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我为帝王之大明鸿图 > 第91章 前思后想

第91章 前思后想

就在几天之前,崇祯接到了礼部递上来的奏折。奏折中的内容不多,主要只说了一件事—请皇帝下旨举办崇祯元年科举。大明一朝科举素为国之大事,每次都要钦批,并且皇帝还会亲自出一部分考题。然而,当‘科举’这两个字落入崇祯眼中,却让他心中忽然一动。。。。。。

就在崇祯穿越到大明之前,在一次同朋友的聚会上,曾听朋友说起过中国的科举制度。正是那次随意的闲聊,却给崇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崇祯曾经一直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是一种落后的制度,是制约社会发展的原因之一。可是没有想到,在朋友的口中,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在当时竟然是一种最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

据朋友说,在14世纪,欧洲来华人士便将中国通过科举,即统一考试的选拔人才模式,向各自的国家做了详细介绍和推荐。其中,英国人对此最有兴趣,英国当时的学术界和开明官员,便力主仿效中国文官取士手段,给与全社会人员机会均等,公开考试的权利。

不过,这种提议在当时并未得到欧洲各国的认可。直到1853年,英国王室任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他们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中的主要观点就是建议学习、实行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手段来招聘官员。”两位爵士的报告最终被英国国会采纳。此后、法国、美国等许多欧美国家都通过学习英国的制度,间接的使用了中国原创的科举考试制度。

当时的欧美人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要比当时他们采用的任命制’、‘世袭’等模式先进、公平。而且中国的科举制度还能使官员更加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官员。”

西方人曾经惊叹,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制度。甚至有人认为这一制度应该与中国古人发明“四大发明”一样,是重要的发明创造,影响了全球的用人观。

当然,在欧美人将科举这一由中国人发明的选拔人才方式引入之后,他们也根据各自社会的不同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尤其在19世纪之后,西方结合当时的工业革命和民主、人权的需要,不断改变和增加考试的内容,将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实用技能、心理素质,统统纳入考试的内容。。。。。。

崇祯在听完朋友的解说之后异常惊讶,与此同时他也在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有科举是一种极落后的认知?思前想后,崇祯大致想明白了一点,自己可能是将科举制度与八股取士混为一谈。

在后世被无数人骂的是八股取士而不是科举制度。

被严格限制文章的题目,内容与格式的八股文,内容空洞,专讲形式,犹如文字游戏,严重束缚了当时读书人的思想,而且八股文要求所谓的代圣贤立言,内容狭窄,远离现实。务虚胜于务实,重所谓的德行而轻行政能力也降低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材的作用。所以明末有人就曾经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