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惭新居初住之时,北京内城,紫禁城内。
此时的崇祯刚处理完一天的奏章,正在皇宫里散步,说是散步。其实只是在低头行路,默默不语。在崇祯的身后,一位红袍太监亦步亦趋的跟在崇祯走后方,始终保持这一步的距离。
在后世的那七天,朱由检白天待在图书馆看书,晚上回到酒店借酒消愁。那种没有归属感的生活,和看到的那些已成既定的事实。让崇祯的心里震惊又有些难以接受,在第七天的夜晚,一阵宿醉之后,崇祯忍不住握住了手里的勾玉,回到了崇祯元年正月初一,他登基称帝的那一刻。
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甚至连空气都是熟悉的味道。崇祯在那一刻看着自己身上金黄的龙袍,一声轻叹,留下了两行热泪......
千头万绪,崇祯决定先把自己先头的路铺好。第一件事,当然就是清除阉党。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天启七年崇祯的哥哥朱由校于阴历八月十一日(1627年9月19日)驾崩以后,同月廿四日丁巳(1627年10月2日)便已继承皇位。
十一月初五戊辰(1627年12月22日),魏忠贤京城外几十里的阜城南关客氏旅店上吊自尽,便已经开启了清除阉党的序幕。
清除阉党,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事情。回到明朝已经过了快三个月了,崇祯从后世才知道明末处于地球小冰河时期,整个明朝的年平均气温都比现在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虽已到五月,天儿还是凉的紧。崇祯裹了裹身上的常服,对身后的红袍太监说道:
“化淳,韩象云今日上的这本奏折,你怎么看?”那红袍太监听完一顿,忙说道:
“万岁爷,值此倒魏之际,奴婢身为宦官,似乎不宜多嘴......”崇祯听完一回头,说道:
“瞅给你吓的,你曹化淳从朕是信王的时候就在朕身边,朕还能把你抓了去?你有什么想法,说说看嘛。”那太监听完才笑了一下,对崇祯答道:
“奴婢愚笨,哪有什么想法。奴婢伺候主子万岁爷这么久,斗胆一猜,恐怕主子心中此时早已有了计较,就是没有下决心罢了!”
“你这个奴婢,鬼机灵!”崇祯听完笑骂了一句。
崇祯在位十七年,前十年身边秉笔太监是曹化淳,这是从崇祯还是信王的时候就跟在身边的老人。后来告老还乡,曹化淳便把身边贴心的弟子王承恩放到崇祯身边,直到崇祯身死。
崇祯提到的韩象云乃是崇祯在位的第一位首辅,姓韩名爌字虞臣号象云,东林党元老。天启年间因得罪魏忠贤而被罢免。今魏阉身死,东林党人争相请求征召任用韩爌。依前世历史,崇祯十二月才令韩爌即任首辅,但是现在崇祯早了七个月便令韩爌入京任职。
崇祯前世倒魏,列名二百六十二人,罪分六等,名曰“钦定逆案”,布告全国。一时大振,命韩爌与李标,钱龙锡主办此事时。韩爌认为,要犯从严,协从不问,不宜诛连太多太广。当时崇祯看到这章奏折的时候,很是不满,认为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不过今天再次看到这篇奏疏,崇祯的想法变了。
当年崇祯身为信王,没有受过太子那样正统的准皇家教育。由于他大哥朱由校没有子嗣,驾崩之后,朱由检才临危受命,算是半路出家。
治国之谋,崇祯没有。任人之术,崇祯也没练过。所以在后世史书上崇祯的印象是严苛、猜忌、多疑。旁观者清,崇祯在后世图书馆翻阅史书时才发现自己的本性。忠言逆耳,实话扎心,就像你与好友一起玩游戏,打输了他们说你坑。崇祯当时在图书馆看时是面红耳赤,但是半晌却又无话可说,没办法,不得不说,崇祯玩的是挺菜的。要不怎么能天天借酒消愁呢,自己给自己气的。
即已重来,崇祯知道自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清除阉党上下手。这是他细细研究后作出的决定,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各位看客不禁(肯定)要问,为什么?
崇祯后世晚上在酒店的床上,醉眼迷离的问自己。为什么自己下了无数道政令,利国利民,大臣们也是满口答应。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就是施行不下去。
如果明末苛捐杂税,积重难返算是半个原因(三分之二?)。另外半个,就是从崇祯开始倒魏这二百多人开始的。简单来说就是倒的人太多了,人心惶惶。甚至在官场上形成了后世天朝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那场大事件一样的氛围。明朝全官党争,我俩以前有仇,你要想办事,我就参你,参你是阉党。二百多人都杀了,这顺风车赶紧搭上,有仇报仇,有冤报冤。所以结果只有一个,政治环境紧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第一年种下坏因,十七年后结下恶果。
崇祯的逆天改命之路,就决定从这一步开始。他转回头继续向前走,说道: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