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我为帝王之大明鸿图 > 第91章 前思后想

第91章 前思后想

所以科举制度虽然好,但因评判内容标准的落后,让大批人痛骂不已,也给人留下了一个科举制度落后的印象。

。。。。。。

当崇祯拿到礼部上的折子时,这些前世的记忆便出现在他的心中。崇祯想着如果能改变八股取士弊端,将后世的经验提前用于大明,不仅能改变大明的吏治,说不定还将会改变整个世界。

有了这个想法后,崇祯的心就跟猫抓的似的,根本就平静不下来。不过,他也知道,这个变革绝对不可能一蹴而就轻松做到。科举的变革必会影响到大明几乎所有的文职官员,牵扯到大明几乎所有的政治势力。如果一个处理不好,即使自己是皇帝也未必扛得住。说不定都不用等李自成进京,自己这个皇帝就会以一种匪夷所思的原因死掉。

可是崇祯同样十分清楚,如果不对科举制度进行改变,大明的朝堂官场就永远是一潭散发着臭气的死水。哪怕崇祯能根据后世的记忆,提拔几个,十几个有能力的官员。可是,在大明绝大多数的官员都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只靠这十几名官员,就能平息那场席卷了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就能抵御已经发展壮大的满清异族?崇祯真的没有多少信心。再者说,即便是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从而让自己躲开了煤山上的那颗歪脖树。但在这之后呢?。。。。。。所以,吏治必须改,科举制度必须改。

可是,要不要在自己刚刚当政之初就做这个变革?

在崇祯后世的记忆之中,从明年也就是崇祯二年开始,满清便会频频入侵。同样是从崇祯二年开始,大明西部的农民起义也会变得声势浩大。紧接着从崇祯四年开始,各种大的天灾将频繁降落在大明的大部分地方。烽火满目,灾荒不断,民不聊生,到那个时候谋求朝局的稳定将成为压倒一切的选择。

在那个时候,除了在军事上,经济上可以做一些变革之外,政治上便不宜再做大的动作了。所以,借着此时查办魏忠贤逆案树立起的威信,借着崇祯元年至二年,这一年多不到两年的难得的稳定期,是进行科举变革的最好时期。

那要用什么方法改变大明科举制度从而改变大明吏治?要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大明的官员体系有所变动,又不能让官员们产生太大的抵触情绪呢?

崇祯发现自己虽然吸收了朱由检大部分的记忆,可朱由检那个只有十几岁,又一直生长在内宫的倒霉孩子,并没给他留下什么太有用的东西。他现在主要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还是来源于后世。崇祯担心,如果不考虑实际的情况,只盲目的按自己想的去做,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最终会以失败告终。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