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屡年来劫掠沿海等地,想必大人也是为此苦恼不已吧?”
再者,据朱棣和曹玮的交谈,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也有开海的念头,只是有碍于当初下禁海令这一举动,让朱元璋有些踟躇。
这个办法最终确定行动,也是朱棣拍了板,他让道衍只管去做,后果由他去承担。
事实上,朱棣是一个朱元璋的亲儿子,还担着坐镇北平要塞之责,朱元璋就是再如何发怒,也不会对朱棣怎么样。
若是给了朱元璋一个合适的理由,也有可能朱元璋会顺着台阶,废除禁海令重新开海。
倭寇是从元末就横行于大明沿岸,从范谦接任福建右布政使开始,倭寇的侵扰劫掠就从没断过!
像这样的情况,有时隔个十天半个月,有时隔三五个月就会发生一次,福建当地的官员个个提心吊胆,生怕一觉醒来那里又被倭寇侵袭,烧杀劫掠,继而就是成群结队的百姓来喊冤……
范谦疑惑的盯着他,万民血书经自己之手而成,若惹怒了朱元璋,自己铁定没有好果子吃!
道衍笑呵呵的,说出的话却让范谦一阵心惊!
万民血书!
这……
“贫僧既带着燕王令来找大人,那万民血书就可视为出自燕王之手,大人只不过是依照燕王之命行事罢了,陛下自不会难为大人,并且燕王曾与贫僧说过,此事若惹怒陛下,他会一力担之,大人尽可放心。”
就看最终在朱元璋的心里,是开海强国重要,还是维护自己的威严重要。
范谦心中有些嘀咕,他是南方福建的地方官,燕王是北方的藩王,双方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怎么此时派人来上门?
道衍将手中的藩王令收了起来,“贫僧此次奉燕王之命前来,是为范大人你排忧解难的。”
朱元璋总不可能真的不顾福建等地百姓的死活,他就是要将倭寇对大明犯下得累累罪行公之于众!
就算有朱棣在前面顶着,朱元璋真想惩治范谦的话有的是办法。
然而终究有一群人是不受他管束的,甚至屡屡给他制造麻烦,那就是海外的倭寇。
倭寇就像苍蝇一样,一直围着福建等沿海之地打转,时不时的凑上来劫掠一番,占够了好处之后迅速逃窜,过不了多久,又一批倭寇再次到来……
范谦是福建右布政使,官高权重不假,但朱元璋哪里在乎这个?官职再高的人他杀起来都丝毫不手软!
范谦想了想日后,他已经受不了每天在倭寇一事上费心费力了,若是不抓住这个机会,恐怕以后真的就是没完没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历史上朱元璋在位期间一直禁海,直到朱棣坐上龙椅,于永乐三年才重新开海,距离现在,还有十多年时间。
也就是道衍刚才说的,倭寇常年犯边。
范谦脸色为难,“大师,这样做,岂不是置陛下于不顾吗,这……能行?陛下到时怪罪下来怎么办?”
而一些职位较低的官员,比如县令,百姓在遭遇倭寇之后,时常会成群结队的到县衙去,哭喊着让县令给他们主持公道。
后来范谦退而求其次,请求朝廷拨派些兵力过来,帮助福建地方军一起抵御倭寇,但也由于种种原因被搁置了。
范谦神色一怔,问道:“大师的意思是……”
道衍要做的,就是说服范谦,让他召集民众,写出万民血书来!
知道道衍是燕王派来的,范谦的态度就客气许多。
道衍提起倭寇一事,正正好好的中了范谦的下怀。
“大师,此话当真?大师此行真的是为解决倭寇之患?”范谦一时激动的都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范谦顿时笑出了声。
听到道衍这么说,范谦的心里确实松快不少。
“大人若是想日后高枕无忧,此为最佳时机,还有燕王相助,若是错过这个机会,大人只能继续忍受倭寇无止境的侵扰,范大人这般年纪,距离年老辞官……可还有许多年头呢。”
不光是范谦,福建当地的大大小小官员,无一不是被倭寇折腾的心身俱疲!
范谦的情况还算好一点,他身居高位,百姓接触不到。
说着,道衍作势就要起身离开。
他知道不能给范谦太多的时间考虑,以免对方权衡利弊想清楚了,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逼范谦做出抉择!
范谦见状,心中一急!
难道真的放过这次机会?
最终,范谦一咬牙,“大师留步!”
(说两句心里话,这本书的成绩一般,但从数据来看,也足够吊子的温饱了,吊子很知足,原打算一直写下去,但家里突然出了些变故,后续很可能会离开一段时间,
当然,吊子是很舍不得的,这两天吊子也在想办法,会尽力将一切恢复原状,恢复稳定更新。)
(本章完)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