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汉心中苦笑,得,人家家里一团糟了,自己还留下干什么。
他行礼道:“既然是误会,如今已澄清,先生也不必苛责令公子。在下有些唐突了,还望见谅,在下告退。”
他说完行了一礼,就欲离开。
李授颓然一叹,此事本就是他家有错,杨汉的大度出乎他预料。想了想,还是觉得应该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
他看了小妾一眼,后者进了书房。他沉吟道:“老夫知道公子生财有道,但看公子年岁不大,还是应该多读些书,读书才能明理,不可太过沉迷金钱之道。老夫冒昧,还望公子不要见怪。”
他接过小妾递过来的书,递给杨汉道:“这本诗经送给公子,还望公子收下,能时时翻阅。这有一封信,老夫听说公子要去福建路,恰好老夫的一位朋友在福建路一所书院教书。公子如果愿意,可拿着此封信去寻他,入书院读书。”
自己去福建路的事不是秘密,二郎就知道。但杨汉有点回不过神来,迷迷糊糊的就接过了书,难道对方今晚请他来就是为了送书给他,并告诉他那一番话。
杨汉回去了,始终有点摸不着头脑。
李授望着杨汉的背影,重重叹气。他送诗经是因为杨汉已经过了进学的年龄,不能再按部就班的读书。他也不知道杨汉是否进过学,所以送了他一本风格自由,不失淳朴本真的诗经。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希望他能保持本性,悟得先王之道,不迷失于商贾之事中。
杨汉回到房间后,拿着那封信翻来覆去的看,这应该是一封举荐信。竟然有人举荐他入读书院!想也知道能做官员的朋友,身份必定不一般,不是有权势就是有地位名望。对方看在朋友面上,定会照拂他。
杨汉有了这封举荐信,从某一方面来说就是有了进身之阶,不说一步登天,但起点就已经很高。
他又翻开那本《诗经》,发现里面有很多注释。
杨汉一怔,突然明白这恐怕不是一本普通的书。
读书人看书通常有注释的习惯。尤其某些大儒的注释更是难得,郑玄的注释影响了后世好多朝代,让他一举成为汉末最有名的大儒。
朱熹何以被人称为圣人,入住孔庙?乃至被人称为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正是在他手上才奠定了地位。虽然当时不被统治者承认,但在宋末及以后,已经成为了主流学问与思想。影响了后世一千年。
他的注释更是科举考试必涉及部分,参考书般的存在。
所以,这本《诗经》必然是李授贴身携带,时长翻阅,不然不会有那么多注释。一个人的注释就是他的理解与思想,是不会随便送人的。
这本书很轻,但也很重。
杨汉疑惑不解,但想了半天后他终于想明白了。
对方必定是看他赚取钱财如此容易,如果将来成为为富不仁的奸商,造成的危害必定极大。而自己还年轻,他又恰好碰到,所以才点播自己一番,不让自己走上歪路。
再联想到大宋的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任何事都说得管得。站在那人的立场,他是指点杨汉,显得理所当然,通常来说杨汉还必须领情。
杨汉有些感慨,所谓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竟然再一次见到了。上一次是张夫子,他从一开始为那些失了生计的商户讨说法,后来又为自己的饭铺出头,解决了危机。
那是一位真君子。
杨汉一时间心情复杂,他自从生病以来,就显得很焦躁,这显然影响了他的判断与忍耐力。
今天这件事本来能好好解决的,对方也是出于好意,没想到弄成这种地步。
杨汉当然没错,李授也没错,错的是他不懂事的儿子与跋扈仗势欺人的婢女,是两人让事情变了质。他给儿子取名子青,想必是蕴含着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美好寓意。
但大丈夫,有时候难免妻不贤子不孝。
徒呼奈何!
杨汉望着举荐信与书摇头,也不知该说什么好了,大宋的读书人总认为只要读书就能明事理,就不会走上邪路。
圣贤书,圣人的教诲对他们来说就是信仰,就是至理名言。可是不是对人人都是如此啊。
虽然这是对方的一番美意,但杨汉只能辜负。他的当务之急是为芽儿积攒一大笔钱,然后安置好她。
天知道他还有多少时间。
他是有今天没明天的人,哪有时间去书院读书呢!
......
船离江州(九江)越来越近,船老大还是没消息,杨汉开始焦急,二郎频频从他父亲那里打探消息。
并告诉杨汉,事情已经有眉目了,这让杨汉心情舒缓了些。他现在已经赚了五千多贯铜钱,自己的身体看样子还能撑一段时间,赚钱已经不是目前首要目标了。
船停靠在码头,船老大匆匆下了船,往城里而去。杨汉答应教二郎厨艺的事情已经做到了,昨日晚上他亲自品尝了二郎炒的菜,二郎告诉他汉哥儿说他已经可以出师了。
他心里很感激,所以他答应杨汉的事情也要做到。他此行是去城中寻自己经常帮忙运货的一家商行,这家信誉很好,而且还提供兑换银钱。
船终于到了江州,也就是此次航行的终点站。
接下来,杨汉要渡过鄱阳湖,穿过江西,进入福建路。
江州是个大城,码头上停泊着很多船,人群密密麻麻。
船停稳了,很多人开始下船。船老大下了船,带着早已等候在码头的一行人上船来。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