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四合院:从当医生开始的火红年代 > 第415章 绝无仅有的人口大迁移

第415章 绝无仅有的人口大迁移

同时,对于交办的任务和研究工作,也不能落下。

“王孟德同志,这事儿多亏了你,不然我们可就错过了。”

冯所长大声的笑着说道。

他已经从朋友那里打听到了。

上边拨了一部分资金用来支持医药方面的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工作。

不少消息灵通的单位和院校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分一杯羹’。

而僧多肉少之下,那笔看着很多的资金,完全都不够分。

如果他再晚几天申请的话,估计只能在明年上边重新拨一笔资金后,才能申请通过。

所以,他才连声的夸赞王孟德。

“所长,赶上了就好,这第一批学生,可得招一批精英进来。

以后研究所说不定就要靠他们挑大梁了呢。”

王孟德也笑着说道。

现在因为特殊原因,很多初高中都没有时间上课,学生们的基础可都荒废了不少。

真要是搞推荐进来上学,这种专业技术要求高的学科,可不是光靠努力就能学的会。

还必须有扎实的基础和聪明的头脑。、

“嗯,王孟德同志,你放心吧,我和其他几个单位的领导都商量好了,保证能进来的学生,都是优异的。”

冯所长自信的说道。

现在国内对于医学院、药学院可都是特别的支持。

有了王孟德这个例子,国家还希望能多出几个这种厉害的人物呢。

就算和王孟德比不了,差一些也能接受。

真要是多了几个人能研究出一些成果,然后往国外卖药品,这可就赚大了。

立冬后的第二天。

周六。

广安门这边的家属楼下,数辆满载着大白菜的汽车,停靠在单元门口。

中医研究院和广安门医院的职工家属们,在后勤部门和工会的工作人员指挥下,正排着长队,有序的领着冬储菜。

“婶子,一会儿我帮着您往楼上运。”

队伍里,朱涛的媳妇-周美娟,双手插在袖子里,缩着脖子,笑着冲冉小梅说道。

六七十年代,十一月份,京城的天气就已经进入了冬季。

比后世感觉要冷好几度。

不说别的,后世京城每年只能看到两三场雪,而且下的都不厚。

而现在可不一样,每年京城及周边都差不多要闹雪灾。

鹅毛大雪甚至可以下一晚上,二三十厘米厚的雪都算是正常的,甚至还有四五十厘米厚的时候。

“好,美娟,等下咱们两家互相帮忙。”

冉小梅也不客气,直接说道。

朱涛新换的两居室,就在旁边单元的四楼,而王孟德家,则是在这个单元的三楼。

因为两个人的关系好,所以两家也经常走动。

“哎,我听您的。”

周美娟连忙答应了下来。

别看朱涛和王孟德是从十几年前就认识的,但随着地位的变化和差距,她现在都有些巴结冉小梅了。

二十多分钟后,终于轮到了冉小梅。

“姨,您怎么亲自过来排队了,招呼一声,我们就给您送到家里去。”

正在分冬储菜的一名后勤工作人员,看到冉小梅后,忙上前道。

他之前见过对方,知道这位是王副院长的母亲。

“呵呵,你们已经够忙的了,怎么能好意思耽误你们的工作呢。

我们自己就能搬回去了,你们忙着吧,不用管我。”

冉小梅呵呵笑了两声道。

儿子单位的人尊敬自己,但她可不想太招摇,生怕给儿子惹了麻烦。

“姨,需要帮忙就说一声。

对了,您们家一共八百斤一等大白菜,我称好后先给您放到单元门口。”

那个工作人员看了一眼本子上的记录数字,然后麻利的开始往称上搬大白菜。

这批大白菜,每一个菜心都是包的结结实实,属于一等品。

是秋菜指挥部的一位领导特意安排送过来的。

谁让王孟德的医术高超,救治了不少人。

了半个小时,两家的大白菜全都运到了家门口和楼梯的两旁。

“美娟,快到下班的时间了,我就不留你在家里吃饭了。

这块五肉和半斤的粉条你拿回去,正好和大白菜一起炖个‘当家菜’。”

冉小梅简单的洗了一下手,然后从厨房里拿出一斤左右的五肉和半斤粉条塞到了周美娟的手中。

“婶子,我不能要,肉家里也有,都是朱涛单位发的福利。”

周美娟连忙极力推辞道。

“嗨,你家那几个小叔子、小姑子,可都需要接济,单位发的那点福利,根本就不够分吧。

婶子家里的肉多,你就拿着吧,等回头来帮婶子腌咸菜。”

冉小梅强行把东西塞在她的手里,然后不由分说的把她推出了门外。

看着手里的上好五肉,周美娟一边下楼,一边在心里感激不已。

她打算后边经常过来,帮着婶子干点活补偿一下,不然心里怎么着都不是滋味。

周日。

南锣鼓巷四合院。

王孟德借了平板车,又从菜店那边,拉了一些大白菜回来。

别看家里冬天的时候不缺青菜,但依旧习惯性的存储大量的冬储菜,这样才能心安。

到了院门口,阎埠贵家的老三阎解旷,看到他拉着平板车,连忙冲过来帮忙推着。

“孟德哥,我帮您摆大白菜。”

“谢谢解旷,你现在初几了?”

“孟德哥,您别客气,我今年读初二了,不过现在不经常去学校。”

“初中了呀。”

王孟德若有所思的说道。

他记得,也就是今年的十二月份,华国会进行一场全国性质的、绝无仅有的人口大迁移。

主要是从城市迁移到农村和偏远地区。

而且主力则是六、七、八这三年的初、高中生。

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可是基本上都下了乡和上了山。

(本章完)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