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火炮相比,火枪的生产一直处于分散状态。帝国军是没有全国统一标准制式火枪的,但每支建制军队(千人队)都有自己的小制式,最多也就是在军区或者军分区范围内统一了武器口径。这其实是件很糟糕的事情,后勤部门可能会很烦。但好在帝国没有统一的步兵弹药供给体系,各部队后勤部门也各自独立互不统属,各部队后勤部门自行订购采买军械弹药。国家的军队军需处主要负责协调调配运输力量,运输各类军资补给被服军饷、也就是吃的喝的穿的花的,“顺便给xx部队把弹药运过去”。另外,很多部队是在当地就近购买定制弹药的,军需处也就省心了。
在思迪奥皇帝“黄金军购”军事改革前,帝国军装备的步兵火枪型号口径庞杂,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口径就多达20余种,具体型号上百种。按照现存的资料来看,这些火枪的长度一般来说是在100cm到200cm之间,口径介于1.0cm和2.5cm之间;均采用遂发击发射击的方式,发射时拨动扳机,弹药为铅弹,圆球弹型或者米尼弹型,前膛装填,最大有效射程80到120米,最大射程能到200米以上。这些火枪的重量基本都在十公斤以下,多为6.5公斤到8公斤。与现代枪械相比,着实是太重了,与塔斯曼弯刀(帝国军标准破甲弯刀重4.5kg,身长45.6cm)相比,还是冷兵器顺手。
粗制滥造的骑兵火枪
骑兵火铳方面,帝国军一直认为骑兵是突击兵种,是用来冲阵的,是用来近距离搏杀的。蒙古军队那种打击后撤离的战术帝国军曾试探性的使用过,但帝国遇到的敌军大都披甲用弩带坚盾,帝国骑兵曾经的敌人也都是些重甲大盾的硬仗部队,成吉思汗的骑兵弓箭机动狙击战术完全不适用,没射死多少敌人,射人家的骑兵反倒被人家射成刺猬。
骑兵的使用方式决定了骑兵手里的火铳只能是一种一次性武器。
火枪在接敌时给敌军当头一击,“挫敌兵锋”,因此要有威慑力。
火枪打一发就得赶紧扔到马鞍侧后的筐子里,拔出破甲重弯刀与敌近距离搏杀,要便于操作。
火枪这一枪尽量得让这个骑兵够本,要有杀伤力,要一击致命。
因上述原因,帝国军骑兵大多采用大口径骑兵短火枪,口径基本都在16mm以上(多为20mm),长度最长不超过38厘米,基本都在35厘米以内,火枪重量也较轻、很多都在两公斤以内。因为是近战一次性武器,所以不需要很好的精度,基本都粗制滥造,价格也够便宜,甚至可以打完了就扔。
b世纪30年代起,很多骑兵部队开始使用从国外购买的定装弹药制式手枪替代了原来的单发火铳。到了b世纪40年代,绝大多数火铳骑兵部队都自行换装了外国手枪。枪械种类上,基本都是大口径柯尔特转轮等可连续射击的非闭锁枪机结构手枪。这一武器装备的变化使得很多骑兵部队完全使用手枪作战,因为单凭手枪连续射击就能击垮敌阵。连发枪虽在手,马刀并未被冷落一旁,因为这些转轮手枪使用纸弹壳定装弹药‘开放式枪机,潮湿阴雨天气纸弹壳里火药受潮后未必能顺利击发。
帝国高层意识到,这种火力配置的火枪骑兵要比传统的格斗骑兵更容易获得胜利,训练和装备成本也要比传统骑兵低的多。早在b世纪初期开始,兵种比例上,披重甲冲阵的帝国军传统格斗骑兵越来越少了,能够机动灵活作战,使用马刀和火枪作为武器的火枪骑兵越来越多。火枪骑兵成为帝国军队的主力。
当时的军事专家这样描述他们看到的塔斯曼帝国火枪骑兵:
“彪悍的士兵,面相凶悍,腰间挂着大口径转轮枪、破甲重弯刀,明军风格牛皮沿帽头盔,一身轻便的防寒皮甲;每个骑兵有二或三匹补充马随行。通常行军时,由空马担任骑兵给养与粮食的输送任务。战斗间,或急行军,或作机动时,骑兵随时可由跑累的疲马换乘休息好的新马,保持高度机动。每个士兵都配发了羊绒毯制防寒肩衣,还有羊皮外套,以御风寒。背装备的马匹上,绳索及套索,大麦若干袋,一布袋夹着干肉的烤囊,皮质水囊,小短斧、一袋盐、蜡烛、火石、锉刀、针线。”
客观的讲,即使是在“黄金军购”军事改革前,帝国骑兵部队在装备和战术上依然是世界级先进水平的,全球无出其右者。骑兵,这个古老军事帝国的主战兵种,传统优势兵种,一直在与时俱进不断进化。身负重任的帝国军人从未懈怠。
技术弱国的技术进步
在b世纪20年代初期,使用定装枪弹的后膛步枪技术成熟,而塔斯曼帝国却保守的拒绝了这一技术。为与使用这种武器的军队抗衡,帝国军发展出前膛枪定装弹药并强制在军内推广,意图通过减省分药、混合的工序以提高射速(一说为从某个东方国家引进)。为此,帝国境内设立了多个前膛枪弹药生产厂。定装前膛枪弹药具体制造工艺流程:一、将火药和弹丸按照配比混合包好,所谓混药,二、将各个小包入假枪膛压实、谓之定型,三,打开假枪膛后盖,取出子弹成品。步兵使用时,用一个竹子或者是木头做的容器,里面填充上火药和弹丸,从前膛一次性装入;按照这样的装填方法,射击速度可以提高到每分钟接近7发。实战中,算上枪管冷却、二次装填,一分钟射击次数在5发上下,比原来提高两倍。(英军测试,枪膛枪激战时平均射速为每分钟1.7到1.9发。)但这样射击时间稍长就会出现子弹烧熔的现象,直接造成武器无法使用。为了克服高速射击时枪膛过热的烧熔现象,帝国军另有一项相当伟大的技术革新,包铜弹,铅弹外包紫铜。(可能也是来自技术引进。)采用硬度比铅高点,熔点却远高于铅的紫铜做为火枪弹丸外包物。铜的熔点很高,长时间连续射击也不会产生烧融的现象。这两项技术在b世纪20年代末期被大量应用推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帝国军的实战能力。
(三)黄金军购时期到帝国灭亡
“黄金军购”时期,帝国陆军枪械装备取得了惊人的跨越式发展。这种跨越式发展实际上是由于帝国原有装备的落后引发的。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