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昊青哭笑不得,不理睬他。
他故作轻松,和仓颉女人开玩笑:“你哪里是仰慕仓颉造字,还不是被他摸了一回**,就嫁给了他。”
那女人也笑道:“你要想娶我们的女人,也去摸一回**,她就会嫁给你了。”
少昊青领回了九黎氏的一部分人员,也带走了蚩尤的脑袋,回去以后就埋葬在氏族居住的地方。这里,已经被今天的考古学家考证了,阳谷的蚩尤陵,就是蚩尤的首级冢。
有人担心,会不会放虎归山?轩辕就说:“东夷集团是一个庞大的联盟,民风彪悍,好战。我们杀了他们的大首领,他们不会就此罢休。让少昊青去治理,以夷制夷。”
“你相信少昊青?”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关于涿鹿之战中蚩尤是死是活,史料众说纷纭。一说是被黄帝擒杀,如《史记》《逸周书》《山海经》所记。另一说是受到黄帝重用,如《龙鱼河图》:“黄帝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管子?五行》亦有黄帝重用蚩尤的记载:“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蚩尤明天道,故使为当时。”
都没有确切的证据,且多有矛盾。
《考古中国》再现这一史实,蚩尤就是在涿鹿大战时被轩辕杀死的。因为蚩尤死后,他的东夷集团并没有被全部消灭,强悍的氏族传统燃烧着复仇之心。如果继续讨伐,不仅胜败不可知,也不符合轩辕的智慧。而利用少昊青以整治安顿九黎人,毫无疑问是一个上上策。《龙鱼河图》说:“灵尤(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状。”意思是蚩尤在被擒杀以后,因为那里“复扰乱不宁”,黄帝就将他的形象用来威吓天下八方,视为“战神”来崇敬和缅怀。
这与放少昊青回去的目的大致相同。
看着赤将子的一番表演,悄无声息地平息了一场风波。宁封子摇了摇头,苦笑一声,就往南山去了。
他背着一个竹篮,拿着一把石斧,去找釜山。看到的这座山,形状真的像自己烧制的陶器釜,但是,山上的石头和自己平常看到的,没什么两样。他敲敲打打,几乎走遍了山上山下每一个角落,实在疲惫了就坐下来歇一歇。在一个草丛里发现几个鸟蛋,打火烧了一堆树枝,埋在里面烧。风吹起来引发了一场山火,吓的连滚带爬跑下山,保住了一条命。再去山上看时,被烧过的山石表层如灰,下面露出了胖子所说的有颜色的石头。用斧头敲敲,石头还变形,他欣喜若狂,就地制窑放到炉膛里烧制。
昆吾氏的金器就此诞生了。
最早使用金是东夷集团,但是因为发明人欧冶子死的早,没有传播开来。是昆吾氏,开始了中国金石并用时代。
宁封子发现的是一个铜矿床,那地表裸露着的自然铜,叫红铜。铜石因为质软又富有延展性,特别溶点低于1000度左右,很容易在当时的陶窑里烧铸成材。考古学家研究,先进的彩陶烧制温度达到950至1050度。龙山文化的黑陶,是在能进行还原反应的陶窑内烧成的,窑内含有较高成分的碳和一氧化碳。原始炼铜同烧窑相似,需要高温和控制氧化还原反应两个基本条件。最初的冶铸技术就是从烧陶技术演变而来的,昆吾氏具备这个能力。在红铜的基础上,青铜也能够烧铸而成,此后发掘的青铜器,形范都和陶器差不多。今天保岱村北的历山已经没有了这种石头,一是因为当时被采集光,再就是经历了数千年,石头大都风化。
居住在涿鹿的人,成群结队去釜山看金。他们拥在宁封子身边,为他唱歌为他跳舞,说他是轩辕氏的欧冶子。
隶首说:“釜山是发现金的地方,是一块圣地,这里以后就是轩辕氏的祭坛。”
但是,宁封子发现自己冶的金,和九黎人的金比较,质软,不坚硬。打制一般生活用品,比陶器好多了,使用在兵器上,还不如石器坚硬锋利。他不为已经冶炼了金而感到高兴:“哦,隶首,我哪里能比得上人家欧冶子。这种金不是真金,做一个吃饭的家伙比陶器好,但是做农具或者兵器差得多了。”
隶首已经很满足,安慰他说:“人家的再好,也不是自己的,我们以后也开始金石并用了。”
“或者那个死胖子说的不是这个地方?”宁封子暗自发愤:“我一定要寻找到和九黎人一样的真金。”
于是,就坚持不懈找石和冶金。一遍又一遍的冶炼,一遍又一遍的失败,反反复复,都不能成功。
赤将子过来,给他送一些食品,放在他临时搭建的茅屋里。问:“你烦躁不安的,又怎么了?”
宁封子告诉了自己的烦恼,赤将子不经意道:“这有什么烦的?”
宁封子开始有点相信他:“你说,有什么好办法。”
“会冶金的人死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他的窑还在。去看看他们怎么冶炼的,不就知道了?”
宁封子如醍醐灌顶:“好主意,我现在就去。”
“你年纪大了,我去吧,我还要去找女人呢。”
“冶金是大事,女人是小事,没出息!”
他立即出发,循着那一次跟随神农氏逃跑的路线,在第一次和九黎人交战的地方,看到了一个人,他就是少昊青。少昊青在这里耕种养殖,忙得不亦乐乎:“我已经统一了这里所有氏族,一心一意学农耕,不再战争。”
宁封子无心听这些,让少昊青带他去寻窑。少昊青问:“胖子没有告诉你吗?”
宁封子隐瞒了真相:“他也不知道,要知道了,我还来吗。”
少昊青相信了:“就是,欧冶子从来不和别人说。”
找到一个山坡,早已经人去窑空,一片残败。少昊青告诉说:“我们现在不住山洞,学习轩辕氏建筑房屋。欧冶子原来烧陶的地方没人居住,窑就荒废了,现在都是新窑,窑工都不会冶金。”
宁封子在这里看不到一块石头,但是他看到了这里陶窑的构造,和自己的不一样。
当时的陶窑,结构基本上分为横穴和竖穴两种。横穴窑的结构比较原始,它开始出现于裴李岗文化,而流行于仰韶文化。其构造是在圆形窑室的前面,有较长的穹形筒状火膛,燃烧时火焰由火膛进入窑室。竖穴窑始于仰韶文化而盛行于龙山文化,构造是,早期窑室位于火膛之上,火膛为口小底大的袋形坑,有数股垂直的火道与窑室相通。后来火膛逐渐移至窑室的下前方,火焰沿倾斜的火道进入窑室。窑室的上部一般都呈弧形往里收缩,以便于封窑。
推测新石器时代烧窑,大体采用植物的茎秆涂泥封顶。这样既可保持窑内温度,又有利于空气的进入,因氧化作用而产生红陶;或在烧成末期封闭窑顶,并用渗水入窑的方法,来实现还原气氛使之成为灰陶;或使用烟熏渗碳使之成为黑陶。其中,用高温和还原气氛烧制黑陶,促进了冶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他告诉少昊青:“我的窑都是横穴,他的是竖穴,一定是更好的窑式。虽然找不到石头,但也不虚此行。”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欧冶子,你不该早死啊。”
正要离开时,突然看到窑场的一角,堆放着许多乌黑烧焦的木头。就问少昊青:“这是什么东西?”
“我听欧冶子说过,这叫炭。把木材和空气隔绝,加高热烧制成的,拿它来烧窑。”
“一定是欧冶子发明的燃料,用它才能冶金。”
“是的,我们这里的陶工,现在烧窑都学会了用炭。但是,是不是有了炭就能够冶炼出真金,我就不知道了。”
宁封子如获至宝,一步不停留的往家走:“我要回去改制竖穴窑,烧木炭,欧冶子冶金一定就是这个方法。”
突然想起一件事,问少昊青:“赤将子的女人在你们这里,叫我把她带回去。”
少昊青说:“是有这么一回事,他还跟我讨要过呢。”
找到了这个女人,女人挺着个大肚子。说:“我又跟了一个男人,已经怀孕。这里在少昊青的带领下,也男耕女织其乐融融,我不想回去了。”
少昊青说:“这我没有办法呀,她们走与不走都是自觉自愿的。神农氏的有扈他们,也来这里寻找自己的女人,但是许多人不回去。轩辕提倡男女自由择婚,也不好强迫的不是。”
宁封子说:“罢了,女人如草半天下。”
就一个人回去了。
他以釜山为基地,满怀希望的改窑,烧炭,再以炭为燃料冶炼。新式窑和木炭,比原来使用木头为燃料,火力增加了许多。同样一堆石头,不仅烧制的时间缩短了许多,而且质量好。
炉前堆放了许多从远远近近各个山上背来的石头,也有釜山上采集来的。他不怕艰难困苦,勤劳地按照工艺程序,烧了一窑再一窑。但连续烧了许多天,除了那种紫红色的石头,其它的石头依旧是一滩灰,唯一的效果就是时间烧得快,更容易把石头烧碎而已。一日复一日,老人家实在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他身心俱疲,精神崩溃:
“老天,难道你要灭我昆吾氏!”
手边还有最后一块没烧过的石头,不知道是从哪一座山上采集来的,颜色似乎和前面的那些也差不多。他没有心情去分辨它是不是不一样,对于自己不能突破创造,追逐和超越不了欧冶子的发明,彻底的绝望了。几乎歇斯底里,仰天大叫一声:“顽石,顽石,你既不能化为真金,就和我一同粉身碎骨吧!”
抱着那一块石头,愤身投进了炉膛。
大火马上把他烧成了骨灰。
待人们发现时,炉膛里只捡到几块骨头,赤将子把这几块骨头埋葬在陶窑附近,选择了几个精美的陶器陪葬。这就是考古发掘到的,那只有几块焦骨的一座特殊墓葬。
今天的学者们根据史料和传说,论证黄帝时代各种行业的代表人物,如羲和占日,尚仪占月,东区占星,隶首定数。孔甲为史,伶伦造律,大挠做甲子,容成做盖天,稷为田正,宁封为陶正,赤将为木正,马师皇为牧正。夷牟造矢,挥作弓,岐伯作鼓,胡曹作冕,伯余作衣裳,于则作扉屦,臣胲服牛,仓颉造字,竖亥通道路,风后割万里。俞附、雷公、巫桐君处方,岐伯论经脉,西陵氏劝蚕稼,共鼓、化狐作舟车,伶伦造磬,素女鼓瑟,荣成铸钟,等。《考古中国》考据,虽然这许多没有史籍记载,却说明炎黄盛世之空前。其中,说宁封子为黄帝时代的陶正,是不准确的。宁封子死于釜山合符之前,时轩辕氏还没有建立邦国,以黄帝的名义封官还没有开始。或许人们是为了敬重这个伟大的陶圣,把他当然的视为陶正而已。
宁封子自焚于冶金炉,托名西汉刘向编著的《列仙传》,记载了这一史实:“宁封,又名宁封子,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时陶正。有异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之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
这里所说的宁北山,是不是另外一座山,没有资料可以考据。作者认为,北山,应当就是保岱村北之山。所谓“宁”,是时人或者刘向本人以宁封子之姓氏,冠以这一座山名,表示对他的尊重。既然宁封子是“黄帝时人”,则可以确认,发掘的这一具烧焦骸骨,应当就是黄帝时代的宁封子。
她的这一观点,和王北辰教授相同。
至于宁封子为什么“积火自烧”,《列仙传》没有明示。但是,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刘向记录的宁封子自焚心态,和《考古中国》以上所介绍是一致的。
一代陶师,永垂不朽。
(本章完)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