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就是美国这样成熟的现代国家也有排华的不光彩记录。19世纪50年代开始大批涌入美国的华工,对早期美国西部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主要是开发金矿与修建铁路。1863年,美国开始修筑第一条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雇用了大批华工。由于大多数华工不计较工种,能吃苦耐劳,特别是修筑铁路这种最困难最危险的活儿都肯干,工作效率比白人高,对美国人来说是难得的廉价劳动力。所以,美国的大资本家和大农庄主呼吁摆脱种族偏见,大量使用华工。然而,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
但是,贫穷的美国工人却把自己的苦难归咎于外来华工与他们的竞争。因为富人们需要廉价劳工,而穷苦人却经不起低工资的工作,但华工却对这种低工资无所谓,因为总比他们在中国挣得多。因此,有中国人工作的地方就会使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于是,美国穷人就对华工极端仇视。1869年,美国全国性的工会组织“劳动骑士团”成立了,它包括大量黑人工人。从1877年转入公开活动以来,该工会就正式宣布支持排华行动。1885年,美国排华史上着名的“石泉惨案”,就是在“劳动骑士团”成员的参与下发生的。当时,怀俄明州石泉矿区的白人举行大罢工,矿主为了破坏罢工,就把一批中国劳工运进矿内工作。由于华工采取中立,不参加白人矿工的罢工,双方发生冲突。白人矿工在劳动骑士的带领下,捣毁矿区内华工住宅村,杀死28名中国人。当时的矿工工会表示,矿主必须把中国人全部解雇,他们才会重新开工。现代美国的排华行动还带有种族主义色彩。19世纪以来,美国种族主义学者不断宣扬白种人是优等民族,其他人种则是次等或劣等民族。种族主义无疑助长了排斥华工浪潮。于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加州政府发布了系列的限制华人移民的地方条例。同时,社会上出现的反华行动也遂渐从地方性发展为全国性。民主党和共和党为了拉选票,都想迎合这种排华情绪,以标榜其维护美国广大劳工的利益。他们最终促成了1882年5月6日美国国会通过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排华法案》,规定10年之内停止华工进入美国。以后又再度延长期限,并且通过了一系列修正与增补条例,以期无限期禁止华工入境。从1882年起到1943年底美国废除《排华法案》之前,华工在美国的地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令我们遗憾与气愤的是,美国历史上这个唯一的排斥外国人的法案却是针对中国人的。
而在当代,最激烈的排华运动却是在东南亚,尤其是在印尼。1998年5月,阳光明媚的5月,对在印尼的华裔来说,却成了黑色的、灾难的5月。13日至15日,在短短的50小时内,人口1000万的首都雅加达市内有27个地区发生暴乱,全市有5000多家华人商店和房屋被烧毁,近1200人死亡,468名妇女遭强奸最小的年仅9岁。为什么印尼政府单单针对华裔?
说来可悲,这居然主要是因为在印尼华人出成功。印尼独立后华人为印尼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长期的经营中华人群体积聚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印尼社会经济的70%,特别是在工商业方面。然而印尼拥有1.6亿人口,华裔只占印尼人口的5%,因此各群体间巨大的贫富差距必然会导致相互间的对抗。而一旦社会动荡,政治上无权的华裔必然遭殃。此外,在法制上,印尼政府对华人设立了一些歧视性的法律法规。1945年的印尼宪法就明确规定,印尼总统必须由原住民担任,这具有浓重的种族歧视意味。1967年印尼政府相继颁布了一些专门针对印尼华人的法律法规,比如禁止华裔使用华语,限制华裔宗教和文化习俗、更改华裔的族群称呼等等,总共有14项之多。但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几条是:禁止使用华语并禁止出版华语报纸书刊,禁止华人成立公开的社会政治团体。这直接导致华人参与印尼政治生活的道路被堵死。一旦发生社会动荡,政治上无权的华人便遭遇灭顶之灾。
经济分配的不均衡导致的民族问题也是导致印尼华人悲惨遭遇的一个重要原因。印尼国内种族烦杂,但是泛印度尼西亚人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而人口800多万的印尼华裔只占全国人口的5%,而这些华人控制着印尼国民经济的30-40%,私人经济的70%,在印尼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往往成为印尼原住民排华的借口,同时,少数无良政治家也利用这一点安抚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原住民,将人民斗争视线引到华人身上。
从历史上看,全球的“排华”事件几乎一直就没有中断过,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是鸦片战争到二战期间,主要发生在北美大陆和大洋州。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东南沿海各省的贫苦渔民在怀着发财的梦想,特别是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招工”促使,纷纷下南洋,跨洋过海来到美洲,大洋州,非洲等一批新兴的殖民国家和地区,从事铁路修筑,矿井,种植园等艰苦的劳动,由于没有文化,不懂外语,以及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积贫积弱的国际地位,华人经常被白人视为肮脏,吸毒,好斗不得开化的,低等种族,蔑称为“猪仔”,“黄祸”。随意受到白人种族分子的侮辱,驱赶,甚至屠杀,当地政府也用征收人头税的方法和制定排华方案来限制华人的自由等。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1860年,澳洲新南威尔士滨滩2000余华人被白人洗劫,死两名。1871年10月24日,洛杉矶数百名白人暴民在洛城尼格罗巷—带杀死19名华人,6年后,同一地区的华人住宅全被纵火烧毁;1880年10月13日,三千多白人暴民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闹区包围华人住宅区(约有400名华人),一名华人被杀,受伤者无数,房舍财产损失超过5万美元。1882年5月6日,切斯特•阿瑟总统签署了美国历史上的排华法案。从此各殖民国家纷纷仿效,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纷纷制定针对华人的不平等的歧视政策和限制法律条款,这种情况直到二战时,面队共同的敌人日本,中国作为盟国的重要力量,美国等国家才开始正面宣传中国,作为战胜国,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以及华人自身努力,华人待遇才有所提高。
其次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时期,主要发生在东南亚地区。新中国建立后,世界处于两极格局斗争的阴影时期,以及东南亚国家整体处于为脱离殖民统治走向独立的革命时期,国内政治很不稳定。中国作为当时全球第二大“红色”社会主义国家,一直被东南亚国家视为“将要入侵他们国家和颠覆他们民主政权的红色恐怖”,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一系列对外“政策”和口号更是加剧了这一形势。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形式紧张起来。华侨华人作为红色中国的海外载体和处于意识形态对立的东南亚国家,成为居住国视野中的安全威胁者,华人成为神话中的“特洛伊木马”,被认为应该警惕和防范。华人往往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和武装革命中一些政客用以煽动民族主义的“牺牲品”,各种民间排华反华运动不断,甚至针对华人的种族屠杀,政府主导行为也较多。1965年印尼发生政变,陆军首领苏哈托取得政权进行了大规模的排华运动。1975年红色高棉时期,商人身份的华人被划入“资产阶级”阵营,宣传为“有史以来都是吸柬埔寨人的血的资产阶级恶魔”,在“红色恐怖”中,许多人被处以死刑或苦刑。1978年,中越关系恶化,大批越南华侨被越南政府驱逐出国,大规摸的排华运动开始。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同周边国家改善了关系,恢复正常外交后,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善。
最后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现在,针对排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力量和国际影响力的得到了前所为有的提高:中国正在崛起。但是随着国际上“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军事威胁论”新的*****的出现,以及现实的中国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南海领土争端问题和中国非法移民问题在加上所在国华侨的自身存在一系列问题,海外华侨特别是东南亚的华侨利益受到了前所为有的冲击。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后,印尼是受危害最大国家之一,出现经济政治危机,1998年发生“5月排华暴乱”,在这场大规模的排华运动中,夺走了数千条华人的生命,数以千计的华人社区的店铺遭到摧毁和焚烧。2004年9月份西班牙东部城市埃尔切发生了一起针对当地华人鞋商的示威抗议活动。抗议分子放火烧掉了该市中国鞋城的50多位中国鞋商店铺和鞋城仓库内价值十几亿元的温州鞋,损失达800万元。除此之外还有最近发生的所罗门群岛发生的排华事件和2003年7月的菲律宾马尼拉的排华宣传。对于发生在东南亚地区新的排华事件,基本是国家间政治关系引发民族主义抬头,而最大的问题是因为华人被认为经济地位高出当地人,在没有取得实际相应的政治权力的情况下,这样往往成为历次所在国国内政治运动的牺牲品和替罪羊。微观的原因是华人不遵守当地法律,以及存在非法移民的问题,而发生在西班牙的排华事件则是由于国家间的贸易摩擦问题所引起,代表一种新趋势。
国际上的排华运动当然是种族歧视和民族歧视的结果,必须加以坚决反对。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心理或观念在我们国人自己心目中也照样存在——最近深圳市警方为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而把那些所谓“有报复社会的极端言行、可能产生极端行为;危及他人安全的精神病人;使用假身份证件在旅业或出租屋居住等”8类人员列为重点关注的“治安高危人员”并进行驱逐的做法,在本质上,与国际上的排华运动没有区别。
所以说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
排华事件盘点
加拿大
加拿大排华运动始于1872年。当时出现一个名叫“反华社”的组织,要求议会修改允许华人移民法案。1875年2月,在维多利亚市有人提议修改市政案例,以剥夺华人选举权;1876年5月,维市举行反华集会,市长也加入其中。1879年,卑诗高官要求众议院限制华人移民,提出报告促使联邦通过反华立法,1884年,卑诗省议会通过两个排华法案,即“1884年华人管制条例”和“1883—1884阻止华人移民条例”。
长期以来,许多加拿大人就对华人存在歧视。华人的外貌、语言及生活方式与加拿大人有很大不同,也没有任何的接触与交流,导致许多加拿大人对华人的错误看法。一些加拿大人指责华人生活在拥挤的生活环境中,身上会携带病菌。而且许多人认为华人的生活单一、不讲究质量、生活水平低下,所以华工的工资应该比白人低。因为最早的中国移民都是男性,人们总以为他们不需要养家糊口。许多华人遭到辱骂和袭击。
2010年3月22日加拿大首个城市承认曾歧视华人,在二埠市政府职员撰写的报告中,罗列了由1860年起华人移居二埠的历史、联邦政府及卑诗省政府歧视华人的多项法例,包括限制华人移民本国以及通过人头税等重大事项。
美国
19世纪50年代开始大批涌入美国的华工,对早期美国西部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贫穷的美国工人却把自己的苦难归咎于外来华工与他们的竞争于是,美国穷人就对华工极端仇视。1869年,美国全国性的工会组织“劳动骑士团”成立了,它包括大量黑人工人。从1877年转入公开活动以来,该工会就正式宣布支持排华行动。1885年,美国排华史上着名的“石泉惨案”,就是在“劳动骑士团”成员的参与下发生的。当时,怀俄明州石泉矿区的白人举行大罢工,矿主为了破坏罢工,就把一批中国劳工运进矿内工作。由于华工采取中立,不参加白人矿工的罢工,双方发生冲突。白人矿工在劳动骑士的带领下,捣毁矿区内华工住宅村,杀死28名中国人。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加州政府发布了系列的限制华人移民的地方条例。同时,社会上出现的反华行动也遂渐从地方性发展为全国性。民主党和共和党为了拉选票,都想迎合这种排华情绪,以标榜其维护美国广大劳工的利益。他们最终促成了1882年5月6日美国国会通过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排华法案》,规定10年之内停止华工进入美国。以后又再度延长期限,并且通过了一系列修正与增补条例,以期无限期禁止华工入境。从1882年起到1943年底美国废除《排华法案》之前,华工在美国的地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令我们遗憾与气愤的是,美国历史上这个唯一的排斥外国人的法案却是针对中国人的。
澳大利亚
1880年在悉尼召开澳大利亚殖民地会议,担任主席的是新南威尔士州长帕克斯。他呼吁各州一致行动遏止由中国人引起的严重问题,虽然有南澳州代表声明保留意见,西澳州代表也另持异议,但是这项重大动议终于通过了。这项决议将限制华工入境推向禁止华人入境,就是澳大利亚发展史上的瑕疵──“白澳政策”的由来。就字面上看,是要造成清一色白种人的澳大利亚,骨子里却纯粹是为了排斥华人。实行了若干年之后,再将其他有色人种包括在内,已经是画蛇添足了。此外“白澳政策”虽然成了澳大利亚的国策,但在官方文字记录上,却只是帕克斯的动议通过,“白澳”字样从始至终根本没在文献上出现过,这也是“白澳政策”的特点。
印尼
最激烈的排华运动却是在东南亚,尤其是在印尼。1998年5月,阳光明媚的5月,对在印尼的华裔来说,却成了黑色的、灾难的5月。13日至15日,在短短的50小时内,人口1000万的首都雅加达市内有27个地区发生暴乱,全市有5000多家华人商店和房屋被烧毁。为什么印尼政府单单针对华裔?
说来可悲,这居然主要是因为在印尼华人出成功。印尼独立后华人为印尼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长期的经营中华人群体积聚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印尼社会经济的70%,特别是在工商业方面。然而印尼拥有1.6亿人口,华裔只占印尼人口的5%,因此各群体间巨大的贫富差距必然会导致相互间的对抗。而一旦社会动荡,政治上无权的华裔必然遭殃。此外,在法制上,印尼政府对华人设立了一些歧视性的法律法规。1945年的印尼宪法就明确规定,印尼总统必须由原住民担任,这具有浓重的种族歧视意味。1967年印尼政府相继颁布了一些专门针对印尼华人的法律法规,比如禁止华裔使用华语,限制华裔宗教和文化习俗、更改华裔的族群称呼等等,总共有14项之多。但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几条是:禁止使用华语并禁止出版华语报纸书刊,禁止华人成立公开的社会政治团体。这直接导致华人参与印尼政治生活的道路被堵死。一旦发生社会动荡,政治上无权的华人便遭遇灭顶之灾。经济分配的不均衡导致的民族问题也是导致印尼华人悲惨遭遇的一个重要原因。印尼国内种族烦杂,但是泛印度尼西亚人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而人口800多万的印尼华裔只占全国人口的5%,而这些华人控制着印尼国民经济的30-40%,私人经济的70%,在印尼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往往成为印尼原住民排华的借口,同时,少数无良政治家也利用这一点安抚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原住民,将人民斗争视线引到华人身上
漫长的排华史
从历史上看,全球的“排华”事件几乎一直就没有中断过,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是鸦片战争到二战期间,主要发生在北美大陆和大洋州。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东南沿海各省的贫苦渔民在怀着发财的梦想,特别是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招工”促使,纷纷下南洋,跨洋过海来到美洲,大洋州,非洲等一批新兴的殖民国家和地区,从事铁路修筑,矿井,种植园等艰苦的劳动,由于没有文化,不懂外语,以及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积贫积弱的国际地位,华人经常被白人视为肮脏,吸毒,好斗不得开化的,低等种族,蔑称为“猪仔”,“黄祸”。随意受到白人种族分子的侮辱,驱赶,甚至屠杀,当地政府也用征收人头税的方法和制定排华方案来限制华人的自由等。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1860年,澳洲新南威尔士滨滩2000余华人被白人洗劫,死两名。1871年10月24日,洛杉矶数百名白人暴民在洛城尼格罗巷—带杀死19名华人,6年后,同一地区的华人住宅全被纵火烧毁;1880年10月13日,三千多白人暴民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闹区包围华人住宅区(约有400名华人),一名华人被杀,受伤者无数,房舍财产损失超过5万美元。1882年5月6日,切斯特阿瑟总统签署了美国历史上的排华法案。从此各殖民国家纷纷仿效,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纷纷制定针对华人的不平等的歧视政策和限制法律条款,这种情况直到二战时,面队共同的敌人日本,中国作为盟国的重要力量,美国等国家才开始正面宣传中国,作为战胜国,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以及华人自身努力,华人待遇才有所提高。
其次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时期,主要发生在东南亚地区。新中国建立后,世界处于两极格局斗争的阴影时期,以及东南亚国家整体处于为脱离殖民统治走向独立的革命时期,国内政治很不稳定。中国作为当时全球第二大“红色”社会主义国家,一直被东南亚国家视为“将要入侵他们国家和颠覆他们民主政权的红色恐怖”,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一系列对外“政策”和口号更是加剧了这一形势。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形式紧张起来。华侨华人作为红色中国的海外载体和处于意识形态对立的东南亚国家,成为居住国视野中的安全威胁者,华人成为神话中的“特洛伊木马”,被认为应该警惕和防范。华人往往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和武装革命中一些政客用以煽动民族主义的“牺牲品”,各种民间排华反华运动不断,甚至针对华人的种族屠杀,政府主导行为也较多。1965年印尼发生政变,陆军首领苏哈托取得政权进行了大规模的排华运动。1975年红色高棉时期,商人身份的华人被划入“资产阶级”阵营,宣传为“有史以来都是吸柬埔寨人的血的资产阶级恶魔”,在“红色恐怖”中,许多人被处以死刑或苦刑。1978年,中越关系恶化,大批越南华侨被越南政府驱逐出国,大规摸的排华运动开始。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同周边国家改善了关系,恢复正常外交后,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善。
最后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现在,针对排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力量和国际影响力的得到了前所为有的提高:中国正在崛起。但是随着国际上“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军事威胁论”新的*****的出现,以及现实的中国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南海领土争端问题和中国非法移民问题在加上所在国华侨的自身存在一系列问题,海外华侨特别是东南亚的华侨利益受到了前所为有的冲击。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后,印尼是受危害最大国家之一,出现经济政治危机,1998年发生“5月排华暴乱”,在这场大规模的排华运动中,夺走了数千条华人的生命,数以千计的华人社区的店铺遭到摧毁和焚烧。2004年9月份西班牙东部城市埃尔切发生了一起针对当地华人鞋商的示威抗议活动。抗议分子放火烧掉了该市中国鞋城的50多位中国鞋商店铺和鞋城仓库内价值十几亿元的温州鞋,损失达800万元。除此之外还有所罗门群岛发生的排华事件和2003年7月的菲律宾马尼拉的排华宣传。以及最近的英媒辱华和罗马华人遇害事件。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印尼语:republikindonesia,英语:therepublicofindonesia),简称印度尼西亚或印尼,是东南亚国家。由约17508个岛屿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别称“千岛之国”,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首都为雅加达。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相接。
印尼人口超过2.48亿(2013年),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居世界第四位。印尼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创立国之一,也是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及20国集团成员国。印尼群岛自公元7世纪起即为重要贸易地区。印尼当地统治者吸收外国文化、宗教及政治型态,曾出现兴盛的佛教及印度教王国。***商人带入***教,欧洲势力则带来了基督教,并于地理大发现后垄断香料群岛摩鹿加群岛的贸易。经历了350年的荷兰殖民统治后,印尼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独立。
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的中国企业联合体与印尼国有建设公司(wika)牵头的印尼国有企业联合体,当日在印尼首都雅加达签署了雅万高铁合资协议。雅万高铁将连接雅加达和万隆,线路总长约150公里,将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设计时速为每小时250-300公里。建成通车后,从雅加达至万隆的时间将缩短为约40分钟。
历史沿革
印度尼西亚风景约在150万至3.5万年前生活于印度尼西亚群岛,称之为爪哇猿人。智人约于4.5万年前进入该地区。
公元3-7世纪建立了一些分散的封建王国。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在爪哇建立了印尼历史上最强大的麻喏巴歇封建帝国。15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先后侵入。1596年荷兰侵入,1602年成立具有政府职权的“东印度公司”,1799年底改设殖民政府。
1942年日本占领印尼,1945年日本投降后,印尼爆发八月革命,1945年8月17日宣布独立,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1947年后,荷兰与印尼经过多次战争和协商,于1949年11月签订印荷《圆桌会议协定》。根据此协定,印尼于同年12月27日成立联邦共和国,参加荷印联邦。1950年8月印尼联邦议院通过临时宪法,正式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1954年8月脱离荷印联邦。
1945年8月17日独立后,先后武装抵抗英国、荷兰的入侵,其间曾被迫改为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并加入荷印联邦。1950年8月重新恢复为印度尼西亚共和国,1954年8月脱离荷印联邦。1950年印尼成为联合国第60个成员国。
1967年,印尼与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简称“东盟”),东盟已经拥有10个成员国,印尼是最具影响力的成员之一。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印尼造成全面冲击,引起局势动荡。1998年5月,执政长达32年的苏哈托总统辞职,副总统哈比比接任总统。1999年10月,印尼人民协商会议(简称人协)选举瓦希德为总统,梅加瓦蒂为副总统。2001年7月23日,人协特别会议以渎职罪罢免瓦希德总统职务,梅加瓦蒂接任总统,哈姆扎?哈兹任副总统。2004年7月,印尼举行历史上首次总统直选,原政治安全统筹部长苏西洛和人民福利统筹部长尤素夫?卡拉(muhammadjusufkalla)通过两轮直选胜出,2004年10月20日宣誓就任总统和副总统。
2005年8月,印尼政府与“亚齐独立运动”分离组织达成和平协议。2006年7月,印尼国会通过亚齐管理法。2006年12月,亚齐举行地方选举,前“亚独运动”领导人伊尔万迪?尤素夫(irwandiyusuf)和穆罕默德?纳扎尔(muhammadnazar)当选高官和高官。2012年4月,前“亚齐独立军”领导人宰尼?阿卜杜拉(zainiabdullah)和穆扎基尔?马纳夫(muzakirmanaf)当选高官和高官,任期至2017年。
2006年7月,印尼国会通过新《国籍法》,取消部分带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内容。2008年10月,印尼国会通过《消除种族歧视法》[1]。
废除支那称呼
2014年3月,印尼总统苏西洛签署2014年第12号总统决定书,正式废除1967年第6号通告,把“支那”(cina)改称“中华”。1967年第6号通告是印尼前总统苏哈托时代的产物,包含对中国与华人的国格和人格的歧视与侮辱。当地华人表示,40多年来对中国和华人的歧视称呼将一去不复返了,这是印尼民主政治进步的体现。
折叠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共分为大雅加达首都特区、日惹特区、亚齐特区,和30省,共计33个一级地方行政区。二级行政区有396个县,93个市(2014年统计)。其他的主要经济城市包括泗水、万隆、棉兰、三宝垄和巨港等。
雅加达
印度尼西亚风景首都雅加达,位于爪哇岛西北部海岸,面积661㎞2,人口916万,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海陆空交通枢纽,亚洲南部与大洋洲之间的航运中心。早在500多年前雅加达就已成为输出胡椒和香料的着名海港,当时称“巽他格拉巴”,意即“椰子”。1527年改称查雅加达,含有胜利和光荣之意。1618年荷兰殖民军攻占,易名为“巴达维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军侵占印尼,直到1945年印尼独立后,改称雅加达,并被指定为共和国首都。
泗水
泗水是东爪哇省首府,城市面积为300㎞2,人口360万,是仅次于雅加达的全国第二大城市,海军主要基地,是印尼重要的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贸易中心之一及爪哇岛的海、空交通枢纽。因在独立斗争时期英勇抗英而被誉为“英雄城”。
棉兰
棉兰是北苏门答腊省首府,城市面积为342㎞2,人口约为180万,是印尼第三大城市。濒临马六甲海峡,是印尼对外贸易的西大门和国内外游客的主要出入境口岸之一。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经济成长三角区的成立加强了它作为苏北省和印尼北部地区发展中心的地位,推动了该市食品加工、纺织业、皮革制品、化工、建材、金属和运输工具等小工业的迅速发展。市容整洁,绿树成荫,气候宜人。市内的苏丹王宫建于1888年。
万隆
万隆是西爪哇省首府,巽他族文化中心,人口170万。地处高谷,周围群山环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此地设有50余家高校及研究机构,并拥有全国唯一的飞机制造厂。着名的亚非会议曾在此举行,会议原址独立大厦现已辟为亚非会议博物馆。
日惹
日惹位于中爪哇,为全国三个省级特区之一,直属中央政府管辖。城市面积32.5㎞2,人口42万。是印尼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展示爪哇传统文化的窗口,也是着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举世闻名的婆罗浮屠佛塔等名胜古迹。在独立战争时期,日惹是印尼共和国的第一个首都。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折叠位置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马来西亚接壤,与泰国、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隔海相望。
印度尼西亚地跨赤道(12°s-7°n),其70%以上领地位于南半球,因此是亚洲南半球最大的国家(东帝汶也是南半球国家)。经度跨越96°e到140°e,东西长度在5500千米以上,是除中国之外领土最广泛的亚洲国家。
折叠区域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约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陆地面积约190.4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316.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专属经济区)。北部的加里曼丹岛与马来西亚接壤,新几内亚岛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相连。东北部面临菲律宾,东南部是印度洋,西南与澳大利亚相望。海岸线总长54716千米。
折叠气候
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温度25-27c,无四季分别。北部受北半球季风影响,7-9月降水量丰富,南部受南半球季风影响,12月、1月、2月降水量丰富,年降水量1600-2200毫米。
折叠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印尼风景印尼的石油、天然气和锡的储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印尼能源矿产部的统计(2013年),印尼煤炭资源储量约为580亿吨,已探明储量193亿吨,其中54亿吨为商业可开采储量。由于还有很多地区尚未探明储量,印尼政府估计煤炭资源总储量将达900亿吨以上。印尼拥有巨大的天然气储量,约有123589兆亿立方米(相当于206亿桶石油),其中己探明的为24230兆亿立方米,主产于苏门答腊的阿伦和东加里曼丹的巴达克等地。印尼镍储量约为560多万吨,居世界前列。金刚石储量约为150万克拉,居亚洲前列。此外,铀、镇、铜、铭、铝矶土、锺等储量也很丰富。
亚洲地区是印尼煤炭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占出口总量的70%以上,其次为欧洲和美洲。在亚洲地区的主要出口对象是印度、日本、中国等。印尼煤炭对中国的出口2010年达到4290万吨,已经成为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主要煤炭来源地。
印尼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印尼约有40000多种植物,其中药用植物最为丰富。印尼全国的森林面积为12000000平方千米,其中永久林区11200000平方千米,可转换林区810000平方千米。印尼的森林覆盖率为67.8%。印尼盛产各种热带名贵的树种,如铁木、檀木、乌木和袖木等均驰名世界。印尼海域广阔,且有一个适合各种鱼类生长的热带气候。印尼的渔资源极为丰富,苏门答腊岛东岸的巴干西亚比亚是世界着名的大渔场。
折叠编辑本段人口民族
折叠人口
2013年印尼总人口达2.48亿人,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有100多个民族,其中爪哇族47%,巽他族14%,马都拉族7%,华人3%-4%,此外还有米南卡保人、巴厘人等100多个民族的居民,共占23%。民族语言200多种,通用印尼语[2]。
折叠民族
根据印尼政府2014年公布的数字,印尼有300多个民族,其中爪哇族占人口总数的45%,巽他族占14%,马都拉族占7.5%,马来族占7.5%,华人约占人口总数的5%,超过1000万人。
折叠编辑本段国家象征
折叠国名
印度尼西亚一词源自希腊语的印度(indus)及岛屿(nèsos),指印度各岛。此名称自18世纪即已存在,早于独立的印度尼西亚。英国民族学家乔治?温莎?尔耳(georgewindsorearl)于1850年发表了“indunesians”一词,但其较偏好使用“malayunesians”-指东印度群岛及马来群岛的居民。在同篇期刊中,尔耳的学生詹姆士?理查森?洛根则以“indonesia”指东印度群岛。但荷兰学界不使用印度尼西亚一词,而使用马来群岛、荷兰东印度群岛等,而东印度、东方及群岛等词也相当常见。
(本章完)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