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时的李成梁来说,他不这么做也不行。因为当年张居正首辅和戚继光总兵的命运给李成梁造成的影响不小。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和生命,他只好广撒网上下打点,只当是买路钱了。事实证明,李司令的钱总算没有白花,期间两次落马,他都华丽的站起来了。可是他在辽东的疯狂搜刮,却深深的伤了明朝的筋骨,寒了边境人民的心,也动摇了明朝在辽东的统治(边民多责上,译为边境的人们都斥责皇上)。
他的这些做法引起了明朝言官的注意。万历十九年(1591年),李成梁被言官弹劾,同年十一月,明神宗万历听从御史张鹤鸣的建议,罢免了李成梁辽东总兵的职务,仅仅保留了宁远伯的爵位(当时,朝中大部分都是他的亲信,前几次弹劾他都能免予治罪。等到他的靠山申时行。王锡爵等人相继去职后,他就被罢免了),这一年,李成梁66岁,努尔哈赤33岁。
虽然李成梁在辽东期间横征暴敛,但他的威信和能力还是有的,确实能保得边境安定。他一被罢免,可就坏菜了。仅仅1591年到1601年十年时间,辽东就换了八位主帅。这八位主帅更是变本加厉,不但搜刮还不办事,辽东的边防渐渐的废弛了,这就为努尔哈赤的进一步崛起创造了客观条件。
努尔哈赤正是在李成梁离任这些年,不断发展壮大,逐步的统一了女真。表面上依然向明朝称臣,给明朝纳贡,表现的像一只温顺猫。
要说李成梁这个人还算运气好,也说明他的钱并没有白花。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八月,辽东总兵马林被弹劾罢官。大学士沈一贯力谏李成梁虽老犹能统兵。于是李成梁再镇辽东,此时他已76岁高龄(可真应了那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会儿的辽东,刺头们大都都已离世。继任的儿孙辈们自然不敢找明朝闹事。因此,辽东很少有边情。李成梁又在辽东守了八年,并且升官至太傅。这八年中,努尔哈赤仍旧表现出臣服的姿态,麻痹李成梁和明朝(明朝居然还给他封了龙虎将军(散阶)的称号)。努尔哈赤这么做,其实是在积蓄力量,伺机一击必杀。李成梁对这只温顺猫也是很放心,其时做了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放弃宽甸六堡(1606年)。
宽甸六堡,别名六奠,万历元年,明朝边将李成梁筑宽甸六堡(今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指的是六座奠堡,分别是宽甸堡(今宽甸县城)、长奠堡(今厂甸)、永奠堡(今永甸)、大奠堡(今坦甸)、新奠堡(今宽甸西郊)、苏奠堡(今宽甸县城南44公里)。一座奠堡管一段辽东长城,迫近女真根据地,扼守了女真拓展的出口。若失去此地,女真军队会在辽东之地纵横,无法阻拦。李司令就是这么任性,不但把战略要地拱手让人,还向朝廷邀功“招抚边民十万余”,简直是丧心病狂。
结果可想而知,努尔哈赤自然不会对送到手的肥肉置之不理,轻而易举地就占领了六堡。他看到了明朝的繁荣富有和虚弱,同时他也看到了欲望。决心不再满足于东北这旮旯了,誓要与明朝决一雌雄。
有人说,李成梁放弃六堡是与努尔哈赤早就达成的合作,在我看来不然。李成梁复任后,看到了女真的强大,觉得凭辽东一镇之力无法与之抗衡,又不想自己的一世英名在暮年蒙羞。因此,顺手送了个人情,以此来保得边境几年的安定。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弃地的举动招来了朝中大臣一致反对,迫于压力,李成梁再次被罢了官。
话说战功与罪过并存的李成梁司令最终结局如何?努尔哈赤的目标是否终于达成?且看下回分解。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