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屋

最新地址:www.biqi5.com
比奇屋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32章 就不!

第532章 就不!

其一,是这种情况,只存在于官员身上,太宗皇帝本人的节俭,却是实打实的。

这让天下人不免生出一种‘陛下果然是仁君,坏的都是底下的官员’的朴素情感。

其次,便是这种情况虽然恶心,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外降低了底层民众的生存压力,改善了底层命中的生活环境。

因为贪污腐败,从来都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两个范畴的东西:贪污,及受贿。

贪污,通常指的是贪墨公款,将本该用于民生民计的专项资金,装入官员自己的腰包,直接损害底层民众的利益。

而受贿,则是官商勾结、官官相护,通过利益输送,来达成规则不允许的目的,间接损害底层民众的利益。

二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前者吃的是公家的钱,后者则是私人之间的利益输送。

前者对底层民众的伤害更直接,危害更大、更显著;

后者对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的伤害多为间接,伤害相对小一些。

而太宗皇帝年间,那堪称魔幻的形式主义节俭、现实主义贪污腐败,则是在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让官员几乎没有了‘贪污’的可能。

——贪污的前提,是得有公款,得有专项资金。

但太宗皇帝年间的天下官员,那可是拿自己有多能省公款,来当作自己最重要的政绩工程的。

而且,太宗皇帝勤俭质朴,也不单是吃穿用度——在国家层面,太宗皇帝也是出了名的抠门。

什么修桥铺路,兴建建筑的项目,在太宗皇帝这里几乎不可能被通过。

而这些本该交由官僚系统,用于改善民生民计的专项资金,多半都换了一种形式,直接被太宗皇帝赏赐给了具体的个人,直接交到了底层民众手中。

这就使的底层民众生存压力骤减,生活幸福度骤然增高。

另外,公共项目约等于零,官员几乎没有贪污公款的机会,也使的官员收受贿赂,成了高门、贵族之间的利益交换,而不是官员拿着底层民众的利益,来交换属于自己的利益。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一个县,经常有水利、民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自然也就有相应的大笔公款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商人、官员行贿当地官僚,才有可能是为了从这些公共项目中分一杯羹,挖国家墙角来中饱私囊。

但一个从来没有,未来也几乎不可能有公共项目的县,商人和官员行贿当地县令,能出于什么目的?

不是谋求升迁,就是请官府行个方便。

相较于前者,这后者对底层民众的伤害,可以说是忽略不计——至少是无法被直观感受到的。

再加上这个时代,行贿之风本就盛行,普行价值体系对贿赂本就有着极高的容忍度,就更使的太宗皇帝年间兴起的行贿受贿之风,变得愈发不值得一提了。

说到底,对于底层民众而言,官员能忙着彼此之间蝇营狗苟,而不是整日里琢磨怎么刮食民脂民膏,就已经是了不得的‘吏治清明’了。

于是,凭借个人生活作风,一直延续到行政作风的节俭之风,太宗皇帝意外革新了汉家的吏制,初显‘在世圣人’的天资。

当然,只靠着节俭,只靠着让天下官员不贪墨公款,还远不足以使得一位封建帝王,成为青史少有的千古一帝。

而在刘荣看来,自己这位皇祖父,最值得人敬佩和称道的,是明明掌握着令人咋舌的超高政治手腕,却并未将其用于‘励精图治’,而是甘愿将自己的所有天赋,都用于为汉家争取发育时间——甘愿为绿叶、陪衬一事。

后世有这样一句话: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在如今汉室,或者说是有汉以来的历代先皇,这句话用在太宗皇帝身上,无疑是最合适不过。

对于一个帝王而言,接受自己无法达成远大目标、无法完成某一项重大举措,并仍愿意做种果树、不摘果子的人,是很难得。

尤其是对一个天资卓绝,天赋高至千年难见得一,只要立下志向,就很有可能成功的优秀帝王而言,这就更加艰难了。

但对于太宗皇帝而言,这似乎没什么大不了。

对于自己无法成为那个‘毕其功于一役’的皇帝,只能做那‘奋六世之余烈’的其中一世,太宗皇帝坦然接受,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几乎做到了最好。

以至于最终,得天下人‘在世圣人’之称赞,并为后世诸多帝王奉为榜样,太宗皇帝值得这一切。

而封禅,对于太宗皇帝而言,本质上是没有必要的。

哪怕封禅,是封建时代见效最快、效果最好的政治宣传方式,也绝对好不过太宗皇帝在天下人心中,那‘在世圣人’的超然评价。

至于刘荣,对于封禅一事,却有些不同的看法。

——凡事都有其两面性。

对于成功的,真的有本事、有功绩的帝王,封禅自然是政治宣传方式,是可以帮助天下人了解自己的帝王、明白自己所处时代及历史使命的政治活动。

这种政治活动,在刘荣看来确实有价值。

但有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是真有本事、真有功绩的帝王,大都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标榜、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

就像是始皇帝嬴政,哪怕他从不曾封禅,大家也都认他祖龙的身份。

也像是太宗皇帝,从不曾提及封禅之事,却丝毫不影响其成为天下人心中的‘在世圣人’,后世人眼中的千古一帝。

而没本事、没功绩的帝王封禅,无疑又是再打击封禅的逼格,破坏这一政治宣传方式,使其成为了可供帝王扭曲事实,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假新闻’。

大家肯定知道这话,究竟是在说哪个不要脸的。

而从个人层面来讲,刘荣对封禅的态度,其实也很清晰。

——朕的功绩,如果使朕具备了封禅的资格,那朕就不再需要封禅了。

若朕功绩不够,不配封禅,那就更不能没脸没皮,拿封禅来给自己脸上贴金。

所以,在朝堂内外,甚至于天下文人士子一致建议刘荣封禅时,刘荣的态度依旧无比坚定。

不!

就不!

朕四季常服不过百八十套,穷的连衣服都穿不起了,封得哪门子的禅?

不必再议!

谁要再敢提封禅,封禅的钱就由谁出!

就算真有人出钱,朕也不封禅!

(本章完)

比奇屋 www.biqi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