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开海的代价
“这令牌,大人应该认识吧?”道衍笑眯眯的望着范谦。
范谦上前两步,看清了道衍手中的令牌,心中一震。
那确实是燕王朱棣的藩王令。
这和尚真正燕王派来的?
道衍……
这个名字确实有些耳熟。
此时的道衍只是朱棣身边的一个幕僚,远没有后来的黑衣宰相那般名气大,许多人还不知道这号人物。
范谦听说过道衍,只是因为道衍这厮早年交友广泛,正好范谦的一位友人和道衍有过交集。
然而那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范谦此时细细回想,终于才想起了曾经的道衍这个和尚。
似乎……确实是跟随了燕王,去了北平。
由此可见,朱棣是一个有魄力有担当之人,有了目标之后,想尽一切办法都要做到!
他知道以寻常的办法难以推动开海,只有这样冒些险,能大大得增加成功率。
能令范谦长期感到苦恼的问题,说明其不是从福建当地内部产生,而是从大明以外而来。
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燕王肯出头再好不过。
“此时说来也好办,只要范大人召集福建当地百姓,写出一份万民血书出来……”
道衍这个办法,其实是兵行险招。
大多数情况,是地方官兵闻讯赶至,留下的只有遍地的尸体和火光,倭寇已经不见了踪影。
这样做,也可能看做朱元璋心系沿岸百姓,宁愿自己食言也要护百姓周全!
从这一点来看,万民血书的出现也不一定就是件坏事,可能还会将朱元璋的声望再度拔高……
福建各县区也有安排兵力防守,但千日防贼终究不是正道,能防得住一次两次,总不能次次都正好赶上。
道衍依旧是那副笑吟吟的模样,“范大人莫急,贫僧是奉燕王之命前来,自然不会喝和大人在此说笑,然倭寇之患要想彻底解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还需借住大人之力。”
“不知燕王此次让大师来找本官,所为何事?”范谦做了个手势,请道衍坐下说话。
此时范谦如果不想继续被倭寇一事扰的心身俱疲,联合朱棣促成万民血书,上书朱元璋请求开海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范谦是福建的右布政使,可管福建当地的上上下下,在不触及律法的情况下,说一句土皇帝再合适不过。
道衍在此忽悠范谦,是一点心里压力都没有,他只想助朱棣成功开海,有道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欲成大事哪里能没有点牺牲?
“大人方才说,除掉倭寇之患,会感念燕王恩情,那大人有没有想过,若是由大人促成此事,解决了倭寇之患,沿海等地的百姓也必定会对大人感恩戴德,树碑立传,传颂大人的英名……”
“呵呵呵,大师这话从何说起?本官无病无灾,家中也算安稳,有何难要解?”
范谦一听真有希望,顿时激动起来,“有什么是本官能做的,大师只管说便是,只要能解决倭寇之患,范某必会感念大师与燕王的恩情!”
但倭寇又和普通的盗贼不同,他们行踪飘忽不定,总是乘快船至此,抢杀劫掠一番过后,迅速逃窜出海。
一开始范谦也曾向朝廷递过奏疏,请求朝廷出兵剿灭倭寇。
道衍还在继续说:“若是大人情愿整日与倭寇打交道,那贫僧就当没来过,这就回去跟燕王复命即可。”
县令一个头两个大,他如何去主持公道?倭寇又不归他们管,最后只能往上反映,到了范谦这里,范谦也是没辙,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说到底,倭寇只不过是一群打家劫舍的盗贼,要朝廷出动兵力有些大材小用,这个问题本该当地官员想办法去剿匪。
“大人多虑了,此举对你,是有利而无弊啊!”道衍大忽悠正式上线。
道衍继续循循善诱着,范谦则是心中天人交战。
然而范谦如今已是福建省的右布政使,可以说是福建当地的一把手,手握重权,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应该过的很滋润。
道衍云淡风轻的,却说到范谦的痛脚上,范谦的脸色当即严肃郑重起来。
只是……此事重大,范谦还是有些犹豫。
然而大明的大敌一直都是北方的元人,顾不上小小的倭寇。
范谦的年纪也是不小了,已将近五十,为官将近二十年,也算勤勉,虽然养尊处优保养不差,头上还是添了大把的白丝,这说明范谦长期以来一直被某些问题困扰。
“贫僧要解的,是大人于政务上的难事。”
至于之后朱元璋会会不会降下雷霆之怒,朱棣也不确定,但他愿意一人去承受朱元璋的怒火。
万民血书若带到朝堂上去,确实有份量,但这样做无异于将颁布禁海令的朱元璋放在火上烤了,到时候朱元璋会作何反应不得而知。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