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堂下等着少主人,他正和王少勋、杨二少爷一起,在向县太爷感谢与告辞,不免又是一番礼来礼往。
临行前,王少勋向县令提出,可否让他暂借两柄铁枪,带回去研究研究。破了案心情大好的县太爷哈哈一笑:
“这么两柄破枪,就是送给铁匠铺,人家还嫌生锈了呢!少勋先生有兴趣,你拿去便罢了,还谈什么暂借?嵊州那边如果讨要,本县就说遗失了,料想他们也不会计较这等破烂东西。”
王少勋很高兴,施礼之后叫几个衙役搬上了杨二少的马车。一行人,两辆车,县衙门口挥手作别,各自回家。
回到白胡子老人的大宅子里,少主人明显松了一口气,我也开心地躺在院子里休息。一天的紧张追捕,可把我累得够呛的了。
晚饭时,我破例被放进了厅堂里。听着杨二少爷在那里绘声绘色地讲述我的英勇事迹,我也不免有些飘飘然起来,吃到嘴里的肉骨头更是味美无比了。
饭后,少主人对白胡子老人和王少勋说,想从明天开始去县里的鼓山书院专心读书,恳请他们应允。二人当下笑着答应了,还称赞少主人勤奋好学,将来必有出息。杨二少爷听了,也说要一起去读书,喜得两个长辈更是满脸笑容。
躺在少主人的住房外,我仰望着天上的点点繁星,回想着这几天的生活,觉得大清朝的日子过起来真是滋味无穷,比在林刘村丰富多了。
“后面,后面还会有什么在等着我呢?”
我想着,慢慢进入了梦乡,开始享受一个惬意的夏夜。
第二天早饭后,少主人交给看门的一封家信,请他尽快派人送去。那人欣然答应了,少主人忙塞给他一些铜钱。
收拾好了,向白胡子老人道别,这才登上杨二少爷的马车。我与少主人坐在后面,前面是王少勋和二少爷。一路走着,王少勋一边给两位年轻人介绍他们要去读书的鼓山书院。
“鼓山的历史文脉源远流长,可从晋代王羲之说起,可谓起点很高。永和十年,王羲之誓墓辞官后,隐居剡东,在鼓山创紫芝庵,采药炼丹,作《鼓山题辞》。本朝乾隆帝以后,鼓山书院与元真道观同时并立于鼓山中,琅琅书声与袅袅香烟使鼓山笼罩在浓浓的儒道文化气氛中。鼓山又经宋代新昌石氏的经营,儒道两种文化传统在鼓山并行不悖地存在着、发展着。到明、清儒学文化发扬光大起来,出现了我们新昌鼓山书院的辉煌时期。”
说道这里,王少勋叹了一口气,说书院在本朝开国时曾遭损毁,后来虽然重建,但仍旧没有回复元气。直到近二十年前,才由县里的一批有识之士大力倡导,努力授学,方才渐渐兴盛起来。
看到少主人眼里的疑惑,王少勋接着介绍了一些书院的情况。
“书院肇始于唐,盛于两宋,它是一种颇有中原特色的教育机构。一方面在私塾、义学、家塾等初级教育基础上深造士子,另一方面也是传承和发展学术文化的研究机构。一般来说,书院由官府统一规定招收生徒名额,生徒分正课、附课、随课三个等级。正课生徒每月膏火费三两银子,附课生徒一两,随课生徒无膏火费。每月进行官课、院课两种校课。课考评分按名次排列,可升降原有等级。鼓山书院办学数百年间,大致上也按此制度办。书院邀请著名学者、博通之士执掌教席,地方官也常亲临讲堂。旧志称,鼓山书院‘尝延程夫子明道讲学于此’。后与理学家朱熹友善的石子重晚年亦讲学于此,著《中庸集注》,朱熹尝采其说。连天台著名学者齐召南也和鼓山书院有不解之缘。乾隆十七年,礼部侍郎天台齐召南为鼓山道观作《重修鼓山观碑记》,其中有‘书院石坊峙道左,院与观犬牙相错,唇齿相依,观兴则书院亦兴’之句。”
“鼓山书院离县城远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一直默默听着的杨二少爷开口问道,做了一回好学的好学生。我感觉他并没有静下心来读书的状态,可不知他为什么一定也要去。
“或许这个公子突然开窍了也不一定呢?”
我想着,还是耸耳听王少勋讲。虽然咱不识字,但听听这些旧事奇闻也蛮有意思。
“鼓山书院坐落于县城西隅的鼓山西南坡,是新昌乃至绍兴府现存规模最大的书院建筑,是江南形制布局较为规整的书院。据现存的明碑记和旧《新昌县志》记载,鼓山书院的前身,为宋嘉佑初的石鼓书堂,旧为石亚子读书之处。石亚子为何人呢?乃是创建石溪义塾的石待旦次子。此人字潜夫,别号少庵,又号石鼓主人。宋景佑元年进士,时年方十七,丰神俊秀。宋神宗爱其才貌,欲选为驸马。亚子辞曰:‘家已议鲍氏,王姬非敢偶。’帝不强之。仕至太常博士,年三十九,即弃官归隐,读书于鼓山,并捐田立观宇。宋景佑三年朝散大夫韦骧作的《石鼓主人记》载:‘佳山秀水之盘旋,中建一室以为栖息藏修之所者也。石公耕石溪之田以为食,汲石鼓之水以为饮,樵石鼓之木以为炊,蚕石鼓之桑以为衣,群石鼓之麋鹿以为友……’”
王少勋还是娓娓道来,这一段段我听得半懂不懂的句子,足见他的学识确实渊博,至少我对他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为何叫鼓山呢?其实鼓山,乃因山形如鼓而得名。据历代新昌旧县志记载,鼓山又名屏山,脉自旗峰,降于平衍,岿然突起。圆顶若鼓若屏,有泉池可田。山横截水浒,为邑之门户。你们看,前面就要到了。考考你们的眼力,看谁能说出何为鼓身,何为鼓顶?”
王少勋结束了讲述,我们的车子也驶出了城门,向西面的山丘行去。
我也抬头望过去。前面峰峦起伏,山峰连绵,山上绿树成荫,苍翠一片。哪座才是鼓山呢?
“我看到了,前方那座山就是鼓山!”
杨二少爷忽然叫了起来,用手指着前面一座山峰。
“还真像呢!”
少主人也说。他们指指点点着,这是鼓身,那是鼓顶,还想象山上会有些什么。车里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连赶车的杨老四也不时插上几句话,逗得两个年轻人哈哈大笑,笑他胡乱瞎说。杨二少爷更是直接笑骂他狗屁不通,反又受到王少勋的责备,说他有辱斯文。
“别说狗就什么都不懂,你们看阿黄不是很有灵性吗?”王少勋顺势说道,“传说二郎神君麾下有一只哮天犬,颇能识文断字,不知确有其事否?”
“说不定哩!”杨二少爷打趣地说,看着我,“你看,阿黄摇头摆尾,也想做神人之犬乎?不过,狗儿识字,似乎很难吧?”
少主人也看着我,笑着问道:“阿黄,难道你真的想要识字?真想学啊,我教你,好么?”
我听了,尾巴摇得更勤了。识字,甚合我意也!
几次吃了不识字的亏,还真有了那么一点点想法。嘿嘿,谁说咱狗儿天生就只能是睁眼瞎?从此以后,我阿黄也要做一只识字的狗啦!
(狗狗识字了会有什么后果?诸位书友不妨猜猜看。支持猛狗,它一定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完美表现!)
本部小说来自看書網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