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逃离大城市的叙事,小城市完美契合了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一来,不用面对每月动辄四五千的房租;二来,不用为每天数个小时的通勤发愁;三来,还能时刻陪伴家人。小城市吸引他们的还有相对低廉的房价,在这里更容易满足置业成家的梦想。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大城市,重返小城。2017年,保持着高人口流入的peking,出现了常住人口负增长,dsh也外流了15万人。
更何况,媒体充斥着不少鼓励此举的论调:“现在购发达了,回到小城市也不会降低生活品质”“小城市的经济蒸蒸日,回去了也能找到工作”“现在ff力度空前地大,回到小城市也没有什么不公”
于是,不少人趁着过年返乡大潮,决心年后留在小城,终老一生。但小城市真的那么适合生活吗?留在那里真的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吗?真的不需要拼爹也能活得很好吗?
谁留在了小城市
那么谁留在了小城市?没什么能力的人。答案残忍而现实。
2012年,巴黎经济学院的洛朗·戈永(laurent gobillon)发现,流向大城市的人口,其职业能力高于平均水平,反之亦然。
这一观察在国更加显著。将体力、受教育程度、职业培训、社会关系等统一折算后,进入200万人口以的城市的农民工,其能力得分小城市的农民工高20.1%。
大城市的筛选效应竖起了一道无形的结界,将小城市的年轻人拒之门外。最常见的是学历门槛。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高(scott rozelle)联合科院发起了农村教育行动计划。调研结果表明,在小城市及县乡,60%以的年轻人未能进入高,更遑论接受高等教育。
如今的招聘公告,最低学历要求也早已从大专升到了本科。这些受教育程度不足的年轻人,在大城市的业市场缺乏竞争力,只能待在小城市。
不过,与其说年轻人被困在家乡小城,不如说他们主动选择留在那里,缺乏离开的动机。
钱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如,始于2003年的农民工大潮,是因为城市的收入是农村的数倍,吸引无数农民进城,掀起了产业工人的潮流。如今,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收入差距依然显著。但现实是,依然有大量的年轻人不为所动,留居家乡小城。连那些在外地大城市接受本科教育的人,也有19.8%选择返回生源地。
这涉及到一个名为“相对剥夺感”的概念,也是“心理落差”。早在1982年,芝加哥大学的小罗伯特·埃默生·卢卡斯(robert emerson lucas, jr)发现,并不是当地越穷,才越要迁移出去。一个地区的人口迁移水平,取决于居民的相对剥夺感程度。即,与当地整体水平相,感觉自己越穷,相对剥夺感越高,越有迁移的可能。
诚然,小城市收入只有大城市的一半甚至更低。不过,当地居民也并不会拿自己的工资和北广的白领,而是和“邻居家的孩子”。2016年,忻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987元,平均每月2082元;但当地公认的好工作——teacher、civil servant 、bank clerk——的工资也不过每月3000元左右。
没有对,也没有伤害。在当地年轻人眼,哪怕随便找一份工作糊口,也并不会身边的亲戚朋友差到哪里。他们宁愿在家待业四年,一场不落地参加铁饭碗招聘考试,也不愿意去大城市工作。
但在大城市,相对剥夺感无处不在。
前脚还在为自己peking城镇人均收入55275元高出不少而庆幸,后脚马被隔壁公司的十万年终奖打蔫儿。而收入只是引发心理落差的原因之一。成功的样板近在咫尺,刺激得众人皆在焦虑如何过得更好。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城市掀起了处处战场,每个人都拼尽全力,力争游。
面对大城市激烈的竞争,一部分年轻人心生畏惧,选择逃避,安于小城。还有些人缺乏专业技能,无法在金融、编程等大城市的主流行业立足,被迫将对劳动素质要求较低的小城市,作为业目的地。在这里,体制内业是主流,他们于此能免受市场检验,甚至获得灰色甚至黑色收入。
而对家里有关系的年轻人来说,选择小城市几乎不需要理由。2014年,某某省某某市工商局发布了普通管理职位的招聘公告,其赫然注明:“具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球国家二级及以运动员资格”“需要在学校期间”才有报考资格。这种超出岗位需求的招聘条件,无疑是萝卜岗位的标配,帮助有关系者排除掉大多数竞争对手。
笼罩在头的关系
chinese熟悉的“关系”,有一个专门的英单词“guanxi”,用以区别于更常见的人际关系。这个区分很有必要,毕竟,不是全世界都能理解这个以谋取私利为核心的人脉络。
学界曾有定论,50万人是关系起效的分水岭。人口超过50万,社会的复杂度超出熟人社会的限度。只靠关系,许多活动都不能组织起来,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调配。此时,制度和个人能力对维持社会运转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但在人不多的小城市里,关系恰好笼罩到每一个角落。如果不找关系,不仅个人被埋没,任何事情更是寸步难行。在小城市,年轻人只有两种工作:体制内的和体制外的。(未完待续……)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