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的盐场从开建到建成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建成当月出盐,李恒派苏佐明为盐监。
自突吐承璀被杀后,苏佐明做了一段时间的丧家犬,之所以没把他当作突吐承璀的党羽一刀杀了,是因为突吐承璀还没死的时候苏佐明就已经失宠,被贬在京外田庄里种苜蓿草,养牛兼职剪羊毛,突吐承璀被杀后,他主动跳出来揭露野驴义父的罪状,给正为罗织突吐承璀罪名而头疼的枢密使王守澄帮了大忙。王守澄很欣赏他的懂事和无耻,决心重用他,此次李熙要开海州盐场受阻,不得已借助了内访司的力量,王守澄在武宁做过监军知道由徐州向河朔贩卖私盐的便利,遂决心插一杠子,他答应帮李熙“说服”王播,条件是派人到海州盐场做盐监,王守澄的想法很朴素:你李熙打着为国家增赋税的幌子,暗地里准备贩卖私盐,可以,但好处不能让你一个人独吞,我也得捞一份。
丢了富庶的江南后,不光朝廷,内访司的日子也不好过,这么好的机会岂容放过?
派苏佐明来的好处是,此子形如丧家犬,除了他王守澄,现在是无依无靠,正好可以利用,若东窗事发,则抛出去当个替死鬼,既脏不了自己,也不用心疼。
李熙的确是打算贩卖私盐,武宁军境内榷盐一斗三百五十文,魏博、沧景等地,斗盐近四百文。盐价高企,导致私盐贩运猖獗,各地官府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贩卖私盐的行列中,贩卖的私盐多来自江南,而江南境内的盐场则多在王弼的掌握中。在海州开盐场不仅自己可以多一条生财之道,还多了一个跟王弼讨价还价的能力。
海州的盐场建成后,一共发放了六份类似后世盐引的盐照,有盐照的盐商即是合法盐商,地方官府不得以任何名义向盐商加征税敛,但在河朔这种乱局下,地方不可能不向盐商伸手,不能公开征税就加收各种费用,乃至公然敲诈勒索,因此李熙的思路并不是自己组建商队将盐贩卖到河北其他地方,而是尊重原有的商业生态,只是在供应环节上稍稍插一手。
简单地说李熙联合盟友包销海州盐场的盐,他自己不卖盐,而是将从盐铁院买来的低价盐贩售给原来的盐商,至于这些盐商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便不再他的考虑范围内了。
此外,李熙还专门组建了一支走私军,声称要向江南境内走私盐,以盐利养兵,顺便破坏大宋的盐铁专卖制度,削弱大宋的经济实力,最终达到拖垮大宋国的目的。但明眼人都知道李熙完全是在胡说八道。实际上,江南境内的盐价远比海州盐价要便宜,平均下来每走私一斗盐过淮河李熙就要赔上五十文钱。
因此,李熙组建的走私团队究竟打算向哪走私海盐就很值得琢磨了。
包销海盐的六大盐商之首是一个叫肖岩的人,肖岩这个名字听着耳生,因为它是刚刚编造出来的假名字,使用他的人叫肖三,前大元帅府行军司马,现任密州刺史,他把从甬桥盐铁院购得的盐转手卖给海盗,由海盗卖给盐枭,再由盐枭贩卖到除武宁外的所有河北军镇。除此之外,肖三还主持向高丽和北方蛮地走私海盐。为此李熙正调兵遣将准备发动一次小规模远征,在辽东建立一个桥头堡,地点就选在今天的旅顺附近。
六大盐商中排行第二的是一个叫陈大喜的人,武宁军节度使李熙的岳父,他得到的盐在武宁军所辖七州二十九县境内贩卖,做的地地道道的正经生意。
六大盐商中排行第三的是沐铮。沐铮原来在河东做煤炭生意,生意不温不火,闻听女儿在徐州得宠,来信询问是否可以到徐州来发展,沐雅馨自然希望父亲能过来,恰逢李熙要找一个人出面组建商社,贩运从大宋国走私来的粮食,二者一拍即合。李熙给岳父面子,专程派人去河东促请来徐州帮忙,沐铮乐滋滋地揣着三万贯家当来到徐州,摇身一变成了徐州城首屈一指的大粮商。
沐铮负责向河东地区贩运海盐,无须他亲自到河东走动,只须接引河东来客即可,河东的池盐质差价高,盐枭活动猖獗。当然作为徐州首屈一指的合法商人,沐铮接待的都是地道的合法商人,至于这些商人把盐买去卖给谁了,则完全不再他的考虑范围内。
铁匠打把菜刀,被人买去杀人,能怪铁匠吗?
三大盐商虽然挂在私人名下,所得利润却都归武宁军仓曹所有,经手人除拿一份高薪外,每年视业绩得一份奖金,仅此而已。
武宁军节度使府下设仓、兵、骑、胄四曹,经过李熙的一番改造,其职责与以前大不相同,仓曹被改造成为武宁军的财政部,兵曹被改造为参谋部,骑曹被改造为后勤部,胄曹则被改造为装备部。
六大盐商中的其他三位,一位是内访司的人,他把低价购得的海盐运到洛阳、长安兜售,谋取暴利。另两人则是甬桥盐铁院和泗州盐铁院的人。盐铁院负责打击盐枭,抓到盐枭后杀头并没收所得,所没收的私盐除一部分缴公外,大部分则被转手倒卖,他们要的是一件合法的外衣,兜售以合法名义获取的非法所得。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