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天启五十年 > 第四十九章 海关

第四十九章 海关

九月十一日,福建布政使向朝廷上报了荷兰入侵台湾一事,“西夷荷兰,去岁乘舟犯澎湖,为我守备力阻而去。今有夷酋科利恩者,携巨炮舰三艘,复寇台湾,裂地筑城。淮、德二王率部坚守,与之鏖战十日有余,大破贼军,虏其酋,获其舟。今奏请朝廷,以彰其事。”

周嘉谟收到折子,只以为是寻常的奏报,便没做票拟,放到了一旁。第二天,折子递到了天启桌上,“嚯,这俩王爷还有点本事哈。”天启提笔朱批:奖淮、德二王大鸟船各一艘,押夷酋入京。

荷兰人此时在远东的力量基本可以和西班牙平起平坐,但是荷兰和西班牙不同,他的财富来源是贸易,而非美洲的金矿银矿,西班牙殖民吕宋只是为了获得一个环球航线的中转站,建立一个虚无缥缈的“日不落帝国”。荷兰人渴望台湾却是为了垄断日本与中国的远洋贸易,按照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设想,将来的“福摩萨总督区”将是远东最大的贸易集散地,所有来自中国和日本的货物都将在这里进行中转,然后沿着巽他海峡至好望角的航线返回荷兰本土,借此将葡萄牙、西班牙的东方贸易航线彻底碾碎。

荷兰人反复的入侵也给天启提了一个醒,“海上贸易该好好整顿一下了。”

万历天启时期的明朝官方外贸机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市舶司,只接受朝贡贸易,原本有四处,分别是蓬莱市舶司,宁波市舶司,福州市舶司和广州市舶司,但由于倭寇问题,明朝宣布停止接受日本的朝贡,于是蓬莱市舶司和宁波市舶司先后关闭,仅留下福州市舶司和广州市舶司。但明朝的市舶司只负责接待朝贡国来的贡船,并不对民间贸易船舶开放,实际上是一种外交机构,而非贸易机构。另一类则是隆庆开关后,在福建月港(海澄港)设立的“督饷馆”,这是一个真正类似于海关的机构,负责查验船只货物,并按货征税,但税率并不固定,由福建布政使按“时令”拟定。和清朝类似,晚明的合法通商口岸也只有福建月港这一处,同时,朝廷还建立了许可证制度,只有取得了许可证才算是真正的合法海商,如果无证,即便是从月港出海,仍然算是走私,而朝廷每年发放的许可证仅仅才一百张,这对于整个大明朝的贸易需求而言,只能说是杯水车薪,但就是这一百艘船,一年缴纳的货税也能高达三万两,可见海洋贸易其中蕴含的可观利益。

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现在的大明朝廷对于海洋贸易的思维,仍然是朝贡体系,内外通商必须要持有定额发放的关碟,这种计划体制严重制约了本国贸易的发展,也造成了走私商人的泛滥,特别是在葡萄牙人进驻澳门之后,粤海的走私商人几乎已经公开化,在葡澳当局的反复“公关”下,当地政府基本默许了这种行为。

这种野蛮生长的贸易体系,并没有使朝廷从中获益,反而让原本就纷乱的海疆更加复杂,但而此种局面恰恰是一些人愿意看见的,越是模糊的管理制度,越能给这些商人上下其手的空间,这其中牵涉到的利益争端,主要就来自于浙、闽、粤三地对于国内贸易垄断权的争夺,明朝正史当中,这个权利最终是由福建的郑芝龙一系夺得,而清朝收复台湾之后,康熙为了遏制闽海商人,同时也是为了报复,便转而去扶持粤海商人,将主要通商口岸定在了广州,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九月十三日,天启皇帝发布了一道非常简短的圣旨:“撤回全部提举市舶司太监,裁撤市舶司,裁撤福建月港督饷馆。”圣旨一出,东南震动,百姓也好,官员也好,纷纷猜测,皇帝是不是又打算封海戒严了?而且这回的戒严也太厉害了些,不光老百姓的船不让出海,连市舶司都撤了,官家的船也不让出去了?

户部尚书毕自严闻听圣旨,大为震惊,于九月十四日急切入宫要求面圣。

“蝉以暑热急躁,卿以何故急躁?”魏忠贤正剥着荔枝放到盘里,天启一边吃一边说。乾清宫里这会儿又多了三台风扇,六个小太监轮流摇臂,徐徐清风吹来,倒是消得几分暑气。

“臣为国朝而急!”毕自严看着天启这般纨绔的样子,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连磕头都忘记了,直挺挺地站在那儿瞪着前面的两个人。

天启看着他,噗嗤一下笑出来,“毕大人这意思是,朕又做错事儿了?”

魏忠贤站在一旁,挤眉弄眼地朝毕自严使眼色,“毕大人,拜!”毕自严愣了一下,这才反应过来,赶紧撩衣服往下跪,天启看他这个样子又是一乐,摆摆手,“算了算了,你就站着说吧。”

“谢万岁。”毕自严抠了抠脑门,有点尴尬,“敢问万岁,为何突然下旨裁撤市舶司?”

“没用的东西,留着干嘛?朝廷再有钱也不能养一堆闲人吧。”哧溜一声,天启吞了一颗荔枝,嘎吱嘎吱嚼着,汁水四溢。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