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海商王直传 > 第41章 盐商徐惟学

第41章 盐商徐惟学

熬汤的小哥收了海鳗汤,开始做饭。一口锅里放置了一屉蒸笼,蒸笼里放满了浸过水的糯米。锅中水位不及蒸笼,大火下清水骤然变成气体,给笼中米持续加温。另外一口锅,有一些高汤残留;他将一些五花肉剁成肉糜,把香菇切成小丁,放入锅中;再加入料酒、酱油、盐和一片姜。不一会儿,香菇肉末汤即做成。

待糯米饭蒸熟,他取用青花小碗,内部刷一层猪油,将米饭盛于其中,然后将其倒扣于另外一只空碗里。再取香菇肉末汤,浇在糯米饭上,撒上一点葱花。他像这样一口气制作了好几碗,分别呈给王直他们每个人。之后又给每人盛了一碗特制的海鳗汤。

王直在宁波待了一段时间,知道这饭叫“炊饭”,是流行于台州和温州一带的美食。他捧着碗,闻了一下,有一股油油的香味,随即忍不住,用筷子夹了几口,吃了起来。不一会儿,吃了个满脸油腻。糯米和一般的米不一样,黏黏的,但总归好吃,而且吃饱了就不会觉得饿。他吃了饭,再来一口鳗鱼肉,接着喝一口鱼汤,心中赞道:“这味道真是棒极了!而且,这鱼汤,跟炊饭简直是绝配。两者相搭配,一点也不觉得腻味。”于是一时兴起,赋诗道:“偶尔成幽事,欣然慰午饥。炊时珠泻甑,尝处雪翻匙。”但是由于想起刚在海里呆了一夜,加上听到郑绳的消息,心情实在不怎么的,后面便无法继续了。

戴老伯和小哥看着王直他们吃得香,两人都觉得高兴。戴老伯接着介绍道:“这是我儿,小名唤作‘小仙’,你们可以叫他戴仙,今年已经十九岁了,还未娶小娘。”“小娘”亦是这里的方言,表示娘子、老婆。戴老伯继续道:“别看我儿身材骨感、块头不大,他却已经和我下海许多次了,去过远洋,捕猎过大鲸鱼哦。”

王直心想:“怪不得手脚如此迅捷,是个捕鱼和吃鱼的高手啊。”便道:“原来如此。我们船队里,比较缺少小仙这样的‘渔师’。”说着,王直叫胡三七过来,王直从胡三七的盒子里,找出10两金,给予戴老伯道:“老伯,这钱你拿着。饭菜不能白吃,衣服自然也不是免费的,感谢你的照顾。”戴老伯推辞两三,见王直执拗,便坦然收下。老伯想了一想,便把王直拉到角落里,对着王直的耳朵道:“小兄弟啊,我想让我儿入你船队,找个工作,磨砺一番。”王直百感交集,道:“可以是可以啊,但你看咱这……唉,运气实在不好,遭风暴,恐怕是常事了。”戴老伯又道:“这我肯定晓得啊,我们好歹亦是渔家啊,没有风险,哪来收获嘛!”王直道:“老伯说的好。”此事说成,王直他们在戴老伯家里休息了一夜。

第二日,王直他们决定赶早去台州港,大伙儿早就约定好,并且也是航海的规则:如出意外,往最近的港口汇合。戴老伯介绍了几家要往台州城贩卖渔货和棉花的乡民,他们赶着马车,顺路送王直他们去目的地。老伯跟戴仙说了一句:“听王兄弟的话。”

戴仙道:“知道了。”他便随王直他们一起上路了。半途中,他们遇到一些散落的水手,王直支了些仅有的碎金币给他们,让他们想办法都去台州码头。

用了半天时间,王直他们就乘坐马车到了台州港。这城市虽小,但是港口却很大,显然是由于商路的畅通,使得这地官民都深知航海的好处,才将港口如此扩建成规模。王直他们下了马车,打发和谢过了乡民,去了码头。在码头,王直寻着了阮宝龙、杨隽、绫和道陈,眼见他们安全,王直欣喜万分。王直询问绫道:“无想丸呢?”绫道:“就没看见他了,我们是自己上来的。其他人,都被盐帮的船队搭救了。”王直叫绫带他去找盐帮的人马。

王直他们到了最大的一艘船,也就是之前看见过的海船边上,一眼瞧见一个熟悉的人,立即叫道:“徐大哥!”——原来这人,就是盐商徐惟学,是王直的老朋友。

徐惟学头戴唐式软脚幞头,这种幞头冠帽亦统称小样巾。各种幞头,唐、宋、明三代流行紧俏,士人以上,闲暇时多着此帽,连皇帝也有常戴的。但是他这种是软脚的,两片尾巴耷拉在后面。整个布巾质地是黑色的。他道了一声:“哟,王贤弟!”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