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演义里,曹操发给孙权的檄文写到“统兵百万,战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蒙好,幸勿观望,带赐回音。”而正史的檄文写到了写到“统兵百万,战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吴。”就结束了,剩下的是罗贯中自己编的,试想一个檄文,前后风格不一致,前面说得那么狂,后面就萎缩了,可见老罗也有为了拼凑情节而胡乱加字数欠考虑的时候。
大部分人看到了有乐趣的地方,也就打住了。也很少人能想到,从一本小说里面,还能学到智慧?还能长心眼?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是国家之宝,但现在真正去炼的人少了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市场需求小了吧,但我同时也关注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演义”的成份一多,人们往往都不去关心他本质的“心儿”里的货色了,这真让人遗憾。那么,从清末到了民国年间,随着“西学东渐”,西洋的拳击术也来到了中国,东西功夫一对比,就比出来好多的玄机。
从前我很受武侠小说影响,希望能成为一代大侠,但等我真正学了几招功夫之后,我才明白武术得一天天练!金钟罩,铁布衫有!得每天拿棒子在身上敲,把皮敲出茧子来才算行了一半!挡刀枪的效果远没有机灵躲开利索,什么,挡子弹?飞檐走壁,一跃能跳两米吗?超越科学的东西就不要想了,至于一个人能打倒几个人,这也有科学研究的,后来关注武术多了,发现中国功夫热度渐渐消了,人们开始看起泰拳来,人家泰拳真是刚猛,每天练习的是踢棕榈树干,把树干一腿踢折了,腿上的筋骨自然也就比常人坚硬了几倍,那样才能参加实战!
这就是我后来看电影电视,每次一看到了华而不实的武打特效场面,反而就更加思念真实的打斗功夫的原因了。人们可以想象,可以做特效,但真正的功夫也可以用啊!为什么目前越来越多的抗日剧遭到那么多人的吐槽?什么手撕鬼.子什么石头打.飞机,让人那么觉得好笑?石头打>飞机在史泰龙的《第一滴血》里也有个情节,说史泰龙真就扔了一块石块,把直升飞机上的一个狙击手给打落下来了,但人家那是开窗户的直升飞机!
有些细节仍然值得推敲。
“军师”也是一种传统文化,而在网文界,写军师很成功的也有不少书,我印象里的有本书好像主角也是姓江,是一个架空历史的文,偷偷比较了很多次,人家的文笔境界都比我深得多,但是我又发现那个文题目应该改成谋士更恰当点,因为它真正从战略、战术还有在某个具体战役上,突出军师真正的作用的部分还真没有我想的多,于是我想我的这个军师文也有可取的点,因此才敢最终决定动笔写。
“人心险,世道艰难”,军师这本书既然写了,再往下你们还会看到更多挺有趣的情节,再往下我仍然会坚持这种想法的,情节可以适当的夸张一些,放开一些,其实这一切也都是虚构的,如有雷同,实在太好了。
另外各种不合理的地方全都被网友扒过了,什么“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等历史上全没有。这正说明为了演义可以随便编的道理。因此你们看到我哪里写的不合理的,想想老吴也那样……反正你们要能接受,就接着看吧!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
写三国的,众人皆知,《三国演义》是经典,但里面历史常识性的笑话也不少,正因如此这本书才名为“演义”,而演义的解释即:依傍史传,再现成文;偏重叙述,故事性强;行文浅显,通俗易懂。正因此,三国这段历史才被如今的这么多人所接受,反观之于正史《三国志》,常人了解得就少得多了。当然即便《三国志》里记载的,也多有不实的地方。
有的人就不理解,拳击为什么只用拳头,就比一个普通传统武术家全身的招式都用上还效果好了呢?其实他们不懂,谁说拳击只用拳头了?不是!也要全身发力!一个钩拳可以把一个百来斤的人从平地打飞,单用胳膊能实现吗?而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一个问题,把气力都集中到了一个点上,和把一身的本事铺开了一大片,到了实际应用上差别自然会很明显的。
《三国演义》里塑造的形象深入人心,个性鲜明的每个人物在人们心里扎了根,比如刘备,作者力求把其塑造成为“仁义忠厚”的封建君主,诸葛亮,是扶保明主,拯救乾坤的大军师,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全都是忠臣。至于曹操,则突出他奸臣的特征,孙权、周瑜、鲁肃等人全都比《三国志》里的原型鲜明。
还有另一个文也是写军师的,主角是郭嘉,我记得郭嘉在历史上的功绩就是帮曹操在官渡之战上出了力。但他同样也写的挺好,而郭嘉这个主角也非常符合我的预期,风.流潇洒,但也有个问题,就是人家已经写过了。
这个问题就深了,关系到了你看一本书的目的。看一本书首先你要知道,“深度”是个什么意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大师看……境界里的诀窍!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