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稚虎,我快顶不住了!你的大军在哪?
“黄金三十六万两、白银两千三百五十八万两、抹谷鸽血红宝石八百余颗、翠玉(翡翠)五千二百余件、龙那锦六千四百余匹、特敏裙布八千余匹、象牙九百余根、红珊瑚两百四十余株、南海珍珠一百五十多斤、湖泊三百二十余斤…”
“伊洛香米十二万石、德林达依胡椒七万余斤、钦敦柚木八万余根、缅弓四万余张…”
看到这里,朱寅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初步估算一下,价值最少五千万两白银以上!
这只是库藏中的财物,那么这个王宫中的装饰呢?还没计算!缅甸王宫被称为“琉璃宫”,光听这个宫殿的名字,就知道有多金碧辉煌。
所以关于东吁王朝的史书,叫《琉璃宫史》。
这个琉璃宫,很多地方都用金银珠宝为材料,就连宫中柱子上,贴的都是金箔。宫中的很多器具,都是金银器、象牙器、翡翠玉器。
要是把整个王宫的装饰金银和金银器搜括出来,最少又是估值一千多万两!
这还只是王室和其国库的钱财,还不算寺院、贵族家的财产。若是加起来,可能还要翻一倍!
朱寅保守估计,洗劫完整个缅甸后,估计最少要发一亿两的泼天横财!
实际上此时的东吁王朝,根本就不是什么小国。
光看王室和王廷的富裕,东吁王朝不愧是中南霸主、大白象国!
这真的是东吁跌倒,大明吃饱!
“采薇啊采薇,我们这次又发了大财啊。”朱寅自言自语般的说道,都已经麻木了。
可是朱寅短暂的欢喜之后,就冷静下来。虽然搞到了价值几千万的金银珠宝,可这些真是财富吗?
未必!
在朱寅看来,真正的物质财富就是物资,是粮食、布帛、原料、食盐、能源、茶叶、瓷器等有用之物,而金银财宝…只是货币媒介,不是财富本身。
到时把缅甸的金银珠宝带回大明,国库可能会达到两亿,可是真的就富裕了?大明的粮食、布帛、茶叶、食盐等物资,并没有相应增加。金银再多,百姓的生活也不能改善提升。
说句不好听的话,朝廷的金银多了,只是能光明正大的用金银来搜括百姓的物资,反而百姓的日子更难过,朝廷的日子却是好过了。本质上就是掠夺民财。
毕竟金银饥不能食、寒不能衣。
所以,在生产力无法显著提高的时期,国家拥有太多的金银,对百姓绝对不是好事。
当然,这个道理,朱寅只能藏在心里,是万万不能宣之于口的。他还需要金银来强兵、变法、发展工商业和技术。
不过,在搞到这么多金银的同时,也应该提高产出,积累和金银对标的社会物质财富,不让金银贬值。
除了改进生产之外,当然还要开疆拓土,占领更多的资源地,来对冲金银增加的通胀风险。
可若说财富是金银,那么缅甸完全可称其富。
古代缅甸是东南亚金银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有多丰富?
朱寅很清楚!
西方商人形容“缅王用银砖铺地,金箔贴象”、“缅王库藏金块堆积如山,需象队搬运”。
东吁某代缅王的王陵被英国人盗掘,墓中陪葬的黄金就有两吨!
光是仰光大金塔的金顶,用了一吨黄金!
那么实际上呢?缅甸古代的金银锡矿很多。如今黄金每年产量五万多两,占了世界同期黄金年产量的一成!而大明那么大的国土,每年黄金产量才三万两左右,还没有缅甸多。
缅甸白银每年产量更是达到惊人的六百万两!差不多占了全球白银产量的将近一成!
是开采出来的新增白银,每年六百万两!也就是,东吁王朝每年的银矿产量,就超过同期大明中央国库的税银。
缅甸的金银矿,并非全部是王廷直接掌握,很多是私人开采,国家征收一成的金银税,叫‘什一金税’。
即便如此,王廷光是来自金银矿的收入,每年就是一笔巨款。
只是缅甸虽然金银多,可是很多金银都在了佛寺。寺庙掉了大量的黄金、白银。
毫不夸张的说,整个缅甸的金银存量,有一半的黄金、三成的白银,用在了寺院!
而且缅甸因为盛产金银,贵族和国民就越是不重视生产。他们用大量白银购买印度的布,每年费两百万两,购买大明的瓷器和丝绸、茶叶,每年费一百多万两。
王廷还每年费几十万白银购买西洋火器、火药,又费几十万两高薪雇佣西洋雇佣兵。
这造成了缅甸富则富矣,武力也很强,可是生产却是一塌糊涂,因为可以拿金、银、锡来买,农业、纺织业、造船等都很落后。
若说财富是物资物产,那么缅甸就说不上有多富裕了。
缅甸虽然土地富饶,水稻可以一年三熟,可是生产力远不如大明。
缅人拥有伊洛瓦底江平原,这个优质平原的良田沃土得天得厚,本可成为中南半岛首屈一指的大粮仓。可是因为缅人懒惰,两年只种三季,农业技术也很拉胯。
缅人还在用木石犁,灌溉用人力戽斗,收割庄稼没有镰刀,而是用手摘穗。
灌溉系统,王廷也不重视。就靠僧侣诵经祈雨。
更要命的是,农奴的每年服徭役日期,高达一百二十天,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服劳役。而且农奴服徭役主要就是修建寺庙,其次是修城、运输军粮。这严重耽误了农时,导致减产。
然而,伊洛瓦底江平原实在是太肥沃了,良田面积高达五千万亩,简直是老天赏饭吃的大粮仓。即便缅人比较懒惰,农业技术落后,可仍然能轻松养活缅甸六百万人口。
东吁王朝能长期维持二十万人的常备军,养活数量高达三十万的脱产僧侣(占总人口5%),靠的就是伊洛瓦底江平原这个大粮仓。
然而最讽刺的是,缅甸金银主产区、翡翠产区,包括大粮仓伊洛瓦底江平原,原本都是属于大明的土司区,是被缅甸吞并的,后世再也没有收回。
如今的缅甸其实不是真正的缅甸。真正的缅甸本是大明的缅甸宣慰司。如今的‘大白象国’,其实是东吁扩张吞并缅甸之后,盗用缅甸之名自号缅甸而已。
在朱寅看来,所谓的东吁王朝、大白象国,其实是个奴隶制封建领主国家。
东吁王朝实行“阿赫木丹制”,将人口按三十六种世袭职业捆绑,形成严密的金字塔结构。如象兵、船匠、稻农、寺奴、世兵…
缅甸的等级制度十分森严,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大,有些种姓制度的影子。
东吁王朝是政教合一的王国。缅王号称“白象王”,兼任小乘佛教的转轮圣王,又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属于神权、王权合一的“神王”。
所以,王室也自称神族。这是金字塔尖。
其次是僧侣。缅甸僧团高达三十万人,不但免税免役,还掌控大量的产业和庄园、寺奴。
而且,缅甸的法院和学校,全部在寺院,由僧侣来掌管司法和教化。高僧不但是法官,也是老师。
所谓“佛寺即衙门,僧侣即法官”是也。
僧王的判决,更是等同于王谕、王法。至于学生学什么?呵呵,当然是佛经佛法了。
再其次是各部首领和军事贵族“色耶”,世袭领兵权,都有大庄园和大量农奴。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