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考古中国 > 第26章 、南船北车(下)

第26章 、南船北车(下)

正在这时隶首来了,他举着赤将子刻的石符,上面有仓颉造字。说:“釜山合符,天下归心,这一次参加会盟的,有一百零八家部落和氏族。”他有意顿挫抑扬的说,还把“一百零八”四个字吐得一字一顿:“有谁明知道而敢于抗拒的,就作为祭祀的牺牲。这一次的牺牲品不杀牛羊,只杀人!”

说了,放下石符就走。

方弼看了符:“什么叫仓颉造字?什么叫一百零八?”

有易说:“不懂,大概是隶首发明的数字吧。我就知道从一到十,什么叫一百零八,不知道,一定就是很多!”

方相无心看什么石符,叹了一口气:“人心皆势利,没有公道,只有众怒难犯!真的拿我们做了牺牲,岂不要灭了种族?”

葛天反应快:“快叫住隶首,现在就跟他一起去。”恭恭敬敬把隶首拦回:“谁说不去了,就走就走。”

隶首说:“怪不得夸父说你们牵着不走,打着倒退。不就是领地的事嘛?告诉你们,以后人们不会再有领地之争了。”

“怎么?没有领地之争,天下都给轩辕一家?”

“分封建制,按需分配。”

“什么叫按需分配?”

“多少人住在一起,需要多少土地就分封多少土地,不再凭战争抢夺。人多的就抢得多,人少的就抢不到,那种不合理的按劳所得,以后就杜绝了。”

几个人如听天书。

这一天的釜山,人山人海,到处熙熙攘攘,一派盛会的景象。除了各路来的首领,居住在涿鹿附近的人,也都来参会。釜山上石头砌的祭坛,位北朝南,供奉着龙的雕塑。祭坛上下,会盟的各路首领席地而坐。轩辕氏的士师一式金刀斧,桑木弓,一边是牛河梁的鼓,一边是方相氏的牛角号,两行排列。

首先是隶首祭天,祭祀完毕后宣布:“伏羲上人五行八卦,昼占河图,夜测天象,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天有五帝,五星为之使。青帝为木星,赤帝为火星,黄帝为土星,白帝为金星,黑帝为水星。现今炎帝失德,避居河南,轩辕氏五行尚土,德比于帝,奉尊号为黄帝。今天在这里合符天下,契盟立誓。”

轩辕走上坛,这时鼓角争鸣,庄严肃穆。

有穷特别激动,隶首的话还没说完,他就站起身来把双手举起,大声的呼喊着:“高高的釜山尊奉你,黄帝;长长的涿水敬仰你,黄帝。普天之下,一统邦国,祝您长寿无疆!”各个首领也一样的振奋高呼:“轩辕黄帝,长寿无疆!”

风后和隶首一左一右站在黄帝两侧,风后代黄帝宣告盟约:

一、天下一统:四海之内姓氏自治,不结联盟。统一邦国,轩辕氏为共主,尊号黄帝。

二、领地归建:天下土地及其山林河域,人人共有。已占有的和尚未占有的,均由邦国分封。

三、土地使用:封地内推行耕种养殖,摈弃迁徙采集。

四、天下无兵:邦国设士师以讨伐无道,其他氏族唯勤勉于农桑。不设刀兵,以弥战争。

五、信仰自由:氏族有权奉自己的神祗,不许侵犯。

六、婚姻自主:族内男女不许结婚,族外自由择婚。

七、生产生活:刀耕火种,金石并用,开辟道路,蓄水保旱,开流排涝,发展农桑林木。

八、鼓励创造:造字计数,取代结绳记事;舟船车马,水陆引重致远;高屋建瓴,远离穴居野处;命名方物,标识人文山川。

九、组织机制:邦国设置官吏,管理天下事务,指导农牧渔猎,监督盟约执行。

十、执规罚约:盟约为天下氏族统一规则,不论与约不与约,均需严格遵守。相背或叛盟者,杀无赦。

风后最后致颂词:“昭告天下,四海一统。轩辕黄帝,唯吾独尊。釜山合符,传播四方。尊帝重农,统一来朝。呜呼!”

会盟的各个首领一起匍匐在地,重复着一遍颂词:“轩辕黄帝,唯吾独尊。”

这就是《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司马迁这里所称的“天子”,是自己那个时代的称谓,在黄帝时代,没有这样的称呼。当时共认他是天下的共主,是事实上的最大首领,“黄帝”,就是最高的称呼。既没有天子或者王候公爵之类,也没有国家的说法。“皇帝”的称谓源自于秦始皇,他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称始皇帝。历史学家共认,分封制从黄帝开始,他是事实上的中华第一帝。

风后与每一个首领颁发了石符,符上有仓颉造字。他先宣告了符约:“轩辕黄帝所执为令符,号令天下一切盟誓和不盟誓氏族。氏族所执为盟符,表示服从黄帝领导,遵守盟约。各个氏族的符和黄帝的符一一相合,叫符契,既是一种盟誓,也是一种契约。黄帝十盟,邦族十誓。”

每一个接受石符的氏族首领,都说:“我族从誓。”

最后是黄帝说话:“合符为凭,建立邦国,自今日始,天下一统。涿鹿城为都城,任命风后为大监掌邦国事务,大鸿为掌兵云师,山虞掌山林,息壤掌土地,竖亥掌阡陌通道。隶首掌时,仓颉问史,夷牟主兵器。赤将子为陶正,公输归为木正,伶伦为乐正,马师皇为牧正。火正、水正、医正等尚待贤良,望各尽其责鞠躬尽瘁。”

在场的风后等人都说:“敬奉黄帝命。”

黄帝又说:“邦国执行划疆而治,各部落所在的土地河流山林,按现在疆域为自己的领地,新领地的取得必须由邦国分封。望各守领地,尊从盟誓,互不侵犯。诸氏相安,唯逐出方相部族,其住地封给公输氏,以奖励其发明。”

看到这样一个盛大的场景,方相已经是诚惶诚恐。他不敢反抗,老老实实地问:“黄帝大人,封我们到什么地方?”

黄帝弯弓搭箭,向着前方射去:“箭头所向,就是你们部族的去处。当有一条大河在前,那就到了你们的封地,限即日起行。”

方相几个首领都说:“谨尊黄帝命。”

公输归说:“黄帝大人,谢你给我的封地。有易从来归心于一统,拥护邦国大业,请把他留下来,仍居住在原来的地方。”

黄帝问:“有易,你愿意吗?”

有易说:“我属于方相氏部落,过去是,以后也是。愿意永远和他们在一起,同甘共苦。”

黄帝说:“既然如此,新的封地由有易氏领受,以姓氏命名为易。方相氏原部落,从今以后隶属于有易氏。”

有穷接受了石符,不高兴。去问风后:“为什么把阪泉封给了虞桑,不封给我?”

风后说:“那里本来就是人家的领地,怎么好封给你?你放心,黄帝大人说了,要封给你更好的地方。”

有了这句话,有穷就放心了:“别,别,我住那就很好的。神农氏走了以后,他们的土地归了我,够种的,还都是熟土。”

他心里很满足,捧着符契兴高采烈,却不知道自己此刻犯了一个大错,弄得后来无家可归。看见了赤将子,就问:“釜山是发现金的地方,所以才来这里合符,你是冶金人,为什么不造金符?我拥护黄帝的分封建制,金符可以千秋万代保存。”

赤将子也懊恼:“嘿,谁说不是呢,许多人都这样问。放心,我不久就会让黄帝用上金符。”

1994年,涿鹿炎黄蚩三祖研究会会长任昌华,在距离涿鹿县矾山镇60里外的保岱村,发现山顶有面积几百个平方的高台,有人工雕琢过的痕迹。王北辰教授认为,这就是黄帝合符的釜山,这个台就是合符台。同年,任昌华先生在釜山考察,发现一块造型精美,而且两面还有原始独特图案的石器,他认为这就是轩辕黄帝釜山合符时使用的符契。

这是黄帝第一次合符,以后还进行过许多次。

易中天的《中华史》给史前文明断代,认为炎帝和黄帝代表的是部落时代,尧舜禹代表的是部落联盟。这个说法有待探讨,因为从釜山合符开始,过去的部落时代已经结束,以轩辕黄帝为首的五帝,力图消灭部落联盟,以发展和完善邦国体制。也就是说,他们的政体,主体不再是部落联盟,而是国家的模式。纵然有部落联盟的存在,那属于尚未统一的地方,不代表主体。

方相氏离开的时候,公输归送行。他驾着一辆马拉车:“有易首领,车是你引导我制作的,送一辆给你吧。”

有易高兴地接受了:“我更喜欢这一匹大黄马,甚于你给的车。”

公输归问:“为什么?马到处都有,车是唯一的呀。”

方弼说:“就是它,帮助轩辕占领了我们的涿鹿。打那以后,我看到它就心有余悸。”

公输归说:“我知道,当时我就在场。大黄马一声长啸,把你吓了一个跟斗,哈哈哈!”

“当时我就发誓,为了得到这一匹马也要消灭轩辕。”

“你这样说就不对了,人要与时俱进。”

有易说:“我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从心里对马有一种亲近感。从今以后,我就把它供奉为家族的祖先神。”

“怪不得你老去给轩辕氏放马,原来是喜欢它。”

嫫母也来送行,安慰着说:“你们居住在这里,黄帝永远寝食不安,伴君如伴虎。离开这个地方最好,什么也没有失去,得到的是永远的安居乐业。”

方相说:“你放心,我们到了新地方以后也学耕种养殖。只要有土地,哪里都是一样的。”

方弼依旧不服气:“不管怎么说,涿鹿从来就是我们的,现在是,将来也是。轩辕当时说是借水喝,顺便把我们的领地也借去,恐怕永远不得还了。”

轩辕来涿鹿借水,从而借地不还,这句话一直是方相的口头禅。但这时他没有说,而是方弼说出来的,或者是方相已经心悦诚服,或者是大家都不服。

远远地望见前面有一条河,有易说:“黄帝说有一条河拦住,就是我们的封地,那就是这里了。他已经命名此地叫易,这一条河就叫易水吧。”

有人后来在一座山峰上发现插着一支箭,认为就是黄帝射的那支,就把这一座山叫插箭岭,说成是有易氏最早的封地。其实,这是一个传说,没有人能够把箭射出那么远的距离,轩辕黄帝当时也就是做个动作而已,示威性的发泄一下压抑了许久的愤懑。有易氏封地在今天的河北省易县,易水北岸北福地村南,古为易氏部落遗址。据《县志》载:“易县在昔为黄帝城建都近畿之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因建都焉”。

方相氏去封地以后时间不长,那匹马就生病了。有易跑来涿鹿找到马师皇,等马师皇赶到时,马已经死了。有易很悲伤:“家族要以最隆重的礼节,埋葬我们的祖先神。”

他把公输归赠送给的车,陪葬给了这一匹马。这就是今天北福地遗址所发掘的车马合葬墓。

在给马送葬时,葛天氏组织了一场祭祀舞。他们的祖先神和有苗氏一样是牛,舞蹈形式就以牛为圣物。许多人分成不同的组合,男女头上顶着牛角一样的装饰,两人抓一条牛的尾巴,互相搭配。脚上踢踏起舞,同时唱着一首叫《八阙》的歌。这一载歌载舞的祭祀形式,在《吕氏春秋?古乐篇》有所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这一首歌是不是伶伦创作的,不得而知。可惜的是,现今只保存有歌目,没有了歌词。文学史上都认为这是一首祭祀歌,与原始宗教有关,原来它就是祭祀有易的这一匹马的。

2009年,考古学家在陕西省灞河东岸的新街遗址,一处史前人类的房屋奠基坑中,发现了一匹马的遗骸。认为是考古界发现的第一匹驯化了的马匹,《考古中国》认为是不确凿的。最早驯化的马匹,是在新街人之前的牛河梁女魃氏,而有易的这匹马,才是出土的第一匹驯化马。

(本章完)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