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里的御厨知道后,用翠绿的青菜叶子佐以蟹黄入味切成一寸见长的丝儿,牛乳并着和县黄豆磨成的嫩豆腐切成丁儿,加上烤得金黄的锅巴再兑了鸡汁高汤一道滚了,也没做出皇帝想要的那个味儿来,可皇帝却时时让御厨做了这道汤来警醒自己和他的子孙们。
朱允炆忙道:“饥不择食、寒不择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孙儿会谨记皇爷爷教诲。”
皇帝语音中似有无声叹息:“自古攻城容易守城难,且不说远的,这些年前朝余孽在蒙古闹出多少烦心的事儿来!权儿,今年四月以来,可还算太平?”
朱权虽担了个叔叔的称呼,实际上岁数比朱允炆还要小上一岁。出生时皇帝称已开国多年,江山早稳,未曾就藩时在皇城里也常与朱允炆一起承欢于皇帝膝下。虽天资聪颖却因着庶出的身份,又有着众位哥哥珠玉在前,故而一向无意于王皇位之争,闲来无事只寄情于谱曲赋词。
皇帝待他也比其他儿子亲近些,他对着皇帝倒并不像朱棣那般拘谨。嘻嘻一笑道:“回父皇的话,托父皇的洪福,再加之四哥屡挫其锐,有四哥在北平看着,儿臣这个藩王仗着父皇威震四海的气势,倒是做得顺心舒适,这几个月来,再没出什么乱子。”
朱棣一听慌忙起身跪下告罪:“启禀父皇,十七弟一向爱说笑,儿臣当年少不更事,不过是跟着信国公汤和历练,得了些便宜战功。今年三月蒙古残余旧部摄于父皇的威名才得以平定,儿臣不敢居功,还请父皇恕罪。”
朱权也发觉自己说错了话,讪讪道:“儿臣胡说八道惯了,是儿臣的不是。”
皇帝看向朱允炆道:“还不快扶你四叔起来。”朱棣又磕了个头方起身坐下。皇帝又道:“权儿一向心实口直,你的本事父皇知道,不必过谦。朕知道你一向谨慎守礼,这里不是朝堂,一家子吃个饭,别总拘束着。”
朱棣忙道:“是。”
皇帝亲自夹了块炙羊肉到朱棣碗里,对着朱允炆和朱权道:“天寒了,这道炙羊肉不错,你们多吃点暖暖身子。”
三人一同起身恭谨道:“谢父皇。”“谢皇爷爷。”
皇帝舒展了眉目笑道:“行了行了,都坐下吧,再这么拘着礼下去,菜都凉了。”
须臾过后,司膳太监呈上龙卵。龙卵乃是白牡马之卵,宫中自十月起至次年春天二月止,帝后每日都会食羊半白腰,以作强身健体和御寒养生之用。因着白牡马之卵十分珍贵,是而即便是帝后专享之物,也只有在重大节气日时才会享用。
司膳太监总共呈上三份,不见给皇帝,倒是呈给了朱允炆,朱棣和朱权,惶恐得三个人直欲起身告罪。皇帝抬手示意道:“都坐着都坐着,朕与你们祖孙三代多少年没一起坐下吃顿饭了!虽说这龙卵是帝后专用,可今天朕就是一个想和儿子孙子们吃顿团圆饭的老人。这里又没有那些个言官在这里呱噪,不妨事!再说,如今朕年岁大了,也吃不得这个,倒是你们,一个个年富力强的,多用些,好让朕多享享含饴弄孙之乐。”
说罢看了一眼朱棣道:“尤其是你,而立之年还未过,就藩后除了燧儿竟再无所出。即便你与甘棠再如何恩爱,可皇家要绵延子嗣,甘棠也不是个不知礼数的。你王府里的人确实少了些,知道你眼界儿高,这么多王公大臣们家的好姑娘你放开眼挑,若还是没有中意的,门第差一些也无妨,你好歹也花些心思。”
朱棣忙回道:“儿臣明白,是儿臣的不是,叫父皇费心了。”
朱权在一旁也玩笑道:“四哥是该勤勉些。”又向皇帝笑言:“儿臣白担了个叔叔的称呼,却还比皇太孙小了一岁,可见父皇威武,春秋鼎盛。”
皇帝笑得戳了戳他的脑袋道:“越说越不像样儿了。”
朱允炆忙向朱权敬了杯酒,举止间一派温文儒雅。
膳毕之后皇帝赐座赏了茶吃,宫女奉上茶。皇帝随意道:“今年休宁上供的松萝还不错,你们也尝尝。”
白瓷茶碗,一朵朵红梅缠枝而上。揭开茶碗盖,松萝芽尖儿忽上忽下,碧霞袅袅,茶香沁人心脾。朱权饮了一小口赞道:“好香的茶。”朱棣却只望着那茶碗出神,红梅蜿蜒其上,映着细白如玉的茶碗,仿若怒放在了一片雪白的天地之中。朱允炆奇道:“四王叔怎么了,是这茶不好么?”
朱棣方回过神儿来,忙道:“不是不是,只是觉得,这茶碗上的梅花甚美,既应景又好看,一时看得入迷了。”
皇帝也留意到了,问道:“你一向不在花草上用心,怎么如今喜欢梅花儿了?”
朱棣笑道:“回父皇的话,儿臣觉得一向不如皇太孙和十七弟风雅,是而在儿女情事上古板。一花一草皆怡情养性,如今正是梅花儿开放的季节,想着回王府后围炉赏梅,也学着风雅一回。”
皇帝赞许地点点头道:“难得见你喜欢什么东西,这套茶碗便赏了你吧。过些日子腊八,宫里头的梅花儿都开了,让权儿陪着你一起共赏。炽儿他们这次留在皇城教养,接下来也要有一段日子不得见了。你就留在京中与他们好好聚聚,喝了腊八粥再回北平吧。”
朱棣忙跪下磕头谢了恩,皇帝似想起什么看着朱权问道:“权儿,你急着回大宁吗?”
朱权回道:“回父皇的话,谨儿虽说一到冬日里身子便不大好,不过府里头伺候的人也多,不差这几天。儿臣就留在京中陪着四哥,听说宫里头从歙县移植过来的绿梅成了,这绿梅极是难得,儿臣也眼馋得紧。”
皇帝指着他笑道:“你的消息倒是灵通,前些日子花房刚来报,你就知道了。”
朱权也有些不好意思:“儿臣一向就爱在这些事情上用心,父皇也是知道的。”
皇帝想了想对朱允炆道:“回头让太医院找几支上好的人参来,给你十七叔带回去给你十七婶补补身子。”
朱权忙跪下谢恩,如此叙过几句,皇帝有些乏,就让他们都退下了。
待朱允炆送过二人出宫后,毛骧悄然站在朱允炆的身旁道:“皇太孙,皇上既留燕王在京中多住些日子,需不需找个由头让燕王再跑一趟苏州。”
朱允炆望着空无一人的暗黑宫巷道:“欲速则不达!一颗种子埋在土里,生了根,发了芽,你若心急去拔上一拔,反而会露了痕迹。”
毛骧一脸愧色道:“是卑职愚笨了。”
朱棣回到会同馆时,已经很晚了。原以为周王朱橚已经歇下了,没想到,他进到房里,朱橚正百般无赖地摆好了棋在等他。见他回来了,急不可耐道:“四哥可算是回来了,叫小弟好等,来来来。”
朱棣看了他一眼,淡淡一笑,二人一番厮杀后,悄声交谈了几句,相视会心一笑。
湘王与宁王一向志趣相投,酒逢知己,朱权回到会同馆时,朱柏备了些精致酒菜,只等与朱权杯酒尽欢。
冬至的习俗,节日当晚须得酒足饭饱,这样便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寒冬时节可丰衣足食。冬至节过后的连续三天,上至帝王,下至黎民,须致斋三日,以示囤粮过冬。
一连三日,朱棣在会同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与朱权闲话之余,铺开一张宣州宣纸,细细描绘一幅梅花九九消寒图,素梅一枝,取过一支狼毫勾线,勾出九九八十一瓣梅花。
朱权见了不免好奇道:“四哥什么时候开始这么喜欢梅花,这九九消寒图也值得让四哥亲自动手绘制?”
朱棣噙了一缕淡淡笑意道:“前两日从苏州归来,路过一处梅林。正值日出之时,只觉晓日轻烘,梅花儿开得嫩英妒粉,不由得想捻蕊怜香。”
朱权哈哈一笑道:“四哥,当真只有梅花?”
朱棣瞪了朱权一眼:“当然只有梅花。”又问:“知你精于此道,我且问你,这绿梅当真是开绿色的花朵?”
朱权喝了口茶,清了清嗓子娓娓道来:“绿梅又称绿萼梅,虽耐寒,却也喜光,宜种植在温暖且阳光充足的地方。称绿梅倒不是因为花开绿色,而是花萼为绿色。未开时,如一滴碧玉缀枝。”
“半开未开时,因着花朵为白色,似白璧无瑕之玉裹上了一层淡淡的翡翠光华。待花朵全开时,白色的花瓣由蕊至花瓣边缘,白色渐渐晕染成了淡绿玉色。我未就藩时父皇也不爱拘着我,洪武二十五年我就藩前四处游览途径歙县时,曾有幸在一处山谷中见过一片。”
他赞叹道:“四哥不知,当时虽至初春,黄昏时山谷里天寒日暮,我折得一支绿梅在手,竟有种冬雪落在了春日里,人间哪应有将一派琼色铺得如此瑰丽的仙境。至今想起来,仍有手留余香之感。回宫之后,向父皇提过一次,当时皇太孙也颇为神往,所以才命宫中御花房培植。不想过了四年才育成,当真不可不赏。”
朱棣斜睨了一眼朱权道:“不过夸了你一句,你就这样卖弄了起来,说得这样天上有地上无的,也不知是不是真的。”
朱权犹自得意着:“是不是真的,四哥过些日子见过便知了。”
斋戒三日后,三宝回来了。将在苏州打听的事宜细细跟朱棣禀告:“奚家酒馆在苏州十泉里已经好几代了,一向都是末等的商贾本份人家。因着酒酿得好,在十泉里乃至苏州城倒也颇有些名声。梅花酒一直就有,到了奚梅这一代,因着奚家姑娘酿酒的巧心思,愈发地出名。价钱也要略高些,倒不是因为奇货可居,待价而沽。而是奚家姑娘舍不得,这梅花酒又酿得极少,所以只有街坊邻居哪家有喜庆之事时,奚姑娘才肯卖一些。”
朱棣点点头道:“她确实不像好利之人,那她家中还有何人?”
三宝继续回禀道:“奚姑娘的父亲在二十二年末时得了伤寒,二人夫妻情深,这伤害虽须得隔离,奚姑娘的母亲却不管不顾贴身侍候汤药。即便如此,她父亲到底还是没能熬过去,她母亲伤心之余也一病不起,在二十三年春天也跟着去了。乡亲们提起这件事情皆是不胜唏嘘,自那以后奚姑娘便跟着祖母以酿酒谋生。”
朱棣眼光停留在那幅梅花九九消寒图上问道:“她妹妹是怎么回事?”
三宝又道:“洪武二十五年年末快过年的时候,因着十泉里仓街有一户姓靳的人家嫁女儿,奚姑娘在去送梅花酒的路上遇到了正在乞讨的阿蕊姑娘。阿蕊姑娘那时候才十岁上下,连自己叫什么也记不得了,名字还是奚姑娘给起的。奚姑娘瞧着阿蕊姑娘可怜,便央求了祖母收留了她。她祖母也因着怕自己年岁大了身体又不好,指不定哪天去了留下奚姑娘一人孤苦无依,便首肯了。奴才在苏州城里仔细查了,没查出阿蕊姑娘的来历,只知道在奚姑娘收留她之前,她已经在街头乞讨许久了。再后来没多久,奚姑娘的祖母也去了,留下姐妹两人生活。”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怜惜之情:“这几年就她一个人还带着个妹妹,想来生活过得也十分不易。”
三宝附和道:“奴才打听的时候也听说了,奚姑娘自幼顽皮可爱,天真坦率,人长得又美,街坊邻居们看着她长大,十分喜爱她。阿蕊姑娘虽是后来被奚姑娘收留的,人也是长得眉清目秀的,性子又好,所以平日里大家都愿意帮衬着些。再者奚家酒馆隔壁有家王家茶楼,好几代的交情了,眼见着奚家人丁凋零,素日里也颇多照顾。奴才查过了,这王家茶楼也是世代在奚家桥扎了根儿的,并无任何不寻常。”
朱棣不自觉地放松了心情一笑道:“如此甚好!派个人暗中盯着,有任何不妥,随时来报。”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