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开拍!千叶县的海鲜市场!生鱼片的最鲜味道!
凌晨四点的千叶县千叶市海鲜市场,还浸在淡青色的晨光里。
码头边的渔船亮着昏黄的甲板灯,海浪拍着堤岸的声音混着渔工的吆喝,在微凉的空气里散开。
刚卸船的金枪鱼用白布裹着,堆在木质货台上,鱼眼还泛着新鲜的光泽,偶尔有海鸟俯冲下来,被货台后的商贩笑着赶走。
野原广志穿着深灰色的工装外套,手里捏着卷好的分镜稿,站在市场入口的牌坊下。
他身后跟着浩浩荡荡的拍摄团队——松井雄一扛着摄像机包,本田樱子攥着记满要点的笔记本,斋藤茂蹲在地上调试新到的高清摄像机,镜头对准远处的渔船,画面里的船灯在晨雾中晕出暖黄色的光斑。
桥本一郎和浅野贵太也跟着过来帮忙,两人正帮着录音师小林桑固定防风麦。
“广志君,这边!”
一个穿着藏青色西装的中年男人快步走过来,胸前别着“千叶县厅专员”的徽章,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热情。
他身后跟着个穿浅灰色西装的男人,手里拿着个皮质文件夹,看起来比专员更沉稳些。
“我是千叶县厅负责文旅事务的石上本郎,这位是千叶市的副市长河边秀松。”
石上本郎主动伸出手,语气里满是尊敬,“早就听说野原君的大名,《七武士》我去影院看了三次,每次都被稻田决战的镜头震撼到——能在千叶拍《舌尖上的霓虹》,真是咱们千叶的荣幸!”
广志握住石上本郎的手,语气依旧沉稳:“石上桑客气了。千叶的海鲜在关东很有名,尤其是金枪鱼和鲷鱼,拍‘海边的鲜’再合适不过。这次还要麻烦两位多配合。”
河边秀松也跟着点头,他翻开手里的文件夹,里面是千叶海鲜市场的详细资料——包括每日渔船靠岸时间、金枪鱼拍卖流程,甚至还有几家老字号鱼铺的介绍。
“野原君放心,我们早就跟市场管理处打好招呼了。今天特意留了最好的拍摄位置,还让野水正泰桑提前准备了,他是市场里最老的鱼铺老板,从十五岁跟着父亲出海,做生鱼片的手艺在千叶数一数二。”
“野水桑?”广志眼睛亮了亮,他之前踩点时就听说过这位老渔民,“之前跟市场管理处提过想拍传统生鱼片制作,没想到两位已经帮我们联系好了。”
石上本郎笑了笑,语气里带着点亲近:“说起来,我们跟野原君也算是‘间接同乡’。我和河边君都是小池隆一知事的门生,当年在都厅做事时,常听小池知事提起您——说您拍的《超级变变变》改变了霓虹人的冷漠,还说您设计的熊本熊,让熊本县的旅游收入翻了三倍。”
河边秀松也跟着补充,语气里多了点感慨:“可不是嘛!小池知事上个月来千叶考察,还特意跟我们说,要是有机会跟野原君合作,一定要尽全力支持。您不知道,现在东京的房地产搞得太凶,咱们千叶好多年轻人都被虹吸到东京市区买房,留下的老人大多靠渔业和旅游业生活——要是这片子能让更多人知道千叶的好,说不定能留住些年轻人。”
广志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
他之前在东京台的报告里看过,千叶县因为离东京市区近,近几年年轻人流失严重,很多渔户的孩子宁愿去东京做写字楼职员,也不愿继承家里的渔船。
“石上桑是说,千叶更看重文旅和渔业,对房地产不感兴趣?”野原广志轻笑。
“何止是不感兴趣,简直是反感。”
石上本郎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点无奈,“东京的房地产商去年想在千叶湾建公寓,说要‘打造东京后园’,结果渔民们集体去县厅抗议——咱们千叶人靠海吃海,湾里的渔场要是被填了,多少人要失业?小池知事也支持我们,说‘本土的根不能丢’,最后硬是把项目拦下来了。”
河边秀松也跟着点头,他指着市场里的木质货台:“这些货台都是昭和时期传下来的,去年有人提议换成钢结构的,说更结实,结果野水桑带头反对,说‘木头的纹理能吸海水的潮气,鱼放上面更鲜’——你看,咱们千叶人就是这样,认老理,也认本土的东西。野原君拍的是‘人文纪录片’,正好能拍出咱们千叶的这份‘认’。”
明日海这时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保温杯,笑着接话:“石上桑说得对。我之前在关东台时,常来千叶拍地方新闻,知道这里的人对渔业有多执着。上次有个年轻记者想拍‘现代化渔业’,把野水桑的木船换成机动船,结果野水桑直接把摄像机挡在船外,说‘机动船的噪音会惊到鱼群,老祖宗的法子没错’。”
石上本郎和河边秀松都笑了起来。
石上本郎拍了拍广志的肩膀:“你看,连明日海常务都知道野水桑的脾气。这次为了配合拍摄,野水桑特意把出海时间提前了一小时,还说要带咱们去他常去的渔场,那里的金枪鱼最肥。”
广志心里一暖,连忙道谢:“真是麻烦野水桑了。我们这次拍生鱼片,重点想拍‘从海到桌’的过程——从出海捕鱼,到市场拍卖,再到鱼铺处理,最后是食客吃到生鱼片的反应。想让观众知道,一份鲜美的生鱼片,背后藏着多少人的心血。”
“这个思路好!”
河边秀松眼睛亮了,他指着市场深处的拍卖区,“每天早上五点,这里会有金枪鱼拍卖,几十家鱼铺的老板围着竞拍,喊价的声音能传到码头。野水桑每次都能以最合适的价格拍下最好的金枪鱼,他说‘看鱼眼的光泽、鱼身的弹性,就知道这鱼鲜不鲜’——这个细节拍出来肯定好看。”
石上本郎也跟着补充:“还有野水桑的鱼铺,在市场最里面,木质的柜台用了四十年,上面的刀痕都是他切生鱼片时留下的。他做生鱼片有个规矩,每天只卖十条金枪鱼,卖完就关门,说‘多了就保证不了口感’——好多东京的食客特意开车来,就为了吃他切的生鱼片。”
广志低头在分镜稿上记了几笔,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在晨雾里格外清晰:“那我们的拍摄流程大概是这样——先拍野水桑凌晨出海捕鱼,重点拍他收网时的动作,还有渔船在海浪里的状态;然后拍市场拍卖,抓竞拍时的紧张感;接着拍野水桑在鱼铺处理金枪鱼,特写他用刀的手法,还有鱼皮切开时的纹理;最后拍食客吃生鱼片时的表情,突出‘鲜’的感觉。”
他顿了顿,抬头看向石上本郎和河边秀松:“拍摄时可能需要暂时清一下拍摄区域,避免游客干扰,另外拍卖区的光线有点暗,可能需要用反光板补光——不知道会不会给两位添麻烦?”
“一点都不麻烦!”
石上本郎立刻摆手,“我们早就跟市场管理处说了,今天拍卖区专门留了一块区域给拍摄团队,反光板随便用。游客那边也安排了引导员,会让他们绕开拍摄区,保证不影响野原君的拍摄。”
河边秀松也跟着说:“要是需要拍食客,我们可以让市场里的几家老字号餐馆配合,让他们的老顾客来当‘临时演员’——都是常来的熟客,面对镜头不会紧张,还能说出真实的感受。”
广志心里彻底踏实了,他回头对松井雄一说:“松井桑,咱们按流程来,先去码头拍野水桑出海,摄像机用长焦,突出晨雾里的渔船;本田酱,你跟在野水桑身边,记录他说的关于捕鱼的细节,比如什么时候撒网、怎么判断鱼群位置。”
“嗨!”
松井雄一立刻扛起摄像机,斋藤茂跟在他身后,手里提着备用电池;本田樱子也掏出笔,快步跟上,笔记本上已经写好了“野水桑捕鱼技巧”的标题。
石上本郎和河边秀松也跟着一起往码头走,石上本郎边走边跟广志聊:“野原君,您拍的《深夜食堂》我也很喜欢,尤其是里面的关东煮,每次看都想下楼找家小店吃——这次拍生鱼片,会不会也加些人情味的细节?比如野水桑跟儿子的互动,或者跟老顾客的聊天?”
“当然会。”
广志点头,语气里带着笃定,“美食只是载体,人的故事才是核心。比如野水桑为什么坚持用木船出海?他跟儿子有没有关于渔业的争执?老顾客为什么愿意特意来吃他的生鱼片?这些细节拍出来,才能让观众记住千叶的海鲜,记住千叶的人。”
河边秀松忍不住赞叹:“难怪小池知事说野原君最懂‘人文’。之前nhk来拍过千叶的海鲜,只拍了金枪鱼怎么处理,没拍背后的人,播出来后没什么反响——还是野原君的思路好,有温度才有人看。”
说话间,众人已经走到码头。
一艘木质渔船停在岸边,船身上刻着“野水丸”三个字,船头站着个头发白的老人,穿着深蓝色的渔裤,手里握着根磨得发亮的船桨,正是野水正泰。
他看到广志一行人,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快步走过来:“是野原君吧?石上桑跟我说过你,《七武士》拍得好!”
“野水桑您好,麻烦您了。”广志躬身行礼,语气里带着尊敬。
野水正泰摆摆手,指着渔船:“不麻烦!能让更多人知道千叶的海鲜,是好事。这船是我父亲传下来的,有三十年了,别看它旧,在海里稳得很——今天凌晨的潮水好,肯定能捕到好金枪鱼。”
松井雄一已经架好了摄像机,斋藤茂在旁边调整灯光。
“野水桑,咱们准备开拍?”松井雄一喊了一声,镜头对准野水正泰的手——那双手布满老茧,指关节粗大,却格外灵活,正熟练地解开系在岸边的绳子。
“好!”
野水正泰应了一声,纵身跳上渔船,动作比年轻人还敏捷。
他拿起船桨,朝着海里划去,晨雾中的渔船像一片叶子,在海浪里缓缓移动。
松井雄一扛着摄像机跟在岸边,镜头一直追着渔船,本田樱子跑在旁边,小声问野水正泰:“野水桑,您怎么判断哪里有鱼群啊?”
野水正泰回头笑了笑,声音在晨雾里传过来:“看海水的颜色!鱼群多的地方,海水会泛着淡淡的青色,还有海鸟——海鸟跟着的地方,肯定有鱼!”
广志站在码头边,看着镜头里的画面,对身边的浅野贵太说:“浅野桑,等会儿野水桑撒网的时候,用侧光拍,突出渔网在空中的弧线,还有海水溅起来的水。”
“明白!”浅野贵太点头,快步走到松井雄一身边,小声传达广志的要求。
石上本郎和河边秀松站在广志身后,看着拍摄的场景,石上本郎小声说:“野原君对镜头的要求真细,连渔网的弧线都想到了。”
“这就是专业。”
河边秀松小声回应,“之前市台来拍过神木俊介在千叶的探访,只拍了他跟野水桑握手,没拍这些细节,看着就没感觉。”
大约半小时后,野水正泰的渔船停在了远处的海面上。
他拿起一张大网,双臂用力一甩,渔网在空中展开,像一片深蓝色的云,缓缓落入海中。
松井雄一立刻拉近镜头,拍下渔网落水的瞬间,海水溅起的水珠在晨光里闪着光。
“好镜头!”斋藤茂忍不住赞了一声,他盯着摄像机的屏幕,画面里的渔网在海面上慢慢下沉,野水正泰的身影在晨雾里格外挺拔。
又过了十几分钟,野水正泰开始收网。
他双手握着渔网的绳子,身体向后倾斜,肌肉在渔服下绷紧。
松井雄一绕到渔船的另一侧,拍下野水正泰收网的侧脸——老人的眉头皱着,眼神专注,嘴角却带着期待。
“有了!”野水正泰突然喊了一声,渔网里传来重物挣扎的声音。
他用力把渔网拉上船,里面躺着几条肥硕的金枪鱼,鳞片在晨光里泛着银蓝色的光泽。
“好!停一下!”广志喊了一声,快步走过去,对野水正泰说,“野水桑,刚才收网的表情特别好,能不能再补一个近景?就拍您看到金枪鱼时的眼神。”
“没问题!”野水正泰爽快地答应,重新拿起渔网,做出收网的动作,眼神里满是对猎物的珍视。
松井雄一立刻调整镜头,特写野水正泰的眼睛——那双眼布满皱纹,却格外明亮,像映着海面的光。
拍完出海的镜头,天已经亮了。
野水正泰驾着渔船回到岸边,渔工们帮忙把金枪鱼搬到货台上。石上本郎走过去,笑着说:“野水桑,今天的金枪鱼真不错,等会儿拍卖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借你吉言!”野水正泰擦了擦额头的汗,跟着众人往市场的拍卖区走。
拍卖区已经热闹起来,几十家鱼铺的老板围着货台,手里拿着小本子,眼神紧紧盯着台上的金枪鱼。
一个穿黑色西装的拍卖师站在货台中央,手里拿着个小锤子,大声喊着:“第一条金枪鱼,三十公斤,起拍价十万日元!”
“十一万!”
“十二万!”
“十五万!”
老板们纷纷举牌,声音此起彼伏。
野水正泰站在人群最前面,眼神盯着台上的金枪鱼,手指在小本子上飞快地写着。
广志示意松井雄一把摄像机架在货台侧面,拍下拍卖师的手势和老板们举牌的动作,录音师小林桑特意把防风麦对准人群,收录着此起彼伏的喊价声。
“二十万!”野水正泰突然举牌,声音洪亮。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其他老板看了看他,没人再举牌。拍卖师敲了敲锤子:“二十万一次!二十万两次!成交!”
野水正泰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走到货台前,仔细检查金枪鱼的眼睛,又用手指按了按鱼身,对身边的广志说:“这鱼新鲜,眼睛亮,肉质紧实,做生鱼片最好。”
广志点头,对松井雄一说:“拍野水桑检查金枪鱼的动作,特写他的手指按在鱼身上的细节,还有鱼身的弹性。”
松井雄一立刻调整镜头,画面里野水正泰的手指按压在金枪鱼身上,鱼身很快恢复原状,纹理清晰可见。
本田樱子在旁边记录:“野水桑选金枪鱼的标准——眼睛亮、肉质紧实、鱼身有弹性。”
拍完拍卖的镜头,众人跟着野水正泰来到他的鱼铺。
鱼铺是木质结构,门口挂着块旧木牌,写着“野水屋”,柜台后摆着一排锋利的刀具,刀柄上刻着不同的纹。
野水正泰从货台上扛起金枪鱼,放在柜台后的木板上,拿起一把细长的刀,对广志说:“这刀是我父亲传下来的,切生鱼片要快,不然会破坏鱼肉的纹理。”
“野水桑,您切的时候,我们从正面拍,突出刀划过鱼肉的声音,还有生鱼片的厚度。”
广志说着,小林桑则是立刻把麦克风放在柜台边,准备收录切鱼的声音。
野水正泰深吸一口气,举起刀,快速落下。
“唰”的一声,金枪鱼的皮被整齐地切开,露出粉红色的鱼肉,纹理清晰可见。
他手腕转动,刀刃在鱼肉上飞快地移动,一片片薄如蝉翼的生鱼片落在铺着竹帘的盘子里,每片生鱼片的厚度都一样。
“好手艺!”石上本郎忍不住赞叹,“野水桑的生鱼片,厚度刚好,蘸酱油的时候不会吸太多汁,能尝到鱼肉本身的鲜。”
松井雄一的镜头一直盯着野水正泰的手和刀,斋藤茂在旁边用反光板补光,让生鱼片的粉红色更鲜亮。
“野水桑,您为什么坚持每天只卖十条金枪鱼啊?”本田樱子好奇地问。
野水正泰一边切生鱼片,一边回答:“做生鱼片要用心,一条金枪鱼要切四十分钟,十条就是四个小时,多了就没精力了——不用心做,就不好吃了,不能糊弄顾客。”
广志站在旁边,对桥本一郎说:“桥本桑,等会儿拍食客吃生鱼片的时候,特写他们的表情,还有生鱼片放在嘴里时的反应——要拍出‘鲜’的感觉。”
“明白!”桥本一郎点头,已经在鱼铺门口架好了另一台摄像机,准备拍食客的反应。
很快,野水正泰的鱼铺前就排起了队。
第一个来的是个穿西装的上班族,他熟门熟路地坐下:“野水桑,来两份金枪鱼生鱼片,还是老样子。”
“好嘞!”野水正泰把刚切好的生鱼片放在盘子里,递过去。
上班族拿起筷子,夹起一片生鱼片,蘸了点芥末和酱油,放进嘴里,闭上眼睛,脸上露出满足的表情:“还是野水桑的生鱼片最鲜,比东京银座的寿司店还好吃!”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