举,那是道家人对佛家或者是对道体本身并没有明晰的认识,炼神还虚,还有一个虚空在,执在虚中一样不得究竟,要无虚可炼无虚可还,色空不二,直入究竟,就得炼虚合道,十方圆明,没有佛,没有道,没有众生,到真如本来,如如不动,如如来去。
本书来自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