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穿越在北宋 > 第一百一十一章 仁宗盛治

第一百一十一章 仁宗盛治

这一时期有一门父子三词客的苏轼三人,有文坛领袖的欧阳修,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有喷的仁宗皇帝不停擦脸的包文正,变法的王安石,砸缸的司马光。

还有单骑使辽,舌战辽国群臣的富弼,水利专家陈尧佐,更有出将入相五十余年的文彦博!

这人简直是成精了,竟然能出将入相五十年,历经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

大宋的繁华,和这时期的君圣臣明是分不开的。

政治的清明,也源于这一时期有个好皇帝。

宋仁宗并不长寿,享年才54岁。但他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四十二年!

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史家把仁宗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

他在位的几十年间,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使宋朝达到了一个发展的顶峰。

宋仁宗有识人之明,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

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仁宗皇帝当政期间,政府还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相对于“私交子”而言)。

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然没有怪罪这个铁面无私的人。

宋仁宗的善于纳谏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拯。

包青天实是政治清明的产物而非其他,因为皇帝的清明,才有了包青天产生的政治环境。

不管是遭到反唇相讥,还是被喷上一脸唾沫星子,仁宗都很清醒、很民主。他不认为这样会龙威尽失,能接受的,他就接受;一时不能接受的,他就不理不睬。但他对提意见者绝不打击报复,有时甚至会安抚有加。

一个惧怕大臣的皇帝,一般来说是会赢得他的人民的热爱的,这个王朝的天也会比较清亮。

仁宗一朝不仅出现了包拯,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而仁宗庆历初年实施的“庆历新政”———由范仲淹主持的那场社会改革,更为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好不容易才通过了考试。但在仁宗看来,他不适合做官,还是填词的好,就给划掉了。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于是反唇相讥,说自己是“奉旨填词”。讥讽仁宗的柳永不但没被杀头,填词也没受影响,且填得更加放肆,这就非同寻常了。也因此,柳永非但不生仁宗的气,还“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意思是:老百姓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宋仁宗的仪仗,瞻仰到宋仁宗的风采,天下百姓都拥戴宋仁宗。)

“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没有一个帝王能以“仁”为谥号或冠以“仁”。

尽管没有多少人喜欢当战争的牺牲品,但人们总愿意记住那些会打仗的皇帝,而忘却仁宗这样以“仁”治国的“仁主”。

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

《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

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宋仁宗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

“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

辽国君主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

“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于是,在辽国,耶律洪基这个辽国皇帝,给这个宋朝的皇上,建了一个‘衣冠冢’,以寄托哀思……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