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利用日本人收拾了东南亚这些国家,你还别说,这个时期东南亚许多国王非常有钱,剥削老百姓无数财富,肥了自己。
经过清点,共计掠夺黄金8750吨(东方人对黄金有着迷一样的爱好),白银15000吨,各种价值连城的财宝无法计算。人口大概超过3亿,都是有用之人,全部去做工和耕田,为大明无偿劳动。
万历的理由是:你们以后杀了我们那么多华人,现在让你们世代做工来还账,当然还是有区别的,印度人手上没什么华人的血迹,所以对他们还是稍微好点,允许他们获得一定的收入,比日本国内稍高,但是也只能作为仆人生存。
这些都是些小的战争,虽然死了上百万的倭人,但是明军无人伤亡,不过这些国家大致死亡8千万人口,许多是被日本人杀死的,这些国家的军队也有上百万死亡,当然剩下的都投降了,也被万历对日本一样,有用的留下,没用的充作敢死军。
现在万历的敢死军已经扩大到两千万人,分成20个敢死军团,每个军团有100万人,这些都是万历的敢死军,只供饭食,里面虽然也分了总司令、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等军职,但是这些官职全都由大明的罪犯和后金人及朝鲜人来担任,都是些十恶不赦的恶棍,所以没少杀人。
当然,军团内还有许多机器人担任基层干部,这样,随时可以监视动向,以免他们不受控制。
万历一看,敢死军怎么越来越多了,看来还是消耗得不够,要养这么多人吃饱,一天一斤米饭都要两千万斤啊,那可是1万吨一天哪,不行,赶快减少人数,当然不是简单杀掉,让他们别闲着,反正只要是在别的国就好办,大明至今没有提供过任何粮食,全都是在占领国养活这些人。
于是万历将这些人调往中东,让他们去抢粮食,而且顺着中东一路打到非洲去,把这些地方全部搅乱,反正这些地方我只要石油,死多少人不管,因为是冷兵器作战,所以这场战争打了三年,历史学家称为中东非洲死亡之战。
因为有两千万人,并且后面还有大明明军作后盾,只准前进不许后退,否则格杀无论,因此,这些人好似蝗虫一般,不停地四处侵袭,只有石油据点没有乱,其他地方乱成一锅粥,这些阿拉伯国家被打得七零八落,因为即使打赢这两千万人,后面还有武装到牙齿的大明军队,所以无论如何结果就是输。
但是经过这三年在中东和非洲的战争,这些敢死军团也就十成里面去了九成,只剩下两百万人了,不过这剩下的人明显不一样了,这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战士,战斗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这里面各个国家的人都有,万历下令善待这些人,一改过去的只供应吃喝,开始进行殖民教育,让他们觉得为大明而战,是光荣一份子,只要最后征服世界,就可以成为自由的大明帝国的正式国民。并且开始和其他军队提供相同待遇。
时间回到1624年6月,万历觉得各方面准备工作业已完成,西伯利亚的寒冬也过去了,俄国人也在蠢蠢欲动了。
万历命令,四个集团军开始进攻,这些军人都是从国内换防过来的士兵,连集团军的指挥官也调回国内,全部用军校新人,万历现在已经完全不担心了,俄国现在只是死鱼半条。
也的确如万历所想,俄国自从见识到明军的历害,将战术调整为依靠坚固城堡进行防守,绝对不再野战。
欧洲现在乱成一团,这些列强连自己的殖民地都顾不上了,任大明到处占领,他们完全已经没有精力来管俄国了,所以俄国在这种情况下想到了求和。
因为四个装甲集团军一个月内就推进到莫斯科城下,天上还有数百架飞机和飞艇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飞行,而且不断地扔炸弹,吓得沙皇一家躲在地道里,在这种完全压倒式的军力面前,俄国人投降了。并且条件苛刻,只允许和保证沙皇一家人的安全为限,其他什么都没有。
在来的路上,城堡基本一炸,门就自动打开,全城投降,这仗没法打,炸弹跟不要钱一样轰炸,只要敢有军队集合,就会遭到轰炸,完全把俄国军队打散了,城门就算是铁门,轻松被大炮轰开。
不投降就屠城,而且是一个不留。这样子没有敢作无谓的抵抗。
俄国宣布投降,整个领土被大明分成30个省,统称为北地。
万历心中这个爽呀,以前老毛子占领中国那么多土地,杀了那么多中国人,用俄国人来代替生活在那片土地的中国人,朕要如何惩罚他们呢,而且,我的军队又要派向何方,下一个谁了,看谁会倒霉了。
印度
印度共和国(印地语:???????????;英语:republicofindia),通称印度(印地语:????;英语:india),位于10°n-30°n之间,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大体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着,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印度是当今金砖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但同时也是个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
2017年6月9日,印度正式加入上合组织。
历史沿革
折叠原始社会
印度新德里在讷尔默达河谷地区发现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类化石(后定名为讷尔默达人)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印度已有人类居住。讷尔默达人的系属分类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对于其生存年代从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不等。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开始于4万年前,结束于1.5万年前。
中石器时代对应地质学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次大陆各地及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发现了最早的中石器时代遗址,而最北的遗址发现于兴都库什山脉,那里的文化看起来是同一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直接发展。
大约自公元前6000年以后起印度各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印度新石器文化总体来说晚于两河流域文化。[1]
印度的金石并用时代,或称为红铜时代,但金属也已经进入人类生活。金石并用时代的文化主要发现于恒河与亚穆纳河河间地,以及拉贾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2]
折叠早期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称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终彻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这一文化(有时以其圣典的名字称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种姓制度在这时大概已经出现。这一历史时期是所谓的列国时期,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为佛陀时期。列国时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哲学或宗教流派,其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折叠十六雄国
十六雄国是16个强盛的王国或共和国,其范围涵盖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其实也有其他较小的国家,散布在这个范围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国是:迦尸、憍萨罗、鸯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罗、支提、跋蹉、俱卢、般遮罗、摩差耶、修罗色那、阿湿波、阿盘底、犍陀罗和甘菩遮(剑洴沙)。在许多印度邦国之中,位于今比哈尔邦的摩揭陀国逐渐居于优势地位。[3]
折叠孔雀王朝
公元前6世纪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带。
在大流士一世之后侵入印度的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他对孔雀王朝的兴起起了助推作用。
亚历山大撤出印度之后不久,被称为月护王的旃陀罗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难陀王室。旃陀罗笈多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孔雀王朝。他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月护王在位后期击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孔雀王朝终于在阿育王时期到达颠峰。
从前2世纪初开始,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广泛。大月氏人成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们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3]
折叠笈多时代
贵霜帝国在强盛了若干世纪之后分裂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们在北印度的优势地位的是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个强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常常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与孔雀王朝一样,笈多王朝的发源地是在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头几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们确实统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则并没有扩张得太远。在文学上,出现了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
从中亚侵入印度的嚈哒人严重地损害了笈多王朝。嚈哒人后来被印度社会所同化,但他们在5~6世纪的活动促成了帝国的解体。许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对笈多王朝的中央权力,于是这个帝国迅速瓦解了。所谓后笈多王朝(实际上与真正的笈多王室没有关系)的统治权力再次退回摩揭陀。[3]
折叠拉其普特人
大约在7世纪北印度兴起了一种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们在7~8世纪之后的印度历史中起了突出作用。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常常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
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开了***远征印度的序幕。9~11世纪在南印度出现了几个强大的王国,如朱罗国(注辇)和潘地亚。其中朱罗国曾经侵入印度尼西亚诸岛屿。[3]
折叠德里苏丹国
***对印度的真正征服开始于11世纪,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赫穆德远征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严重破坏。伽色尼王朝在中亚的领土于1173年被其位于阿富汗的原附庸廓尔王朝吞并。廓尔王朝的统治者穆伊兹丁?穆罕默德(廓尔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赖战役中决定性地击败了兆汗人;他留在印度的总督(出身奴隶)顾特卜-丁?艾伯克于1206年采用苏丹头衔统治被***征服的北印度地区,定都德里。此后直到莫卧儿帝国建立,北印度的历史即为德里苏丹国的历史。[3]
折叠莫卧儿帝国
德里苏丹国瓦解造成的权力真空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新的***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现。1526年,突厥人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易卜拉欣?罗第。巴卑尔占领了德里并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继而在1527年击败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灭了阿富汗人的残存力量。由巴卑尔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莫卧儿帝国。
奥朗则布去世后的莫卧儿帝国称为“后期莫卧儿”。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大都昏庸无能,马拉塔人愈战愈强,大有取莫卧儿而代之的趋势。但是,决定印度命运的因素是欧洲列强。[3]
折叠殖民时期
最早在印度建立据点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他们的殖民地位于莫卧儿帝国版图之外。此后荷兰人也积极介入,并打败了葡萄牙人。奥朗则布在帝国极盛时期忽视欧洲殖民者的危险,而他的子孙们在被迫面对欧洲人时已经由于帝国衰落而软弱无力。到了18世纪,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欧洲强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经过一番斗争,英国人取得了优势,把法国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几个小殖民点。
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1818年马拉塔人势力最后覆灭后,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东印度公司的宗主权。最晚被英国兼并的印度领土有信德(1843年)、锡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贝拉尔(1853年)和奥德(1856年)。由于殖民者的种种不利政策,1857年爆发了着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1858年通过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英国人也正式结束了已无存在意义的莫卧儿王朝,将****沙阿二世流放到缅甸。此后印度进入由英政府直接统治的时代。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40%(有些省里也有土邦)。以印度为根据地,在亚洲遏制俄国扩张的思想使一些英国官员致力于西北方向扩展英属印度的疆域,结果引发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战争。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1906年组建全印***联盟。英国人有意识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之间的矛盾。
在1885年以后,印度几乎每年都有民族主义者的集会,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官僚显然漠视印度人的诉求。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目标仅仅是避免出现饥荒。1909年英国通过莫莱-明托改革法案,规定***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机构改选中实行分别选举,此后教派政治成为制度,印度民族运动分裂。[3]
折叠印巴分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1919年4月13日发生英军屠杀印度群众的阿姆利则惨案。这些事实使已经成为国大党主要人物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转变了对英政府的态度,并于1920年改组国大党。国大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多次领导反英斗争,其指导方针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民族运动继续发展。1944年甘地与真纳的会晤以失败告终,而印度***已经广泛支持建立独立的***教国家。
二战结束后,英国实力急剧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不可能维持。1946年发生印度皇家海军起义。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根据该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结束。[3]
折叠共和国
独立后的印度共和国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带来的后遗症。独立后第一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尼赫鲁执政时代,印度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大获全胜,但也付出了倒向苏联的政治代价。印度于1975年吞并锡金王国,将原锡金王国设为所谓的锡金邦。21世纪初的印度,已成为世界新兴经济体之一。[3]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折叠位置境域
印度印度地处北半球,位于北纬8°24′~37°36′、东经68°7′~97°25′之间。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折叠地形
从喜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岳地区,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平原约占总面积的40%,山地只占25%,高原占1\3,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米。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4]
折叠气候
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印度西部的塔尔沙漠则是热带沙漠气候。夏天时有较明显的季风,冬天则较无明显的季风。印度气候分为雨季(6~10月)与旱季(3~5月)以及凉季(11~次年2月),冬天时受喜马拉雅山脉屏障影响,较无寒流或冷高压南下影响印度。[5]
折叠资源
印度矿产资源丰富,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占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资源可采储量估计为:煤463.89亿吨(不含焦煤),铁矿石97.54亿吨,铝土22.53亿吨,铬铁矿1.24亿吨,锰矿石6550万吨,锌589万吨,铜352万吨,铅136万吨,石灰石684.77亿吨,磷酸盐8100万吨,黄金86吨,石油8.96亿吨,天然气697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云母、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等矿藏。森林覆盖率为21.9%。[6]
折叠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折叠区划
印度印度行政区划中的一级行政区域包括有27个邦(省)、6个联邦属地及1个国家首都辖区。每一个邦都有各自的民选政府,而联邦属地及国家首都辖区则由联合政府指派政务官管理。此外,虽然印度在南极洲并没有拥有土地,但在当地亦建有二个科学基地:dakshingangotri及maitri基地。
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是一组建筑群,位于莫斯科的心脏地带,是俄罗斯联邦的象征、总统府的所在地。
克里姆林宫的“克里姆林“在俄语中意为“内城“。在蒙古语中,是“堡垒“之意。位于俄罗斯首都的最中心的博罗维茨基山岗上,南临莫斯科河,西北接亚历山大罗夫斯基花园,东南与红场相连,呈三角形。保持至今的围墙长2235米,厚6米,高14米,围墙上有塔楼18座,参差错落地分布在三角形宫墙上,其中最壮观、最着名的要属带有鸣钟的救世主塔楼。5座最大的城门塔楼和箭楼装上了红宝石五角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克里姆林宫红星。克里姆林宫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誉。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国家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之一,是历史瑰宝、文化和艺术古迹的宝库。
历史沿革
克里姆林宫的“克里姆林“在俄语中意为“内城“,曾是俄国历代帝王的宫殿、莫斯科最古老的建筑群,1156年,尤里?多尔戈鲁基大公在其分封的领地上,用木头建立了一座小城堡,取名“捷吉涅茨“。
1320年,伊凡一世开始用橡树圆木和石灰石建造克里姆林宫,装饰以复杂精美的雕刻,每个屋顶建造成特殊的圆拱形,克里姆林宫成为莫斯科公国的中心。[1]
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帝国的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公主时,决心重建伊凡一世时的乌斯宾斯基大教堂,最后以每月十个卢布的高薪,聘请到意大利人卢道尔夫?费奥罗万提担任工程师。[1]克里姆林宫
1479年,位于克里姆林宫中央的乌斯宾斯基大教堂竣工,金色的圆顶、高耸的塔尖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乌斯宾斯基大教堂此后一直作为俄罗斯国家教堂,所有俄罗斯沙皇加冕仪式都选择在这里举行。[1]
1491年,位于广场西侧的大公寝宫多棱宫建成,它以严格的建筑比例和立方体形状而着称,因正面镶嵌着削成四面体的白石而得名。[1]
15-16世纪中央教堂广场上建有圣母升天教堂、天使教堂、报喜教堂、伊凡大帝钟楼和多棱宫等。
1532~1543年,在其北又建四层立方体钟塔楼。1600年,伊凡大钟楼增至五层,冠以金顶。
1788年,参议院大厦(今政府大厦)竣工。
1812年,拿破仑下令用炸弹炸毁克里姆林宫,幸运的是降雨及时扑灭了火焰,建筑群大多被保留了下来。[1]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