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我不需要他们的肯定!(23)
奈飞其实也迷恋过一阵子大数据…
但是不靠谱!
大钱做了一大堆烂片,没起什么水。
对奈飞早期黑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光灵》这个片子,典型的大投资+大明星+自以为是的商业元素及政治正确堆砌产品,剧本仿佛是ai写的一样,当代黑衣人混搭指环王加哈利波特,大数据味儿冲得都快溢出来了。
《光灵》制片成本为8000万美元,威尔史密斯主演。
堪称史上最贵网大。
同时代国内的网大平均成本约为500万人民币左右,不及《光灵》的百分之一。
但是《光灵》的最终质量如何呢?
平庸、奇怪、无聊。
巨额的投资不仅没有制作出预期中的爆款,反而让奈飞成为了笑柄。
后来奈飞痛定思痛,经过复杂的内部权力斗争,让大数据派都滚蛋了…
进入了煤老板模式——我们不大会去管创作的事儿,我们只负责找到对的人,给予充分的自由和预算,让他们把好故事拍出来。
他们比对了全球文化输出:
全球文化输出的1.0版本,简单来说就是“拍本国故事,给全世界看”。
在世界上任何一块内容消费市场,观众对于“故事”的需求都是永恒的。
每个国家和民族其实都不缺自己的故事,但对故事进行设计、包装、展现的商业化生产力,不同的国家则能力相差悬殊。
可以这样说:生产力强的一方,便是文化输出的一方;生产力弱的一方,就是被文化输出的一方。
曾经的苏联能做到“拍本国故事,给全世界看”,其影响力超越了社会主义阵营,不仅拥有塔可夫斯基、梁赞诺夫、爱森斯坦等享誉全球的电影大师,而且诸如《战争与和平》《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乡愁》《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等作品更是穿越了冷战东西方的铁幕,成为全球公认的经典。
包括香港电影也是文化输出的一大奇迹!
尤其是在20世纪70到90年代,香港制作的功夫片不仅席卷了亚洲,还打进了美国这种拥有强势文化的市场。
时至今日,bruce lee和他的招牌动作仍然是一个全球级的文化符号,而jackie chan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没有一个两岸三地的明星能够超越。
“拍本国故事,给全世界看”的集大成者自然是美国的好莱坞。
好莱坞视效与创意天才的结合,在全球化进程中打出了统治级表现,造就了《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等名作。配合冷战结束,美国的文化影响力在90年代达到了顶峰。
奈飞在这方面着天然优势…
它是美国的内容制作公司!
但本土内容人才需要抢夺,而且他们作为互联网新贵,对内容人才的吸引力要低于好莱坞…
而且,美国故事”对全球观众的吸引力是在下降的!
尤其是2016年以来,随着美国自己启动了“逆全球化”浪潮,以及内部的撕裂和极化不断占据媒体的头条版面,全球观众对“美国故事”的好感程度自然是一年不如一年。
然后就是全球文化输出的2.0版本——当一个煤老板。
他给了阿方索·卡隆最大的自由:只负责开支票,充分放权给他的团队。
这个放权不仅是不干涉拍摄,甚至不干涉剪辑,给予导演最大的尊重,顺便帮他公关奖项!
其实,阿方索·卡隆不是第一个享受这种待遇的外国导演…
奉俊昊才是第一位!
彼时正值韩国右翼总统朴槿惠在任时期,奉俊昊这类“文艺黑名单”上的左翼电影人本就拿不到国内的财阀投资。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