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说过,曾国藩有一门绝学—相人,识人奇准,堪称人中伯乐。
不过,如果你问他,让他这位伯乐一生最感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我想,他一定会这样回答你:
我一手发现并培养了这个人。
这个人是谁呢?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
这个人在中国近代史上那自然也是大大的有名了,有名到什么地步呢?
用跟他同时代的大学者梁启超的话来说(这里稍微解释一下,对于优秀的学者,本书中一律尊称为先生,但是由于像梁启超等的一批优秀学者,将在后文中以历史人物的身份登场,为了表示对书中历史人物的一视同仁,所以我们一律直呼他们的名字,不称先生),那就是:
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
李鸿章一生,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喜欢他的人称他为“中兴名臣、一代伟人”,不喜欢他的人骂他是“千古罪人、卖国贼”。
这个人的一生,可以说就是半部中国近代史。
李鸿章的出身跟曾国藩差不多,也是耕读传家,他在家排行老二,他祖父是个教书先生,到他父亲李文安这一辈中了进士,由此打开了他们老李家的仕途之路。
李氏家族族谱的排行是“文章经国、家道永昌”,李鸿章这一辈正好泛“章”字,他的本名叫章铜,后来因为他父亲希望他能鸿图大展,扶摇直上,所以为他改名鸿章。
根据今天存世的李鸿章晚年的照片来看,李鸿章年轻的时候,小伙应该说长得比较帅呆了,而且据外国人记载,他的身高应该在六英尺以上,也就是一米八三左右。放在今天,单凭长相,李鸿章就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男神了,这也是李鸿章后来在国际舞台上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自古至今都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外国也是一样。
这还不止,李鸿章还深情地演绎了一句名言: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
要光是长得帅,那还不算什么,关键李鸿章还是个天才少年,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志向远大。
道光二十三年(1843),李鸿章21岁去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外省秀才成绩优秀的有参加北京顺天府乡试的资格)的时候,意气风发,挥笔写下一诗: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卢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但是可惜,意气风发的李鸿章这次并没有考中举人,不过天才就是天才,第二年的恩科他考中了。
这一年李鸿章在北京拜见了父亲的同年曾国藩,并拜曾国藩为师,因为曾国藩的文章和道德当时在京城的名气是很大的。这位曾老师一看到李鸿章,两只三角眼睛立刻放出了光,他知道,这是一个能成大器的人。同时他也很喜欢李鸿章的诗文,因此对李鸿章悉心指点,格外照顾。
李鸿章的科举之路一帆风顺,三年之后的道光二十七年(1847)他就考中了二甲第十三名进士,跟曾老师的好朋友郭嵩焘成了同年,进翰林院做了庶吉士。这一年,他才25岁。
后来,太平军打到李鸿章的老家安徽,李鸿章奉命跟随本省的团练大臣吕贤基帮办团练。不过可惜,吕贤基不会打仗,没多久就挂掉了。曾国藩对李鸿章非常看好,江忠源到安徽的时候,他曾向江忠源写信推荐过这个学生。但是世事难料,江忠源刚到安徽不久也败死了。江忠源死后,庐州陷落。
这两位领导挂掉之后,李鸿章又跟自己的另一位老师,新任安徽巡抚福济混了一段日子。这期间,他建议福济先取含山、巢县,徐图恢复,福济把兵权交给他,他顺利攻克了二县,一年之后就收复了庐州,李鸿章从此以知兵闻名。
安徽跟曾国藩一样身份的那些团练大臣都不是带兵的料,不久都先后败死。李鸿章虽然知兵善战,但也挡不住整体的败势。不久,福济兵败被朝廷免职,李鸿章在安徽没人罩着了。
李鸿章很清楚一个道理: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要在旁边的树上多试几次。
于是,他弃官而去,投奔了曾老师。曾国藩一直很看好这个学生,而且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早就做了曾国藩的幕僚,一直负责楚军的财政工作,李瀚章也多次向曾国藩推荐过自己的这个二弟,所以曾国藩曾经几次写信邀请李鸿章过来帮自己的忙。但是李鸿章因为年轻人的一股傲气,一直不肯去,想在安徽自己干一番事业,直到现在安徽这边实在待不下去了,才去找曾老师。
李鸿章一来,曾国藩大喜过望。不过他知道李鸿章有傲气,须要先杀一杀他这股傲气,他的人才可用,所以曾国藩一开始并没有给李鸿章安排工作。李鸿章在江西一住就是一个月,没有半点动静,有点坐不住了,就拜托曾国藩的其他几个幕僚去探一探曾老师的意思。
几个幕僚跟曾国藩说,少荃因为昔年的受教之恩,想要侍奉老师(指曾国藩,曾国藩的幕僚们事曾国藩以弟子礼)左右,借机历练自己。
曾国藩心里好笑,知道这个学生坐不住了,嘴上却说:
少荃,翰林也,志大才高,我这里局面狭窄,恐怕他这艘艨艟巨舰不是我这片潺潺浅水所能容纳的,何不让他回京做官去?
幕僚赶紧又说,少荃这些年来多经磨折,大非往年的傲气模样,老师何不姑且试他一试?
在幕僚的多番恳求下,曾国藩这才答应任用李鸿章。
其实这个时候,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历练才刚刚开始。
曾国藩有个习惯,每天黎明就起床,召集幕僚一块吃饭。因为士兵每天黎明就起床,曾国藩这么做是为了与士兵同甘共苦。而李鸿章没有这个习惯,平时就喜欢睡个懒觉。
这天他又起晚了,赖在床上,心想干脆就不去了吧,推辞说头痛,早饭就不吃了。然后继续补他的回笼觉。结果弁兵、巡捕接二连三地过来敲门说,大帅说了,一定得等幕僚们到齐了大家才能开饭。
得,回笼觉睡不成了。
李鸿章赶紧披上衣服,踉踉跄跄往开饭的地方跑。李鸿章到了,曾国藩才下令,开饭。吃饭的时候,曾国藩始终没有说话。饭吃完了,筷子放下了,曾国藩说话了。
曾国藩严肃地对李鸿章说: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