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的我们的顾大人运气好,不久之后,张居正命丧黄泉,顾宪成并未因此而受到追究。
俗话说:“身死债灭”。如今张居正已经死了,顾大人与张大人之间的糊涂账应该一笔勾销了才是啊!顾大人也应该能消停一阵子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原来我们的顾大人是对事不对人的。就算没有了张居正,他依然会履行自己直言忠谏的责任的。他调转枪头,将目光投向了新的内阁。
张居正死后,次辅王锡爵成功上位,成为新任内阁首辅,同时也荣升为顾大人新的征讨目标。这番征讨,与铁腕宰相张居正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王锡爵完全没有能力应对。他的拥护派和反对派很快闹的不可开交,这就是大明党争的开始。
此时的党争初见端倪,并不是高潮。高潮则是万历二十一年(1594年)的“京察”。
“京察”是明朝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每六年举行一次,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
“四格”即:守、政、才、年。每格按其成绩列为称职、勤职、供职。列一等者记名,得有升任外官的优先权。守即操守,分廉、平、贪;政表政务,分勤、平、怠;才分长、平、短;年则指年龄,分青、中、老。
“八法”为: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分别给以提问、革职或降级调用的处分,年老有疾者退休。
“京察”本身看来是好事,但既然涉及了官员的奖惩和升迁,势必会造成结党营私和徇私舞弊的情况。到了明朝末期,这种势头愈演愈烈,最终闹的不可收拾。
1594年的顾宪成,已经升任吏部文选司郎中(专司百官的任免、升迁,是个肥缺,正五品,司局级)。这一年,大家迎来了大明王朝六年一度的“京察”,对于这个绝佳的排除异己的机会,官员们岂会放过?那一年的“京察”异常混乱,这次京察成了党争形成的标志,也给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