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府院之争与组建远征军
大同历二十七年(公元1649年)7月15日,京城,元首府。
盛夏的烈日炙烤着京城,但元首府政事堂内,气氛无比凝重,民朝权力的核心人物悉数在座。
胡益堂,蒋乡泉,陈子龙,李自成,常五,赵叔,张大,柳箭,桑文等尚书。
高大壮,赵云飞,王二,贺六,朱治,周晓珊等军方高层全部汇聚一堂。
现场大同社的高层脸色都有点难看,自从六月份的那次争吵之后,刘永和李文兵的矛盾几乎公开化。
这在大同社以前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陈子昂找到桑文询问道:“大姐,怎么没见到社长,现在只有社长才能平息元首和总理大臣之间的矛盾。”
桑文苦笑道:“他去天津卫造船厂视察新式的蒸汽轮船。”
王二着急道:“那赶快派电报去天津卫,请社长回来主持大局。”
高大壮摇头道:“只怕社长也不好干预其中,双方都没有对错,只是施政的路线不同,现在社长也是左右为难,认可景明,文兵兄的总理大臣只怕做不下去,认可文兵兄,景明只怕也没脸继续坐镇元首府了,还不如就像现在这样,让两人各凭本事决定民朝施政理念,元首在外也好兜底。”
常五无奈道:“怎么好好的就变成了这副模样,明明朝廷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这两年每年的财政收入都增加了2000多万元,这是民朝最好的时代。”
他这话道出了许多在场者的心声。自夺取西班牙殖民地、拍卖新大陆银矿、金山开发步入正轨后,每年有价值近三千万元的贵金属注入民朝经济体系。
民朝不是西班牙,不管是工业和手工业的水平,还是内部市场体量都远远非西班牙可比,所以这笔贵金属注入民朝当中,没有形成欧洲那种普遍的通货膨胀。
反而货币充裕带来的乘数效应惊人,出现了一波前所未有的经济景气。身处其中者能很清晰的感受到。
前几年的经济萧条已迅速消散,新产业不断涌现,新式工厂如雨后春笋出现,连传统的纺织、钢铁等产业也焕发新生,整个经济体重新驶入高速增长的轨道,民朝各地都在上报工业区内作坊鳞次栉比,全部被新开的作坊填满,要求再增加工业的建设。
各大作坊都在抢青年工匠,下降两年的工匠工钱再次提升,甚至超过了萧条之前。
去年岁入激增两千五百余万,今年也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各地工业区建设如火如荼,税收增长预计只多不少。天下欣欣向荣,众人实在想不明白,总理府和元首府怎么矛盾越发激烈了。
朱治苦笑道:“就是因为朝廷欣欣向荣,他们两人都想掌握施政的主导权。”
刘永和李文兵两人之间的矛盾是施政策略不同产生的,一方想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农村,一方却想要发展产业。
李文兵认为工匠的年收入已经是农户的2~3倍不能继续拉大这个差距,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拉平这个收入差距。
但刘永却认为要把更多的农户转变为工匠,或者是迁移农户去新大陆,增加农户的人均田地,这才是增加收入最好的方法,两人前进的方向是一样,但选择的道路却不一样。
贺六沉吟片刻,开口道:“我支持刘元首。如今本土农户安土重迁,移民意愿本就不高。若再大幅提高其收入,固守乡土之心更甚,谁还愿远赴重洋开拓新土?这不利于长远布局。”
陈子龙闻言激动地反驳道:“岂能为了移民而刻意盘剥农户,逼他们离乡背井?这与我大同社立社之基‘天下大同’的本意相悖!我们当年起事,不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吗?”
高大壮无奈道:“文兵兄的方案虽好,但要求太高。农学院一年所出学子不过三千余人,撒到全国千余县,一县能分几人?如何推行需技术指导的大农场?
反观近年,我们不强力推行,民间已有农户自发联合形成小规模农场;可一旦我们由上至下强推,反而容易激起抵触,事倍功半。此乃实情。”
这点让陈子龙也感到很无奈,想当初他们大同社,抗旱会带领百姓战天斗地,抗击北方的旱灾。
北方的干旱波及了十几年,但他们硬生生的扛住了,大部分的百姓活下来了,整个北方井然有序,这场大灾,反而凝聚人心。
在陈子龙看来,他们大同社在北方做的事情,就和当年大禹在神州治水一样,属于神话史诗一般的事件
他们带领上百万百姓,努力了5年时间,硬生生的把黄河改道向北,用黄河之水灌溉了缺水的北方大地,解决了北方干旱最重要的水源问题。
理顺了北方的水系之后,他们大同社攻占江南几乎是势如破竹,不管是当初的大明还是南明,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但天下一统之后,他发现人心变了,不管是大同社元老,还是百姓都在意难以恢复到,当初那种同吃苦,同受累,那种万众一心的场景。
最好的例子就是推行农场制度,从社长执政算起,推行了10多年,但一直反反复复,属于是前进两步,后退一步。规模看上去逐年扩大,但总是会出现各种问题,又倒退回去。
就在众人心思各异,低声议论之际,议事堂侧门打开,刘永与李文一前一后走了进来。两人皆面色沉静,让整个大厅瞬间鸦雀无声。
众人依序落座。刘永严肃道:“今日召开这个执政会,主要是确立我民朝未来几年施政问题,我认为民朝未来几年当以发展产业为重心,吸纳更多的农户成为工匠,辅助移民新大陆加快新大陆的开发进度。”
李文兵也严肃道:“我认为现在的产业政策是有问题,太过于倾斜在城市,忽视了乡村,未来几年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修更多的水利设施,新大陆购买更多的肥料,以成本价卖给农户,增加粮食的产能,重新实行粮食保护价格,保护农户的权益。”
刘永道:“我们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就按照我们大同社的规矩,少数服从多数,各位可以在空白纸上写出支持一方的名字。”
现场的大同社神色极其严肃,思考半天之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上了名字,而后投入一个投票箱中。
刘永看着李文兵道:“由陆军都督高大壮唱票如何?”
李文兵点头道:“可以。”
高大壮走上高台,摸出一张纸条道:“刘永一票!”
“李文兵一票!”
最终的结果是刘永20票对李文兵14票。
高大壮宣布了结果。刘永深吸一口气,压抑着内心的激荡,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终落在李文兵身上,沉声道:“结果已明,看来,诸位同仁更认可我的施政思路。”
李文兵脸色瞬间变得苍白,眼神中充满不甘落寞。他没有再看刘永,也没有与任何人对视,只是缓缓站起身,对着众人微一拱手,然后一言不发,转身,步履略显沉重地独自离开了政事堂。
大同历二十七年(公元1649年)7月15日,天津卫造船厂
海风带着咸腥气息吹过船坞,巨大的龙骨和初具规模的船体矗立其间,工人们如同蚂蚁般在脚手架上忙碌。
徐晨在厂长孙元化等人的陪同下,站在一艘即将完工的五百吨级蒸汽轮船前。这艘船与常见的宽胖河船不同,船型更为修长,显然考虑了海洋的航行需求。
“这艘船,在满载货物和燃煤的情况下,预计能航行多远?”徐晨的目光锐利,直接问出关键问题。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