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军师之我是三国庞士元 > 军师之我见,随笔

军师之我见,随笔

我还想说一句就是,那些东西我懂,那在文学上叫“夸张”,那叫“描写”,比如说“霸气”这东西,你说它确实不存在吗?也不是,比如说勇猛吧,关羽他不猛吗?当然得猛,若一个小说彻底没有了“气”也不行。

第一句话,虚构是可以的,我的想法是必须要有个度。虚构多了,娱乐性是浓了,但书的实用性就少了。

我的这本《军师》写到了三十万字,非常欣慰。简单回顾一下,发现我的创意比起别的网文来,有不少不同的地方,重点在于我写的军师目标很明确,就是军事,就是打仗,就是侧重于正统的战略战术思想。

我当然没有贬低其他同样娱乐性、知识性并重,写得同样很好的同行的意思,只是,我的思想较为保守一些。走了另一条,处处想要接地气的路线,希望这也算是自己的一个特**。只要你们能慢慢适应下来就好。

于是我的小说就在很大程度上看起来并不热闹。没有神话般的武技,两员将在疆场只是带着兵按各种兵种配合进行常规战斗,战争的胜负全在兵力的强弱,和武将的勇猛程度关系并非最密切,当然,武将带头冲锋,也是能起到决定性的效果的,比如马超带着五百兵,和马谡带着五百兵,同样是攻城,给人的震慑力肯定不同。

看过之后?人们似乎很少思考这个问题,尤其是到了现代,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书太多了,一本书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会有多深?影响会有多大,作用会有多强?这就是我写《军师之我是三国庞士元》的一个大初衷,特别不谦虚的说,我写这书就是让你们开始对正史感兴趣,学点技术,会点方法的。

比如一开篇的一个抛砖引玉的计谋,刘备在雒城小县城下大军被阻了近一年,我想让他快突破,江辰献了个“先诱敌,再用抛石机”的计谋,这个计谋的大前提是“抛石机”得实现,但这一点其实很难,因为宋代的襄阳炮和三国的抛石机实际上有本质的区别,制造工艺上肯定差了好多的,我个人估计应该是“铁钉”或者说是别的方面有大改进,但读者很少能注意到这一点。

其实我最初的目标就是写军师,同样想架空历史,但后来发现架空还不如落实,就选了三国这个阶段,结果写写的还是沉进去了,你们知道,三国那时候的纸还没有普及,字都是写在竹简上的,汉代人的行动、礼仪、饮食、风俗全部都需要重新了解。

当然了,能力所限,我承认我达不到这个如此之高的目标,但我的态度就是如此,因此你们可以看到,在我这本书里,演义的情节我尽量让他减少,想象的内容我尽量让他可能实现。

因此,你们在我这本《军师》里很少有看到像在演义里面,那种两军交战,两员大将在疆场上拿着特殊的武器,两匹战马盘桓,大战三百回合,等等通俗的段子的,因为真正的战场上没有这个,又比如某一个猛将,只因为他出名,他就单枪匹马,杀入敌营,一个人把对方好几万人杀得四散奔逃,这样子看着是爽,但是那属于人们的任空想象,应该属于神话范畴。

更不必说,有的写到,某大英雄双眼一瞪,眼睛里放出两道寒光,直叫那天昏地暗,云愁雨悸,在场围困他的几百士兵被吓得全部瘫软倒地,大英雄仰天长啸,飘然而去!这样子的情节仍然不是最夸张的。电影里不都是这种手法吗?精武门还一个人打好几十呢。那还是真功夫,更不必说吊威亚满天飞的,纵观世界武术特技,中国人对会飞的需求性最强。

因为我是先看《三国演义》又看《三国志》的,把这两本反复比较,再结合了我也看过很多网文的感受,到了这里,我想说出我的想法了,那就是一切取舍,都要看你想要得到的深度,若就是想图个兴高采烈,娱乐一下而已,那看演义绝对富裕了,若本着彻底读史懂道,务必要所有的疑惑都解开的时候,读《三国志》都未必解渴,这时候各种史料就得一起上了。但谁会那么较这个真的呢?会很少吧?

军师一文越写越多,我觉得手法也渐渐丰富了起来,情节比起最初的附身开始,视角也越来越宽阔了,渐渐走向大场景,大局面……

我举个例子:同样是赤壁之战,演义和正史的记载有所不同,演义里比正史多了“舌战群儒”、“曹船借箭”、“诸葛借风”、“蒋干盗书”、“庞统献连环计”、“关羽放曹华容道”等等一系列完全虚构的情节,这些情节虽然是虚构,却也在后来脍炙人口,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但是一个问题就来了,看过之后呢?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