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手法类似于历史上传教士和殖民管理者对原住民的“教化”,最终目的是为经济剥削铺路。
4.虚构的“和解”结局
电影以土著人的胜利结束,但这一结局在现实中极为罕见。
历史上,原住民面对科技和军事优势的殖民者时,往往遭遇系统性灭绝或文化同化(如阿美瑞坚印第安人或袋鼠国原住民)。
这种虚构的“正义胜利”让观众产生错觉,认为殖民暴力可以通过“一次战斗”解决,而忽略了殖民体系的长期性和结构性。
5.将土著人塑造成“原始但高尚”的他者
土著人被描绘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贵野蛮人”,这种设定虽然看似赞美,但也暗含一种殖民视角:原住民的文化只有在符合西方环保主义想象时才值得保护。
这种叙事忽略了原住民社会的复杂性,将其简化为一种“理想化的原始状态”,从而掩盖了殖民者对土地和资源的真实掠夺动机。
6.淡化经济利益,强调“生存需求”
电影中的人类殖民戴尔斯克星球的动机被部分解释为“蓝星资源枯竭”,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侵略行为提供了“合理性”。
然而,现实中殖民扩张的核心驱动力是资本积累(如电影中的“超导矿石”),而非单纯的生存需求。电影弱化了经济掠夺的残酷性,使殖民行为显得“情有可原”。
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
《赛克斯计划》通过上述手法,将殖民侵略包装成一个可以被“个体良知”纠正的问题,而非一个需要系统性批判的全球历史现象。它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误以为殖民暴力可以通过“英雄主义”解决,从而掩盖了真实殖民历史的残酷性和持续性。
一部糟透了的电影,通篇充斥着阿美瑞坚标准式的傲慢以及无礼,是的,极度的傲慢及无礼,这种电影让我很难想象是一个好莱坞的顶级导演拍摄出来的。
事实上,我本人在此之前也是卡尔斯导演的忠实粉丝,我无比期待能早日看到这部电影,好让我享受到一番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但是我看到的东西,令我感觉到恶心。
这就是我想说的话,这部电影固然在技术上做出了非常多的革新,但是它的内容无法撑起它成为一部真正的经典之作,甚至严重割裂,我在此要极度怀疑一下奥斯卡的眼光,事实上,我马上即将发布的下一篇影评要讲的电影,我认为才是真正的实至名归的获奖作。】
影评引发了巨大的舆论和共鸣。
“是的,我在看的时候就想说了,这部电影令我感到震惊,因为它居然可以毫无顾忌的大范围的采用这种无耻的手段去洗白侵略的行为,可是让我具体说出哪里有问题我又说不出来,感谢奥尼克给我提供了思路。”
“简直是太对了,这就是阿美瑞坚上层人向来存在的傲慢,他们的傲慢由来已久,并且针对于任何人。”
“家人们,先不聊了,我看到了我家墙上挂着的印第安人的头皮在对我笑。”
(之前章评不是有人让我写阿凡达吗?说是写文娱绕不开这部经典,还让我解析一下这部‘好电影’,这不就来了,我可是了一天时间给你们拆这部片子。)(本章完)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