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龙的诉说 > 第八节王学

第八节王学

蒋经国也要求其部下以王阳明与蒋介石并列为最值得尊崇的导师,1945年时他说:“我们要做总裁的信徒,为阳明的学生。”

蒋介石到晚年还教导蒋经国,要重视陆(九渊)王(阳明)心学,重视王阳明的学说,蒋经国59岁时,蒋介石专门给他写了一文,其中阐释王氏心学说:“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即出于陆象山简易之法,教人以发明其本心为始事。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

蒋介石对陆王《心学》之重视如此。

而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的黄宗羲也是王学的弟子。

后世有许多城市都有一条路,叫阳明路。这条路就是为了纪念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王阳明而命名的。可见这个王阳名有多nb,要知道名字能够与路连系在一起的人十之**是象孙中山、***这样的nb到不行的人物的权力。而我们的王大哥在五百年前就有这样的权力。还用得着再介绍他的伟大吗,我想不用了。因为再说下去百万字也不足以表现王阳明的伟大。牛顿说过: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而罗承续认为王阳明之伟大在于——他站在了无数伟人的前面。

但是这样的一个伟人都不足以形容的人物居然没有一个“名导”会想过给他拍一部影片。历史书也不想对他多作介绍,以至于罗承续这样的老百姓居然完全不知道这样的一个人物的存在,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还是罗承续本人的失败。

王阳明姓王,初名云,后祖父改其名为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先祖书香传家,父王华仕三朝,为孝宗御进讲。生於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卒於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享年五十七岁。生前曾筑室於阳明洞,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 十二岁,阳明就塾师,性格豪迈不拘,曾言:“读书为学圣贤”。十三岁母丧。十八岁谒理学家娄谅(号一斋),听讲朱子格物之学,后连格竹七昼夜无所获,遂转而学辞章之学。二十二岁应会试名落孙山,至二十八岁才举进士。

在此期间,阳明广阅书籍,读兵法,也研究道教养生之学,面对为考试而读书的处境,遂有遗世入山之意,然转念一想,人本是父母所生,大道是不能离开社会人群的,遂重回儒家。三十四岁讲身心之学,开始招收门人。

三十五岁,因见朝廷为宦者刘瑾把持,明武宗沉迷於享乐,故上疏直言,而下诏狱,谪贵州龙场驿驿丞。

三十七岁,赴谪至贵州龙场。悟得格物致知的道理。这乃是阳明心学的开端,从此他与朱学分了家,而走向了主观论。

三十八岁,主讲於贵阳书院。开始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

三十九岁,升卢陵县知县。

四十三岁,揭出存天理,去人欲之标语。

四十七岁,刻古文大学,及朱子晚年定论。修建濂溪书院。同年,门人薛侃刻传习录。

四十八岁,阳明奉旨平宁王宸濠之乱,受宦官挑拨,被诬谋反。

五十岁,在江西南昌始揭致良知三字。从这时起,阳明哲学思想完全成熟,而且定型。此成熟的思想比以前更为简约。

五十三岁,门人南大吉续刻传习录。

五十六岁,邹守益刻文录。

五十七岁,扶病剿乱,病死归途,卒於南安。

此人一生充满着传奇,但是却依然被中国的名导们无视。这不奇怪,因为他的层次太高了。一般人等难以理解他的层次。不过他却是做了一些充满传奇的事情。比如领过兵,打过仗。写过诗歌,出过书。开过学校,当过校长。而他最为nb的就是提出了后世著名的阳明心学。就连大名顶顶的除阶都是他的学生(未直接见过面)。如果要罗承续评出大明朝十大最有价值人物的话,那王阳明先生一定是其中的第一人。

也许很多人不会同意,比如有许多人觉得张居正是大明最有价值的人。也有人觉得是戚继光。还有人会觉得是朱重八大大。但是罗承续觉得此人非王阳明不可。因为他在那个时代里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除去了儒家思想之外其实也还可以有其他的信仰的。

只是这一点,他就是当之无愧的大明第一有价值的人。

后世许多人都知道解放思想的价值。儒学之所以在中国盛行了二千年,并不是它真的很伟大,伟大到让人崇拜二千年之久。而是因为它最利于统治阶级管理,再加上象朱熹这样的伪君子还有意的歪曲了这统制工具。使之更加的愚民,更加有利于压迫老百姓。所以儒学才会盛行两千年之久,为众多帝国所垂青。但是我们要看到,如同在一片黑暗之中突然一个人点起了一点光明。那么这光明的价值几何呢?要知道王阳明先生可是一个五百年前的封建士大夫啊。就是这样一个人差一点打破了存在了二千年的儒家思想独步天下的局面。所以解放了思想的王阳明远比只是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张居正伟大。就更别谈只会打仗的戚继光了和封建王朝的建立者之一的朱重八大大了。王阳明完全可以称为五百年前中国的马克思。而马克思与牛顿一样都是站在了众多伟人的肩膀上的,而王阳明一如我所言,他站在了无数伟人的前面。

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倘若不经此“大彻大悟”,王学恐怕很难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长期以来,“龙场悟道”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仿佛是在一夜之间,恍然大悟,而忽略了以前的许多坎坷经历、哲学思考及其理论对辩。王阳明学说,并非产生于他那“水乡泽国”的故乡,而是产生在穷乡僻壤的龙场。这是偶然中的必然,它与王阳明当时的处境和寂然心态有极大关系,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迸发出来的思想之火。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学之人讲究良知、责任等。并且不太居泥于儒家思想。王学之人的思想更为开扩。后来的李蛰更是提出自由、民主这些后世叫到烂掉的东西。可见王学是一种在大明朝特定的开放的环境中才能够存在和存活的东西。也是近代思想开放的一种启蒙的思想。虽然它依然有着巨大的不足。但是要知道这是在明朝这样一个封建的时代里的产物。这就非常的不容易了。大家有见过便子朝里有人敢叫自由、民主吗?

所以当罗承续第一次接触到王学时也非常的好奇。加上他是后世之人,所以能够比这个时代的人更快的接受王学。王学给于他的感受是深刻的,是惊讶的,是无以轮比的。王学仿佛为罗承续打开了一扇窗口一般,一个前一世从来没有研究过思想这种高深学习的青年一下子仿佛跳进了一个满是新鲜进步的思想的大池塘里。而罗承续则象是一块海一样的不断的吸取着其中的营养。罗承续实在不断相信一个封建万恶的旧社会里居然会有一个如同王阳明一样无所不能,无所不专,无所不想(这三个无所没有倒,有意这样安排)的天材。而这个人的思想之进步也是让他惊讶的。

当郭夫子给罗承续看那本《五经臆说》的时候,他很难想象一个封建的士大夫居然向着儒家的“圣典”的朱程理学发动最猛列的攻击。这种返璞归真的人间至理与后世民主(美国对外的民主是虚伪的民主,政治的工具)的思想实质是多么的接近。

但罗承续发现阳明学说绝不是那种依靠着批评“圣典”来搏个出名的伪学。阳明心学是王阳明在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之上创立的。也就是说阳明心学实际上是一种将拿来主义发挥到了极致的综合学科。其殷多种学科当中的好的地方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所以罗承续做为一个后人更能够感到了王阳明那种发现了真理并且敢于出来说话的勇气而感到深深的佩服。因为他所面对的不但只是那些万世腐儒们的攻击,还有可能让帝王对于他的学说的恐惧。

因为在王守仁看来,“良知”是人生、社会、历史的统一体。“致良知”凝聚着他的审美方式对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价值的认知和情感,更是他一生在功与过、荣与辱、达与穷之中细细品味人生,体验生命意义的理论升华。用生命体验人生意义是王守仁体验美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审美体验的核心。这样的思想就是要求个人必需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而非只是专注于于王学经典的学习。实际上这是一种通过思考而达到一种超然境界的思想,如同道学里的得道一样。但是其中吸引罗承续的正是其对思想的解放。后世欧洲为何能够强大达到二百多年之久。不过是思想解放而以,人民的生产力、创造力被完全的解放。而不是象中国一样被万恶的统治者们牢牢的固定在土地上。没有思想、没有反抗、没有创造,如同行尸走肉的般的生活,也难怪便子朝会有如此多的“大烟民”。这样反动的统治使得人们失去的生存的希望,如何会不去寻找那些能够让他们致少在短时间里忘记了人生的“大烟”呢。因为他们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比大烟还要痛苦。

在了解了王学之后罗承续就以无经论比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的过程当中。然后再结合自己后世的知识来进行反思。结果总是能够轻易的将郭夫子问得哑口无言。直叹一代天材出世了,因此郭夫子对于罗承续的教育更是以启发为主。

而宁波虽然不小,也不象后世的城市那么大。而王阳明又是宁波人,自然宁波人对于王学是非常的尊重的。所以郭夫子在宁波也还算有点名气,时不时的与王学门人提起这个罗承续,长音一长自然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毕近这个时代里读书人本就引人注目(读书读得好的小孩子与后世超女一样有名)。而天材就如同现代的天皇巨星一样的稀少。所以两年的时间不但宁波城里人人都知道罗家确实有个天材儿童,就连杭州府里许多人都知道了。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