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刘一凡心急火撩地赶回驻地。收获小麦后的烘干、脱粒、去壳、磨面、粮仓等等都需要提前准备。这可是一系列工程。坐下喝口水后,刘一凡沉下心来,先找了几个有种田经验的人问了下这个时代他们是怎么做的,结果让刘一凡很失望,无非就是人手工割麦,靠阳光晾晒,用石磙等原始操作,几亩地产量靠人工慢慢捣弄还行,这二千多亩的产量,上规模了就不是靠人手工能解决的事了,而且六月份岛上正是多雨季节,虽然对小麦结穗有利增加产量,但想赶上几天睛天晒麦却不是容易的事,看来还得借鉴后世粮食加工机械来解决了。
想到这刘一凡去看了下水泥生产情况,经过盐场的施工后,制作水泥的工匠们对水泥的生活工艺算是熟练了,水泥的生产量也上了一大块,以目前的产量,用水泥铺设几个大的储粮场地的存量还够,看来得加大水泥的生产量了,目前建设需要用的地方太多。
对于据点,初期,刘一凡并没有什么规划之类的,都是用到哪里,就建设到哪里。但现在随着人口的增加,建筑,加工区等实际需求的增多,对居住地的建设区域划分就提上了日程。粮仓这么易燃的地方肯定得离人口居住地远些,防火就实际需要之一,刘一凡可不想辛苦一年因为几个人用火的不小心付之一炬,这在粮库来说,前世可是赶到查库存时,时不时就来一起。(嗯,写歪了)
考查了目前据点人员居住情况和现在所处地形后,刘一凡简单地把居住地划分几个区域。一条主街道,居民住的木棚房大部分分布在街道的两侧,水利加工等设备由于要利用水源河流,所以目前也远离居住点,天然形成了加工区域,街道的尽头就是码头,倒也方便,仓库和日后物质存储区刘一凡决定远离居民居住区,在一处单独小山坡,周围没有大片的树林,这有对于防火和防水灾都有好处。带人清理了四周的杂草树木后,刘一凡又平整了几大块场地,铺上青砖,抹上水泥,垒砌上围墙,顶棚。准备日后作为粮仓仓库。并在坡下下风口也平整出一块场地建设工棚,准备作为粮食加工区,这样也利于加工后的粮食运输到粮仓。
场地平整,铺砖抹水泥有现成的材料,速度很快。加工用的工棚也很容易,造船用的木板余料很多,搭建起来也不费劲。在等待水泥干燥的几天里,刘一凡琢磨起了粮食加工设备。
后世的大面积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靠手工的不多了,大部分都是靠农用机械,工序上分为收割,脱粒,烘干,脱壳,仓储运输等几道工序。目前来看收割还得人工,镰刀打造也得提上日程。脱粒机刘一凡倒见过,复杂的不说了,简易的很好解决,漏斗加一个圆铁筒上插满打粒的细杆,这个以目前条件制作也不复杂,就是动力源问题,看来还得人工或利用水力了,动力源啊,想想这,刘一凡就挠头,没有电力,目前能用的也就是水利,蒸汽活塞机,呵呵,没工业基础想想就得了。迟早要把动力源做出来,不然受限太多。现在那条小河流边上已经铺满了利用水力的锻打机,水车什么的。得开源啊。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