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文天祥也只是个例,大明也有慷慨就义的人。
是的,我并不反对这样说。但是,我们这里说的是大多数人。
明朝在满人入关后,陪都南京世代富贵的大人物们,都投降了,不投降的远遁深山老林了。
士大夫虽然不能代表所有人,但士大夫们普遍投降没有气节,这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明朝当时社会的风气?
后来满清让剃发留辫,民间没人组织的各自反抗,也比明朝北京陷落后,大明各地的反抗激烈多了。
返观宋朝则是一直在抵抗,一直退到了崖山,退到了大海之上,退到了无处可退时,才和敌人同归于尽,玉石俱焚。这才是一个王朝的气节,大明呢?大明的反抗在哪里?
这是气节,咱们再来说说傲骨!
还用汉唐来说。
大汉是一开始就采取和亲政策的吗?显然不是的,是打了败仗,打不过才和亲的,或者说是被打怕了才和亲的!
汉高祖七年,刘邦亲带32万大军,和匈奴人作战。
可是他却败于匈奴之手,遭遇了白登之围,通过贿赂匈奴单于的妻子,刘邦才得以脱身。此后,和亲就成了大汉对匈奴的基本国策。
大唐也有向突厥低头的时候,虽知耻而后勇,三年后李靖活捉了颉利可汗,可是在当时大唐兵力空虚之时,还是结下了渭水之盟。
他们都知道好汉不吃眼前亏,在自己处于劣势的时候,汉唐都低头了!
可是北宋没有!
北宋自从澶渊之盟后,到西夏立国之时,几十年都没有战事,军队疏于训练,武备陈旧。
西夏本不是宋朝的蕃属国,有一天西夏觉得自己强大了,想成立国家,于是就派使者去宋朝,说自己要立国了。
承平日久的北宋朝廷,虽然知道西夏人作战勇猛,虽然知道兵凶战危,虽然知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动兵就有险。
可他们还是斩了西夏使者,随即发兵,讨伐西夏!不肯承认西夏国的合法性。
宋夏大战三年,先后有三次大战,宋皆是惨败,主力被全歼,损失无数。
当此时,辽国看宋三次惨败在西夏手中,西夏兵峰正盛,又向大宋复地侵略而去,返观大宋,狼狈至极。
辽国趁大宋西北战事失利,陈重兵于宋辽边境,索要后周抢走辽国的十个县。
那十个县本是辽国的,被后周抢去,而宋又是继承后周的江山,所以辽国趁机索要。
面对辽国的重兵压境,北宋的君臣们顶住压力,就是不给,哪怕,不惜一战!
北宋在对西夏作战节节败退之时,还能顶住辽国边境几十万大军的压力。
在如此的劣势局面下,不惜两面开战,腹背受敌的危险,拒绝了辽国十个县的土地主张。
这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
这,就是大宋的骨气!
所以,北宋和士大夫共天下的策略,还是不错的。虽然有利有弊,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宋朝的繁荣,离不开士大夫们。随意翻开了宋朝仁宗时期的一些人物,发现都是政绩卓著的。
宋仁宗时期,有五六十个宰相和副宰相,哪一个单独拿出来,也是一生都整绩累累。
有人说,宋仁宗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巅峰。
虽然也有一些人反对,但不可否认的是,仁宗时期确实是人才辈出的一段时期。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