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人,休想依靠强攻,与上千人的防守相对抗。
——
袁军来了。
由于荆南士兵物资丰富,箭矢大大的有,因而他们并没有等敌军到达最近的位置,才发动攻击。
一望见袁军,箭就射了过去。
那还是在校尉控制之下的射击,每次大致就只是十个人射箭。
此时,袁军还刚刚转过上一个弯。但空间距离并不远,不到百步。
——
袁军前进受阻,自然就停止了前进。向后报告,之后就来了首领。
第一次过来的,是个百夫长。百夫长拿着盾牌,一边走一边张望。
等他走到远离长江的那个弯时,山脊的上端和下端同时射出十几支箭,盾牌挡了这边挡不了那边,百夫长立即就壮烈了。
袁军士兵经过多次探头,终于发现百夫长死了。于是就再往上报。
这回,来的不是千夫长,而是万夫长,也就是一位将军。
谁呢?陈兰。
陈兰(-209),《后汉书》里记的是陈简,庐江(治今安徽庐江)人。
原剧情中,他本为袁术部将,后来反叛袁术,落草为寇,最终被曹操部将张辽斩杀。
——
陈兰跟先前那个百夫长一样,举了盾牌,向前探查。另外,他还抽出了佩箭。
怎么不是马上作战的兵器?
废话,这种地形,长枪大戟根本施展不开。
同样走到远离长江的那个拐弯处,同样遇到箭袭。并且,这次箭袭,数量要比上次多得多。
陈兰一块盾牌,的确拦不了两个方向的箭矢。但许多箭矢,射在陈兰的盔甲上面,都滑过去了。还有一些箭矢,则被陈兰用佩箭打落。
看上去没事,其实陈兰很狼狈。他如果停站在原地,最终必将力竭而死。而如果往后退,就会影响躲避和格挡。
稍一犹豫,陈兰还是选择了后退。没退几步,果然就中了一箭。
中箭之后,由于疼痛,影响了武艺,格挡又差了几分。
再退,再中箭;然后中箭越来越多。
终于,陈兰被射成了刺猬,倒在羊肠小道。
倒是没跟百夫长一样,摔到坡下。
——
就是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无论是兵来,还是将来,都没有什么有效办法。
袁军前进的步伐,就硬生生停了下来。
放弃前进向后转,那是不可能的。
袁军随后就开始了翻山越岭的绕道。
——
讲了第一阻击点,其它的,诸如两个二次阻击点,以及三处伏击点,就没什么讲述的必要了。
需要讲的是,是涂山那边。
涂山这边的一千士兵,基本职责是机动。
机动的意思是,哪里出现了薄弱环节,就顶到哪里去。
结果,开战之后,涂山发现,六处战场,我方都游刃有余。
那么,是不是率领这只机动部队直接攻击袁军呢?
想了一下,涂山放弃了。
此时,涂山担心的是,万一袁军久攻不下、久绕不过,灰心丧气,退却了,怎么办?
须知,涂山的任务,是拖住敌军。樊韵的原话是“只求拖住敌军,不求杀敌。”
樊韵没说期限。那意思就是,如果到期,会有人过来通知。没人通知,就是没有到期。
如此看来,还得把袁军的归途阻断才是。
——
怎样阻断归途?
也像拦截那样,显然不行。
虽然拦截那边,有一万人轮换,但那是长期作战所必备的。
如果将那一万人调到东边去,两头作战,时间一长,所有的士兵都会疲惫。另外,东边的一万士兵,还有可能面临缺粮的窘况。
——
涂山找了个隐蔽的地方,命令士兵休息。然后独自向东探路,走的路,当然不是江边。
探明一截,让士兵走一截。十几天之后,终于绕到了袁军的东边。
涂山找了校尉过来,说自己要离开,要校尉带兵顺路往东一直走,并随时了望对岸。走到对岸大山即将消失的位置,停止前进,然后离开江边,绕到大山深处,择地隐藏。
这样,涂山就离开了战场。
——
一个人,一个轻功全开的武林高手,奔袭在崇山峻岭,速度是非常快的。
由于要绕开战场,还是多花了些时间。五天后,涂山回到长沙。
一问,樊韵在武陵。
涂山立刻找了过去,说了自己的担忧(袁军撤退),以及消除这种担忧的设想(解决办法),很快获得了樊韵的认可。
随后,涂山拿到樊韵的批条,领取了骡马,带了一些工匠,以及许多工具,再次东行。
——
这回,速度就慢了。不过,再怎么慢,都有到达的时候。
走了将近一个月,涂山到达池州附近。初步安顿了工匠,再找到那一千士兵,询问袁军有没有退却。士兵回答还没有。涂山这才放心。
随后,涂山一个人外出,寻找煤矿,寻找石灰石矿。
只不过,这回,不是为了生产,而是为了眼下的战争,为了阻止袁军撤退。
因而煤矿和石灰石矿的品质要求,就跟以往不一样了。
同时,那一千士兵也被调到指定位置,进行土石方作业。
其实就是挖山。挖山,听起来吓人,实际上并不是要把山峰挖平。
涂山标注找了十处险要的所在,让士兵挖掘深沟。不求宽度(半尺到一尺就行),但求深度(五尺以上)。挖到石头,还要用錾子往下打。
险要,指的是,从江边那条羊肠小道的角度去看,很危险,似乎很容易滑坡。
但实际上,江南这边山石地质都很稳定,并没什么滑坡的迹象。
因此,涂山才安排士兵,在那些地方进行挖掘。
不是挖岩石的下方,而是挖岩石的背后。
挖下方,就算把岩石挖塌了,挖掘的士兵,恐怕也跑不掉。
挖后面,推一把岩石,照样能够造成滑坡。
只不过,谁来推?
不仅涂山不行,放眼天下,谁都不行。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