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关于这次发射任务,还有最后一个步骤没有完成,纳米碳管的生产。
王亮和李右鹏两位航天员,此次进入太空的任务除了拯救进取号空间站,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是进驻空间站,将纳米碳管制作成的材料,一端固定在空间站底部,然后带着另一端返回地球。
因为这次意外事故,集团早就制定好的计划被拖延了太长时间了,本来陶明想的是等空间站入轨之后,直接在上面生产纳米碳管材料,然后用返回舱带回地球就可以了,根本不用人为的参与,但是此时如果继续按照这个计划执行,那么整体的方案就会再次被拖延三个月以上,甚至更长,反而不如趁着这段时间,将它生产出来之后带上太空。
在10年左右,人类就开始着手想要将太空电梯这种原本只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的科技变成现实了。包括我们熟悉的谷个,它的x实验室都曾将太空电梯列为研发计划,还有岛国的“东京天空之树”计划。人们之所以敢这么天马行空,倚仗的就是正在发展中的碳纳米管技术。
之所以这个材料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是因为碳纳米管的力学性能,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碳纳米管具有极高的强度,理论计算值为钢的100倍,重量仅为后者的六分之一。同时碳纳米管具有极高的韧性,十分柔软,被认为是未来的超级纤维,正因为如此,人们认为碳纳米管技术如果能继续发展,就足以能够伸展到太空中,成为太空电梯必不可少的材料。
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在实际生产中遇到了很大困难,制造出来的碳纳米管强度仅是它应有的百分之一,只有质量极高的碳纳米管才能够达到它们理想的强度,大多数现在量产化的碳纳米管都存在大量缺陷,而高质量的碳纳米管又很难去量产,所以这项工作就一直停滞不前。
所以在后世,当时的科学家放弃了这个很具有前景的材料,转而使用了更沉重的复合材料,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才建造了从地球到达月球的太空电梯,而且造价十分的昂贵,达到了每米一亿美金的恐怖花费,虽然进行了商业运营,但是距离收回成本是遥遥无期......
可是这个问题在陶明面前轻而易举的解决掉了,原因就是他在“希望号”上带回来的原子加工技术,虽然相对来说比较慢,一个碳原子电极每小时才能生产1cm长,但是在集团上万人参与、电极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它的生产还是以每天两千米的速度进行了下去....
5月28日,两根直径10cm,总长度10万米的纳米碳管被生产了出来,经过无损检测,拉力达到了恐怖的300gpa,强度大大的超过了理论值,将它们有序的缠绕在一起之后,补天号的货舱就被装的满满的,留给王亮和李右鹏的活动空间都变的很小。
是的,这次发射是人货混装,不知道华国的交警听说后会是什么反应.........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