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考古中国 > 第2章 、 远古画家

第2章 、 远古画家

这里发现的萝卜,是中国最古老的蔬菜之一,学名莱菔,原产中国,胡萝卜系进口物种。萝卜类植物古代称做“菲”,白菜类称“葑”,《诗经》有“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的文字。在半坡遗址中,曾发现过菜籽或者是萝卜籽,距今已有六七千年。

炎帝在和轩辕这个小少年聊的全神贯注,不管不顾正在召开的首领会议。祝融告诉新来的人:“他就这样,最喜欢研究草木,部落里的事务反而很少过问。”

自己年纪比炎帝大,能直呼其名:“神农,你不来议事,和那个小孩说什么哪。”

炎帝听到了,认真地说:“你不要瞧不起这个小孩的话,他小小年纪,就想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两个人说了好长时间的话,还一起挖萝卜。

这样,有熊氏就在这里居住了下来。神农氏原来那些年纪大的人,还来认熟人,帮助和指导他们盖房。这里居住的不是山洞窑洞,而是把树木埋在地面当柱,积草为墙。有的以木棒固定在柱木上,形成一个离地的地板,这种房屋,社会学家称之为杆栏式建筑。还有半地穴和地穴式的,圆形的或者方形的。居住区布局整齐,中间一块广场,所有房屋都围绕广场形成一个半圆,门户向中央开放。房屋有小型、中型、大型三种,分为五个群体,每个群体都有一个较大的房子。轩辕生下来就住窑洞,第一次见这样的房屋,十分好奇又钦佩。

这里还有一片莽莽原始森林,潼河、临河自南向北涛涛奔流,在临潼城北相交汇合。南可狩猎、取木,北可种养、捕捞,显示了神农氏选择居住地的智慧。

有熊氏部落也模仿这里的建筑,去山上砍树建屋。伐木时议论起神农氏留不留的事,褒首领说:“要不是轩辕,我老人家就会晒死在迁徙路上了。好孩子,一箭定乾坤。”

老伊耆到这时还愤愤不平:“就是。当时看有扈拒绝,我就想动手,杀死他们抢了这个地方。”

有乔哈哈大笑:“咱们怎么想到一起去了!”

伊耆说:“你也是这样想的?”

有乔指着少典说:“不止是我,恐怕他也是这样想的。不过,不要高兴的太早,这里不会是我们久居之地。”

少典问:“怎么说?”

“有扈现在不欢迎,将来也不会欢迎。如果不是轩辕一箭,留与不留还是两回事。”有乔说了又感慨道:“人说以德服人,轩辕用的是武德,也服人。”

少典不以为然:“这里炎帝是大首领,有扈能怎么的?”

“你没看出,今天有扈不同意留,他竟然一声不吭。有扈家族人多势众,我看炎帝是有意依仗着他,压服部落。留我们,是想以我们压服有扈,这叫平衡术。”

“你这样说,就辜负了神农的好心。不过,走到哪步说哪步话,也就是天气太热,需要找个地方停靠一下。再说,合得起来就合,合不起来各走各的。”

他们在这里搞建筑,轩辕在浏览新住地。有一个女孩过来问:“谁是轩辕?”

轩辕说:“我是。”

女孩说:“我叫女娃。听人说轩辕神箭,我想来看看你到底神在哪里。”

夸父说:“告诉你女娃,轩辕何止是神箭,还有更神奇的呢。他出生时正是大旱,人都没法活下去了,就在那时天上的龙来到轩辕谷,从那以后我们那里一直风调雨顺。大人们都相信,说其他氏族没有资格奉龙为祖先神,只有轩辕才是龙的传人。”

女娃说:“这么巧,神农氏就是奉龙为祖先神的。”

女娃喜欢这两个少年,就带他们去看这里的山山水水。告诉说,这五个群体,就是他们五个家族的居住屋。还去看了公共的仓库,墓地,织布屋,石器屋,制陶屋和陶窑等。在石器屋里,他们看到了五花八门的石锛、石铲、石凿、石刀、石钻、石球、石敲砸器、石臼杆、石砚、石弹丸、古锥、石砍器、石磨盘、石磨棒、石镞、石纺轮等。还有一些人正在把石头从山上背下来,给石匠打制。在一堵面向大路的石壁前,有一个男人在作画,壁上已经有了一部分成形的图形,他是在续画。画的是一条龙,涂了有颜色的石粉,五颜六色的。

夸父说:“轩辕,快来看,人家把画图绘在石壁上。我也喜欢用小树棍在地上画鱼,画鸟,画人,就是没有他这好看。”

两个人是第一次见这样作画,那样的美丽。

女娃说:“这叫石岩画。”

轩辕说:“他就是杞葛氏的画匠苍头吧。”

女娃说:“你怎么知道?”

“祝融首领介绍墨碳石绘画时,说到过他。”

女娃说:“是的,他是我们部落的画师。不仅会在山石上作画,他们居住的几处屋子里,壁上都是画。”

夸父说:“他画的是龙吧?龙都在天上,来时又是下雨又是刮风的,只看到它的一个影子。迟早有一天,我要亲眼看个明白。”问那个作画的人:“苍头,龙是这样的吗,你见过?”

这位叫苍头的陶画工,灰白色的胡子,同样灰白色的头发。因为头发和胡子一样的长,几乎盖住了脸,看不清他的五官长什么样。女娃说他年纪并不大,早早的就长了白头发,又不肯把长了的头发割断,就成这个样子。见他专心致志的作画,不理睬轩辕三人,夸父问话就好像没听到。正说话时,杞葛首领来了,叫苍头:“新氏族来了要欢庆,刚好之前准备举行的婚礼,现在用上了。我家族成年男人都结婚了,就剩下一个你,晚上一定要参加呀。”

苍头顾自作画:“我不要女人。”

夸父说:“这个长毛,说话怎么女人腔?”

轩辕摆摆手不让他说。这时,看杞葛生气了,指着苍头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哪有人不结婚的。人人都像你一样,家族岂不后继无人。”

苍头不理,杞葛就气愤的走了。

女娃嘲笑说:“这个人很有趣,他不喜欢女人,从来也没有女人。他瞧不起人,也瞧不起女人,还说,绘画就是他的女人。真是一个怪人!”

又领他们去看水:“我们这个地方河水多,最有意思的是捕鱼。你们会捕鱼吗?”

两个人还没回答,夸父见远远的山上有一个人,迎着日光在看天。就奇怪地问:“这里的天,和别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吗。”

女娃问:“怎么了?”

夸父就指给她看。女娃说:“他叫赤松子,神农氏的雨师。每天都要出来看天,知道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刮风。”

夸父说:“那他就是巫师吧,我们的大巫也懂天气。”

路上,走过神农氏的织屋。这是一个半地穴式的作坊,许多女人在这里纺纱织布,女娃把两个人带到一个少女面前。少女正坐在织布机前面,友好地向他两个笑一笑,一边很熟练的用木刀打纬。骨梭引线,石纺锤打麻线,梭子在织机上灵巧地穿梭。问轩辕他们从哪里来,知道这是什么布吗?轩辕说知道:“这个布摸在手中麻麻的,人叫它大麻。”

少女说:“是的。不过大麻布太硬,不结实,不柔软。出去采集时一直寻找,至今还没发现更好的织草。”

女娃说:“她叫瑶姬,最心灵手巧的。”

其它女人告诉说:“瑶姬和女娃,都是炎帝大人生的孩子,一样聪明能干。”

居住地旁边就是一条河,初夏的水大,滔滔滚滚川流不息。女娃介绍:“这就是临河,是从渭水河流过来的。”问轩辕:“泾水和渭水河流相通,为什么泾水清,渭水浊,泾渭分明?”轩辕不懂。女娃笑说:“夸父说你聪明圣哲,原来这个也不懂。”

轩辕老实回答:“我不懂的事还多着呢。”

夸父问:“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姜寨?”

女娃说:“炎帝大人姓姜,来到这里以后,人们就以他姓氏指称,把这个地方叫做姜寨。轩辕因地得名,这里因氏名地。”

女娃是炎帝生养的,但这里她对炎帝的称呼和所有人一样,直呼其名。轩辕和夸父对少典和有乔也是这样,没有父亲的称谓。是因为黄帝时代,刚刚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还保留着《庄子?盗跖》篇所说:“神农之世,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痕迹。人类依旧生活在这种文化中,而对于母亲的称呼,在母系氏族时代就已经形成。尽管男人已经是生活的主宰,人伦关系中包括兄弟姐妹等称谓,是在国家和礼教产生以后,才逐渐形成。

快到河边的时候,夸父看到田野里有一棵歪脖子树。树叉处歪斜着,树皮上的纹路,像一个人的两只眼睛,还有一个大大的嘴巴。说它像一棵老人头:“长得太好玩了。”就爬上去,在树上攀登。女娃走开几步,拎起裳蹲下来撒尿。夸父说:“我也撒尿。”从前面掀起裳,然后站着尿。

这就是当时人们身上所穿的裳,里面没有内裤。

这种着装,一直沿袭到秦汉。古人席地而坐,都是把膝盖弯曲起来,跪在屁股底下,裳垂下来遮挡着。如果把两腿像八字形分开,叫“箕踞”,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相。按照现在话,容易走光,如果与人相对,还包含着轻慢傲视对方。如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这一动作,历来都解释为是他对秦王不敬的姿态。

女娃站起来时,突然大叫一声:“瓜,好吃的瓜,炎帝大人说它能吃。”

看地上有几棵瓜蔓,结了许多的大香瓜,三个人痛快地吃了一饱。夸父看还有几个已经成熟的,吃不了,说:“埋起来,明儿再来吃。”就一起去河边看人捕鱼去。

第二天,三个人都把这个事情忘记了。

河里一片捕鱼人,有用长矛刺鱼,有用兽骨钓鱼,也有在浅水湾里摸鱼。有扈也在水里,抓不到鱼,嘴里骂骂叽叽的:“讨嫌的东西,抓到手又跑了,半天一条也没逮着。”

女娃告诉说:“这个时候谷正在成熟,还不到采集的时间,正是捕鱼的时节。”又问:“你们会摸鱼吗?”

两个人说:“会。我们那里有一条姬水河,以前也捕鱼。”

夸父看女娃的脸上有许多瓜汁,说:“你的脸上就像苍头画的石岩画似的,花花绿绿。”

女娃用手把脸抹了一把,说:“我不会捕鱼,但我最喜欢游泳,刚好下去洗一下花脸。”说着脱了自己的衣和裳,跳到河中去,少女的胴体在水里像一条鱼。

看了捕鱼,又去看制陶。陶窑旁边就是放置陶器的陶屋,巫男大公正在这里帮助出窑。告诉他们:“和炎帝大人说了,我们就不再立窑,和他们使用在一起。”

女娃不认识巫男,轩辕告诉说:“他就是夸父跟你说过的,我们家的巫师,也是陶师。”

夸父说:“虽然这里烧的陶和巫男烧的一样,都是灰陶。但是,他们的陶器品种五花八门,轩辕你快去屋里看一看。”

他们在这里看到了,有许多件前所未见的陶器。奇特的形状有凹底、尖底、圈足形瓮、罐,有曲腹碗、钵、双唇口尖底瓶、鸡冠耳罐、双耳高档三袋足鬲、釜形三足斝,等等。

从陶场出来,轩辕突然说:“我找那个苍头去。”

女娃问:“你找他干什么?”

夸父说:“轩辕要就不做什么,一旦做了,就一定是一件有用的事。”

“是吗?”

苍头还在那里继续他的画作,依旧看也不看三人。画已接近完成,一条色彩斑斓巨大的苍龙盘旋在石壁上,振翅飞翔。也就是说,他画的龙的图像,是有翅膀的。史籍资料中,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轩辕和夸父只见过有翼的龙,且都是在天色晦暗雨雾苍茫风云变幻时。夸父说:“我以前一直看不清楚龙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喂,你画的龙是这样吗?”

轩辕说:“苍头大师,你的画很美。”

苍头似乎没听见,都不理睬。

女娃说:“我说的吧?他就是一个怪人,不肯和人说话。”

轩辕继续说:“你的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但是,这种美只能看在眼里,不能拿在手里。”

画还能拿在手里,这个想法太叫人意外,夸父和女娃都感到好奇。苍头也这样,他这时正在给画补色,就停下画笔望着轩辕,还是不说话。

“我刚才去陶窑,看到许多精美的陶器。造型虽然美轮美奂,但灰不溜秋的,不好看。如果把这种绘画,着色到陶胚上,再烧制出来,使灰陶成为彩陶,岂不美食美器?”

苍头想了一会,突然走到轩辕的面前,匍匐着敬礼。还是一句话不说,然后匆匆去了陶窑。

多少天以后再去陶屋,这里的陶器已经全部变了样,一式的彩陶,琳琅满目。彩绘图案有人面纹、鱼纹、几何纹、网纹、鸟纹等几十种饰纹,表现了精湛的画技。苍头这时正在一个成型的陶坯上精心绘着,这是一个三耳罐葫芦形鱼鸟纹彩陶瓶,人面鱼像。头圆、顶部有头形饰物,细眉弯曲,双眼眯成线,鼻如倒“丁”字。大嘴呈三角形,两耳紧贴一条小鱼,线条简练而形象有趣。他的身旁有黑红色颜料,分别放进一方带盖石砚里。陶水杯里有水,倒一点进去,用一根石研棒搅拌,几支兽毛做的笔,交替画不同的颜色。一会儿,一个独特的人面鱼像就画成了。

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体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彩陶是仰韶文化的特色,是原始人制陶工艺的一大进步。

苍头全神贯注地作画,在陶胚上着色,但看到轩辕来了,就停止了手中的画作,毕恭毕敬的站立起来。也还是不说话,直到轩辕离开了,才又拿起画笔。

女娃佩服不已:“这个苍头从来不理睬人,不管是谁,哪怕炎帝大人来了他也这样。轩辕,真有你的,你就比人有智慧。”

各个氏族分配到了彩陶器皿,洋溢着生活的快乐,相互之间比较着哪一个更好看。去窑上领陶器的时候,为了选择那些美画,经常是男男女女把陶屋挤得水泄不通。有人要苍头画一只小鸟,有人要一条红鱼,苍头越发高傲,爱理不理的。

三个每天都在一起玩,经常看到炎帝一个人背着草筐出去。轩辕问:“炎帝大人这是去采草尝药?”

女娃说:“是的。他喜欢做这样的事,了解哪些草谷能吃,哪些草谷不能吃,哪些能治伤疗病。一次,有扈家的刑天在山上摘了一个蘑菇吃,几乎被毒死,炎帝尝了多少种解毒草,才把他救活。以后,各个家族采集了什么吃的东西,都送来给他看看再吃,就不会被毒死。能治疗伤病的草,炎帝把他叫做药。”

正说时,来了一个少年,他是来找女娃的。女娃嘲笑说:“他就是那个几乎被蘑菇毒死了的形天。”

刑天很不友好地望着轩辕和夸父:“我不喜欢他们。”

女娃问为什么?刑天说:“有扈首领说,人多了,采集谷就要走更远的路,不要这么多人。”

女娃说:“那有什么,人多,还不怕敌人呢。”

“敌人有什么可怕的?强者无敌!”

夸父说:“什么乱七八糟的混话?我还不喜欢你呢。”拉了轩辕和女娃就走。

转眼夏天就过去了,秋天正是采集的时间。每一天早晨,各个氏族都来听赤松子的,他说没有雨,大家就都出行。有扈的不欢迎还是有道理的,因为人口多了,有限的捕兽分配量就少,采集谷就要走更远的路。所以,这一个秋天,各个氏族采集的路,渐渐地就越走越远。大家把采集到的谷,让男人们先背回来,放在打谷场上晒。女人们继续采集,再由男人运输。

神农氏和有扈氏两个家族同行,走到一个长长的大河沟边,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瑶姬一眼看到这里长着一种植物,看上去很像大麻。她仔细地研究着,然后叫人砍了许多,用制作大麻的方法放在河沟的水里沤。

有一个少女是有扈氏的,年纪比瑶姬还小。问她:“你把这些草木放在水里干什么?”

瑶姬说:“青阳,你不懂。我一直在寻找比大麻更好的织布草,看它有点像,就采用制麻的方式放在水里沤。很多事物都还不了解,尝试一下,或者能用来织布也未可知。”

青阳活泼好动,为人不拘一格,做事任性,说话也任性。这时她说:“神农尝百草,用嘴巴。你尝大麻草,用水。”

说得大家一笑。

过了一段时间,采集经过这个河沟,从水里把它捞起来。打成麻坯后再看,纤维细长柔韧,平滑而有丝光,比穿在身上的布结实绵和。瑶姬欣喜万分:“比大麻更好,可能是一个新品种,就把它叫新麻吧。多砍一些放在这里沤,过几天再来打坯。”

青阳说:“嘿,干脆就把砍下来的新麻背回去,还要再跑这么远的路来打坯。”

瑶姬说:“真是一个傻丫头,麻杆那么沉重,背着沉。在这里沤熟打坯回去,多轻松。”

大家笑话了一回,依旧砍了许多放在水里。然后把打好的麻坯放在背筐里,一路歌唱着回去。

新麻织出来的布轰动了整个联盟,家家户户做新衣。

瑶姬发现的是苎麻。

使用苎麻,大麻,亚麻的纤维织布穿衣,是人类从原始人走向现代人一个重大的发明创造。人类不再赤身裸体,或者仅仅用树叶、茅草、兽皮遮身体。当时普遍使用的是比较常见的大麻,在轩辕谷,今天的甘肃省清水县就盛产它。但大麻没有苎麻质量好,特别是柔软程度和韧性。因为苎麻布夏天凉爽,人们把大麻织的布叫“葛布”,苎麻织的布叫“夏布”。穿麻布衣服,后世叫“布衣”,区别于布衣的那就是丝绸。

1958年,浙江省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曾经发掘出几块纤维细致、经纬分明的苎麻布。其经纱密度大约每厘米24至31根,纬纱大约每厘米16至20根。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苎麻织物,说明在五千年前就利用苎麻织布了。

瑶姬自己也很高兴。等待放在水里的麻杆还在沤的时间,她穿着新织的衣和裳,在路上走着,愉悦地体验着创造的快感。走到河边,看到轩辕他们在水里捕鱼:“喂,小伙子,是你让苍头把有颜色的石粉,着色在陶坯上制成彩陶?”

轩辕身上也穿着新麻织的衣:“是啊,我看女娃的脸上染上瓜汁,夸父说像岩画。我就想,苍头能把颜色画在石头上,为什么不可以画在陶器上。”

“你启发了苍头的思维能力,也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才发现新麻。是一个肯想事情的人,谢谢你。”

轩辕指着岸上的新衣:“我什么事没做,也有了一套新麻衣,该谢的是你。还有,你刚才说到苍头,他发现使用墨碳石并且完美着色于彩陶,也是一个有作为的人。”

“人都不喜欢苍头,你还这样夸赞他。”

“不。他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心思都用在了事业上,这样的人是可敬的。炎帝不让这些有特长的人,包括祝融赤松子他们参加劳动,是对发明创造一种最好的支持鼓励。”

“你这一说,他还是一个可爱的人。”

“是的,我们应该敬爱他们。”

小河沟是大河的一个分支,浅浅的长流水,岸边一排不整不齐高高低低的杂树。有抓了的鱼丢上来,瑶姬就放进柳筐里。夸父急性子,说最不喜欢摸鱼,到手就跑了。怨天怨地的骂,瑶姬就笑。一棵树垂下枝条上布着蜘蛛网,没注意一头碰上去,粘了一脸。抹去蜘蛛网,拨开树枝待走,抬头看见蜘蛛在树叉上织网捕虫。一只虫子飞过,被网拦住不能跑,就被蜘蛛捕捉了。

她一动不动地看,又仔细地想,想了好久。突然也脱下衣和裳跳进水中抓鱼。鱼穿梭着,有时抓到手,一滑就跑了。也有时抓了一条在手中,但她有意松了手,让鱼跑掉。夸父说:“你不是来抓鱼,是来玩鱼的。”

瑶姬说了一句:“我懂了。”

爬上岸穿了衣裳就走。

女娃问:“你懂什么了?”

轩辕说:“她一定是有什么发现。”

原来瑶姬在赤手空拳捕鱼时,发现了蜘蛛网捉虫可以模仿。回去后就用新麻织成网状,第二天再来到河边,以网捕鱼。这是我们所知道的人类第一张渔网。传说中渔网的发明人是伏羲氏,《考古中国》考据,是炎帝的女儿瑶姬。

使用网捕鱼,效果当然要比空手道或者鱼叉鱼钩强得多。一网拉起,网里的鱼四个人抬不动。

瑶姬成了神农氏联盟的英雄,这一季,那条大河沟里的新麻被采集一空。除了人人换上新衣,每一家的食堂天天有鱼,每一氏族门前都挂满了干鱼。人们不再赤身裸体浑水摸鱼,或者拿着一根尖尖的木棍,侥幸的守候着鱼儿的出现。不需要竭泽而渔,且流动的河水是没有办法竭泽的。网,代替了一切。

苍头有了一套夏布衣裳,经常到织布屋去看瑶姬。女人们说他是一个“不说话的男人”,都站起来阻挡着,不让他看:“你说话,说喜欢瑶姬,我们就让你看。”

他就是不说话。回去以后,陶器上的画就有了各种不同的鱼,还有许多网状图形。

这一天他又来了,手中拿着一个美丽的陶器。女人们问他:“你为什么没有女人?婚礼都不参加,是你不喜欢女人呢,还是女人们不喜欢你?”

有的诱惑他:“和女人在一起很快活的,你不想吗?”

“看我美不美?来,来,我跟你好。”

“或者,你就是一个女人吧。”

他还是不说话,就看着瑶姬。

女人们笑着:“瑶姬,他看上你了。”

瑶姬从织布机上抬起头,也笑着说:“他要是说出来,我就让他看上。”

大家都逼着他:“你说呀,说呀。”

苍头不说,就这么看,就这么让别人笑话。一天是这样,两天是这样,终于有一天他说了:“瑶姬,我喜欢你。”

女人们哈哈大笑。

“轩辕是我崇拜的男人,你是我崇拜的女人。这个彩陶依照你发明的渔网绘画的,送给你。”

大家笑疯了:“哎呦瑶姬,这下你可真的要嫁给他了。”

半坡遗址的标志性物品,是一件画有渔网状的彩陶钵。《考古中国》考据,苍头是此画的原始创作人。

晚上,中心大广场,年轻男女们载歌载舞:“明明上天,灿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女娃说:“这叫《八伯歌》。你们看,苍头从不来这里唱歌跳舞,现在一次都不少。”

看那苍头真的也挤在人丛里,拉着瑶姬的手边唱边跳。夸父说:“他说话尖声尖气,唱起歌来声音倒洪亮。”

一个看晚会的人接口道:“他是为瑶姬才来的,瑶姬不来,他也不会来。”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纪录片,叫《河姆渡》。其中,介绍史前人类的婚姻时,人类学家对于他们有没有爱情,难以定论。《考古中国》根据苍头对瑶姬的举动,认为哪个时代的人是有爱情观的。爱的本质是两性交配,只要不是限制范围的配种,动物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异性。动物如此,有着高级感情的人类更是如此,喜欢和不喜欢,动物和人都一样。

这,就是爱情。

冬天是捕兽的时节,这里的逐兽场,在轩辕和夸父的眼里,比他们的轩辕丘要大得多。所以,捕兽必须是大规模的,各个氏族的男人都要参加。这一次,参加捕猎的人都由有扈组织,分配指定的地域位置,埋伏在各个山场。

集合的时候,苍头也来了,手中还拖着一根大木棒。木棒太粗大,几乎拖不动,累累巴巴的走几步就歇一歇。看热闹的女人喜欢拿他笑话:“一个女人样,尖声尖气扭扭捏捏的,看见猛兽不吓倒才怪呢,还敢去捕猎?”

“等你拿这么大个木棒去砸的,那一定就是一只死老虎。”

瑶姬也劝他不要参加:“炎帝大人有规定,你们这些有专业技能的人,不参加捕兽和采集、建筑等事务。你怎么也来了?你只会作画,不会做这些,回去吧。”

苍头认真地说:“谁说我只会作画,不会捕猎?就是要让你看一看,我也是一个坚强的男人。”

“那你就和我们在一起,助助威就行。”

“不,我是个猎人。”

坚决拖着木棒去了家族的男人行列。

男人们拿着武器,在前面排成队伍,吆喝着向前逐兽。女人和孩子们也一同来助威。一时间,山林里又是那样的风起云涌,狼奔冢突。女娃一手拉着轩辕,一手拉着夸父,走在助阵的队伍里。看着百兽毕集,人生豪迈,轩辕浮想联翩,心里涌起无限壮志,有感而发:“人生天地之间,不能与禽兽为伍。”

女娃不懂他的豪情,也聊着禽兽:“兽有长牙利爪,禽有飞天双翅,而人没有。却总是被人消灭,为什么?”

“那是人有智慧。”

“是的,人会发明创造,比如制作衣裳。不过,禽兽不穿衣裳,怎么也冻不死?”

夸父说:“我懂。鸟有羽,兽有毛,乌龟王八赤条条。这就叫物竞天择,各从其类!”

突然,被人群向前推进的兽,其中有一只折转身回头逃跑。这是一头古牛,肥胖巨大的体型像一座山,两只长长的犄角向前突起。它鼓舞着牛脾气,冲破神农氏男人阵线,向正在阵后助威呐喊的女人和小孩冲过来。

瑶姬走在最前面,看到牛向自己扑来,睁大着眼睛呆呆地不知所措。眼看一场灾难就要发生,正在这时,和神农氏紧邻的杞葛氏队伍里,跃出一个男人,奋不顾身向野牛扑去。牛大吃一惊,措不及防被人拦了一个失前蹄,栽倒在地。再看那个男人,身体被牛蹄子踩碎,满身血肉模糊。

他就是苍头。

人们崇敬地把他埋葬在了公共墓地。瑶姬把他使用的画具,和送给自己的一个网状彩陶钵,放在身边陪葬。

这里是陕西临潼姜寨,传说中神农氏炎帝居住过的地方。苍头的绘画工具,和他所绘的陶器,现都保存在姜寨遗址博物馆。我们今天能够亲眼看到,还能够用手去摸一摸祖先创造的文明。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花鸟画、人物画与陶塑。苍头,就是六七千年前的“中国画始祖”。

轩辕黄帝出生地是三皇沟,最后迁徙到涿鹿居住,而且还在那里建立邦国,成为所有部落的共主。他所在的有熊氏部落,东迁时沿着渭水流域的路线,姜寨是必经之路。

这两个部落,曾经在这里汇合。

(本章完)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