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陶明的设想中,还有最大的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数据处理中心”。
陶明很想直接研发一台量子计算机,但是以目前的经费根本不可能,也不是他一个人就能制造出来的,量子计算机要求要精确的去控制原子中电子的状态,利用电子自旋读取和写入信息。如果资金充足,几个量子位的系统还能花个半年的时间搞出来,但是没有什么实用性,通用任务方面反而远不是传统硅处理器的对手。
只有等将来登上木星,发现‘磁孔元素`后,量子计算机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利用‘磁孔元素‘足够多的电子量和良好的控制性,才使得后世在小小的一个智能头盔里就能装下量子计算机,也使得那个年代各种技术突飞猛进,所以陶明现在只能老老实实的研究硅基芯片。
如果说数据处理中心相当于一个航天发射基地的大脑,容不得半点马虎的话,那么这个大脑中更核心的地方就是芯片。
现在地球上的芯片还很落后,而且华国大部分芯片用的都是进口的,不安全。
华国的高端芯片也不是没有,但是成本都太高,基地资金不允许,而且陶明自己也能制造出性能更高的芯片。
陶明想制造的芯片使用的是硅基石墨烯技术,其实这种技术在欧美国家已经有了,甚至华国也已经制造出了成品,只不过技术理论还有待完善,而且生产成本巨高。
芯片是由大大小小的集成电路组成的,而集成电路又是由各种晶体管组成的,所以也可以说芯片就是由各种晶体管构成的,因此如果想要研发更强劲的芯片,就必须研发出更强大的晶体管。
普通的石墨烯晶体管不存在能隙,因此无法被“完全关闭”,导致只有很小的开关比,无法正确的指示出0和1。
但是它可以和硅元素搭配使用,以混合电路的形式扩充计算机芯片的功能,由于石墨烯晶体管电路的尺寸在理论上是无限的,相较于硅基电路,石墨烯可以更方便的扩大规模。
这是因为石墨烯由单层原子组成,陶明可以用早就研发出来的“原子电极”极为方便的将硅元素和碳元素组成一个二维层面的晶体管,而用这种晶体管组成的芯片在运行频率上甚至能达到1thz。
陶明在地下室三层的研发室里面有现成的设备,这是从原先的二零三六基地搬过来的,二零三六基地改组为加工中心后,它的研发部门合并进了航天技术材料研究所,所以这些设备就被陶明利用特权暂时借用了……
…………………………
ps:每日一问:nasa与谷歌公司共同预定了一台多少位的量子计算机?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