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天地不仁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肩上就是一座山。
但是,这一粒总会落下。
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从整体和长远来看是一致的,但是必然不可能完全一致,在一些情境下甚至是对立的。
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人人都克己奉公,本能的维护集体利益。
但是这种世界终究是难以实现的,就像是大锅饭一样,愿意烧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像是王老汉这种愿意吃亏的“蠢人”只会越来越少,每个人都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然而,于整个社会而言,“聪明人”多了,内部的矛盾就大了,资源的内耗同样也会不断提高。
如果说社会是一座湖泊,每个人都是与之勾连的一个个小水洼。
当大旱来临时,小水洼是支撑不下去的,必须依靠湖泊的水量。
“蠢人”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在承接雨水露珠的同时,将积累下来的部分水源注入湖泊之中,从而维持整体的平衡。
而“聪明人”却是开始觉醒,认为自己辛苦承接的雨水,凭什么要分给湖泊?
只要自己足够努力,承接的雨水够多,哪怕没有湖泊的帮忙,自己也能生存下去。
伴随着“聪明人”越来越多,其中一部分觉醒的越来越深,非但不往湖泊里注水,反而开始从湖泊中引水,让自己不断壮大,成为另一个小湖。
反正湖那么大,取一些又能如何?
就这样,湖泊的水越来越少,“蠢人”越来越难以生存下去,“聪明人”越来越多。
成为新的湖泊的“聪明人”或许还会涌起莫名的优越感,开始教育那些即将干涸的水洼:“看见没?强者就要懂得截取水源,等着湖泊施舍,不如自己做湖。”
但是,当大旱真的来临的时候,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让更多的水洼甚至是湖泊彻底干涸。
文明的存续从不是水洼与湖泊的零和博弈,而是水滴与水脉的共生。
每个水洼都在努力,但每个水洼的努力都离不开湖泊的支持。
当个体将“自我”筑成隔绝的堤坝,以为截取是强大的证明,却不知每道水脉的割裂,都在瓦解自身赖以存续的水循环。
这是一个并不算深奥的道理,却是人们几千年来都未曾看透的道理。
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中,这个道理被争辩的最多,永远辩不出个定论。
但正如百家辩论百姓迁移和退耕还林之事一样,当这种争辩遍及天下后,辩论的结果如何已经不再重要了。
因为所有人都在其中明白,个体和整体同样重要。
这世间很多的事情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就如同诸子百家中的儒家与墨家、性善论与性恶论等。
本就没有固定的答案,关键在于尺度和平衡。
在这个缺少娱乐活动的时代,田泽感兴趣的娱乐并不多,钓鱼、看球、听曲、赏舞,还有就是看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辩。
哪怕是一个非常微小的话题,在经过双方的深入剖析后,总能给田泽以恍然大悟之感。
知道的越多,田泽就越发的敬畏。
很多以前被他嗤之以鼻的一些书籍也再度被他拾起,比如《中庸》。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