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探索太阳系 > 第六十八章:失重飞机

第六十八章:失重飞机

王亮和李右鹏爬出了太空舱,顺利的向不远处的进取号空间站飘去....

当然,这不是在太空,而是在失重飞机上进行模拟训练。

外太空没有引力,在这种环境下进行生活和工作是非常艰难的,所以要不断的进行失重练习,才能保证进入太空后,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失重状态。

在地球上很难模拟失重环境,目前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失重飞机进行抛物线飞行,一个是水下浮力模拟池。

以前世界上有三架失重飞机,一架是俄罗斯的伊尔-76失重飞机,一架是美国的kc-135失重飞机,还有一架是法国的空客a330失重飞机。

所谓抛物线飞行就是飞机先以45度角迅速爬高(称急升段),然后改为平飞(称平飞段),最后又以45度角下降(称下降段)。飞机在急升段和下降段,飞行员和参加实验的人员会受到2g加速度的作用,而在平飞段可体验到30秒钟的失重。不过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低重力而不是失重,因为飞机在平飞段产生的是15x10-2g(即低重力),而不是真正的0g(即失重)。

美国失重训练用的飞机是一种经改装的有4个引擎的kc-135喷气式运输机。这种飞机在作抛物线飞行时每次可产生25秒钟的失重。每堂课一般要连续飞行2~3小时,完成30~40个抛物线飞行。这种kc-135失重飞机除了能产生25秒钟的0g外,还能产生15秒的-g,40秒的1/6g(月面重力)和30秒的1/3g(火星表面重力。这种飞机的机舱长18.2米,宽3米,高2.1米。机舱内有电力供应、抽气系统、灯光照明、供氧和供氮系统、电影和电视摄影器材。美国航宇局从最早期的水星计划到现在的国际空间站,所有航天员都用这种飞机进行过失重训练,总共进行过8万次以上的抛物线飞行。机上一般有5名工作人员:一名驾驶员、一名副驾驶员、一名飞行工程师和两名失重训练教练。

苏联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用失重飞机对航天员进行失重训练。最早曾使用过米格-15,后来又用图-104。图-104的机舱比较宽敞,工作人员曾将联盟5号和联盟4号飞船模型放进去,两艘飞船对接在一起后,一名航天员可以在上面练习从一艘飞船“行走”到另一艘飞船,另一名航天员则练习打开舱门和进出飞船座舱。当航天员在练习进出飞船座舱时服装的机动性和生保系统背包给他们带来一些困难。后来苏联又用伊尔-76,这种飞机经过改装后称为“飞行实验舱”。飞行实验舱一般是从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起飞,每一次能进行20多个抛物线飞行。飞行实验舱主要用来让航天员体验失重,在太空行走训练中则用来练习进出飞船座舱和在太空移动身体。

欧空局从1984年开始也用失重飞机训练航天员,不过他们当时没有自己的失重飞机,而是租用美国经改装的kc-135%机。1988年,欧空局开始用快帆式客机作失重飞行训练,到1995年已经飞过15次。1998年欧空局购买了一架空客a-300。这种飞机的体积为20米x5米x2.3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失重飞机。(ps:如果你舍得花6000欧元,也就是4

.6万人民币,就能够体验一次欧空局的失重飞行。)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曾研制改装过一架歼-5失重飞机。它曾经完成了许多科学实验,并在70年代选拔航天员时立下功劳,但是因空间小、年代久远,现已放弃使用。

所以在这之前,我国航天员是赴俄罗斯租用他们的失重飞机进行失重训练。

就在上个月,基地成功研发出了自己的失重飞机,和训练中心一块投入使用,它和张勇乘坐过的运-38喷气式运输机是一个型号,不过不是同一架次,而是西飞和成飞根据俄罗斯和法国的失重飞机进行特殊改装的。

可以说它是集百家之所长,有效训练面积达到了50米*10米*6米,甚至可以将一艘真正的太空飞船塞进去,而且能够完成100多次抛物线飞行,每次产生80秒的失重环境,就足够进行长时间的训练了。

当飞过几次失重飞机,王亮和李右鹏就要进入浮力水槽了。

中性浮力水槽可以产生的漂浮感觉,模拟训练航天员在失重时进行工作和维修。

中性浮力水槽模拟失重的原理是,当人体浸入水中时,通过增减配重和漂浮器使人体的重力和浮力相等,即中性浮力,获得模拟失重的感觉和效应,但它并没有消除重力对于人体及其组织的作用,因此,它不同于真实的失重环境。

所以,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对出舱活动的航天员进行训练。

一般是将1:1的航天器放入水槽中,航天员穿上改制的舱外航天服,进行出舱活动程序的模拟和技能的训练。

所以,集团的宇航员训练中心是不可能缺少这种装置的,而用于维修的补天号飞船和损坏的整流罩已经生产了出来,正在水槽里进行安装.......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