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的剧情就毫无悬念,一切都在种谔的导演之中。伴随着铁鹞子的全军覆没,八万夏军的斗志也跟着一起烟消云散。当他们想要撤退的时候,种谔的伏兵忽然四面出击,给夏军造成极大的恐慌。已经过河的夏军拼命往河里跑,没过河的夏军调转马头撒丫子狂奔,这夕阳下最后的奔跑,马上就是他们逝去的青春。所谓战斗已经变成单方向的屠杀,夏军完全失去了抵抗意志,各自跟随着本能四散逃命。
种谔兵团对夏军展开了毫无保留的追击,逃窜的夏军跑着、跑着就变成了尸体,一路散落了几十里地。那些逃入河水中的夏军或被射死,或被活活溺死,无定河水竟然因为堵塞了太多的人马死尸而断流,整个渡口的水域都变成了红色。战争是残酷的,然而种谔的心情是喜悦的。
此战,种谔兵团以极小的代价斩首夏军八千人,加上那些没来得及割下来脑袋,以及被河水卷走的死尸,总体杀伤大约在五万左右。种谔的天堂,是西夏的地狱。米脂夏军闻此噩耗,斗志全无。在获得种谔“严禁劫掠”的保证后,米脂夏军全军投降,米脂和平交接。
此战之后,声威大震的鄜(fū)延军团被冠以“种家军”的名号。收到捷报神宗皇帝非常的开心,撤消了之前对种谔的惩罚,恢复了种谔对兵团的最高指挥权。意气风发的种谔,终于不用再受王中正这个太监的摆布了(说句良心话,其实人家王中正也没怎么管他)。他留下一千人守卫米脂,自己率领大军继续向银州、夏州推进。
种谔用胜利证明了自己的才能,他在皇帝心中的形象又上了一个台阶。然而种谔没有料到,在某种程度上,他在米脂的浴血奋战在客观上帮助了另一个人,那就是他素来鄙视的李宪。
由于种谔在八月初的抢跑,西夏方面将种谔军团视为宋军主力,这也是为什么西夏会将主力部队全部压到米脂战场。包括三千铁鹞子在内的八万骑兵,那几乎是西夏国内全部的机动兵力。夏军的这种部署让其他几路宋军得以比较轻松的进兵,特别是李宪军团。
实际上,如果将这五路进军看做是一次赛跑,除去种谔抢跑的成绩,比赛正是开始之后,跑在第一位的其实是李宪。他的熙秦(熙河、秦凤)军团是第一支攻入西夏境内的部队,比种谔包围米脂的时间还要早。原因很简单,李宪所部拥有五路大军之中实力最强的骑兵部队。
早在王韶经略河湟之初,他掌管的秦凤军就在有意识的培养骑兵部队。当王韶成功的收服河湟、成立熙河军区之后,青海草原的战马和牧民更是为熙河军组建强大的骑兵提供了保障。
此次伐夏,李宪军团虽然只有三万人,但是半数都是骑兵。除此之外,他还能够间接指挥数万骑的吐蕃盟军。凭借这种独特的骑兵优势,李宪自然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闪击战。与种谔那种擅长打硬仗、力求大量杀伤敌军的铁血风格不同,李宪用兵,带着一种以柔克刚,举重若轻的阴柔。与王韶共事多年的李宪,军事思想不知不觉中也感染了王韶的风格特点:一是利用军事压力,优先以政治手段分化、瓦解、招降敌军;二是凭借骑兵优势,批亢捣虚,善用突袭,避免硬碰硬的攻城战。
实际上,李宪军团只在进入夏国之初认真打了一场。我只能说这场战斗还算认真,因为夏军两万兵马认真的向李宪军团发起了冲锋,而李宪认真的回敬了神臂弓的箭雨。在夏军支撑不住的时候,宋军的上万骑兵发起认真的反击,然后认真的追歼溃兵,收割人头。这次战斗熙秦军斩首两千人,西使城(今甘肃定西县)上万人的西夏守军闻风而降,将城池拱手送上。
旗开得胜的李宪继续轻松挺进,在汝遮谷(今榆中苑川河谷)隔着山谷,继续用神臂弓和对岸的西夏守军玩了一次火拼。要知道神臂弓的射程几乎是夏军弓弩的两倍,可怜的西夏守军当了一天的移动人型靶,终于熬到日落,幸存的夏军趁着夜色赶紧开溜,丢下六百多具尸体。李宪趁机攻占了西夏的“御庄”龛谷城(今甘肃榆中),缴获了堆积如山的粮草和武器装备。
就这样,李宪军团一路轻松取胜,顺风顺水的一路凯旋高歌,很快攻占了兰州。扫清了兰州的夏军之后,李宪决定在此修筑城池,设置帅府,成立伐夏总指挥部。他利用政治手腕招降了几个兰州当地的部落土豪,然后马鞭一指,坐享其成。这些新归附的蕃兵们着急立功纳投名状,他们迅速攻下了西夏在兰州的最后一个城堡,向李宪拱手奉上。
捷报马不停蹄的从新攻占的土地上传回千里之外的帝都,各路兵马皆有斩获,种种迹象都表明,灭亡西夏指日可待。元丰四年(1081年)九月,这是神宗皇帝一生中最开心的日子。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