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2章 九州蜕变(第一更,求订阅)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草……”
优美的歌声在长崎的街头回响着,这个最近几年流行的一首歌,在路边的书店有人驻足在那,不少人都选购着那位刚刚去世的先生的书籍。
听着收音机里的歌,王东海偶尔的也会跟着哼上两句,他很喜欢这首歌,也喜欢读书,也就是这样了,对于工程师来说,他并没有多少时间读书,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这倒不是因为他喜欢加班,而是因为九州造船是九州的支柱产业。
九州造船的前身是战前日本的三菱长崎造船所,他不仅是战前日本最大的民间造船厂,而且早在1890年代就开始制造军舰,战前还建造了“大和号”的二号舰“武藏号”。战争期间也制造了大量的军用舰船和商船。
虽然美国投下的原子弹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但是并没有给船厂带来多大的损失。
与横须贺的海军吴工厂被整体拆迁到长安不同,这座大型船厂被整体保留了下来。并且重组成为九州造船。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甚至比太平船舶更早进入市场——早在战争结束不到半年,就开始接受修船订单,一年后开始建造商船。
靠着日本的工程师和工人,九州造船很快就全面恢复生产,不仅在战争结束的次年恢复造船业务,而且还利用战时未完工的军舰部件建造军舰,甚至还包括三艘潜艇。
也正因如此,九州造船是亚洲地区少有的几个既可以建造商船,又可以建造军用舰艇的企业。
在汽车进入船厂后,王东海并没有去那个正在建造的55万吨油轮的船台——那是建造武藏战列舰的地方。而是去了另一个船坞。
一进入封闭式的船坞,就能看到焊的火星子,王东海的视线越过交错的吊臂与管线,终于落在船坞中央那具黝黑的庞然大物上——柴电常规动力潜艇的艇身已具雏形,流畅的水滴线型艇体像一头蛰伏的钢铁巨鲸,在弧光灯下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隐约能看见内部精密的管线轮廓。
“目前艇体焊接完成95%,柴油发电机组和蓄电池舱段已安装到位,下月初开始进行内部设备的最后调试,明年可以如期下水。”
负责现场的工程师迎上来,王东海没立刻说话,目光顺着潜艇平滑的舷侧慢慢扫过,喉结轻轻动了动:
“进度没问题就好。”
他转过身,声音比海风更沉了些:
“这4艘柴电常规动力潜艇,是咱们第一次对外国出口潜艇,好不容易才从阿根廷手里争取到的订单。”
王东海虽是总工程师,整天泡在图纸与数据里,却比谁都清楚,这份订单背后,是公司打开海外市场的唯一钥匙。
毕竟,对于这是他们第一次打开海外市场,不仅如此,他们还是从sea的手里争取的订单。
不得不说,这简直就是奇迹。
“所有环节都要卡死标准,焊缝要经得起超声波反复查,动力舱的管线接口必须零误差,尤其是吸音橡胶的粘接更需要谨慎——潜艇的静音性能全靠这些细节撑着。”
他说完就把目光重新落回那具钢铁艇身,说道:
“这不是普通的产品,是咱们好不容易才得到的机会,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有了这个机会,才有更多的机会,对于九州造船来说,只有通过完成好这笔订单,将来才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海外订单,毕竟,他们对武器装备的需求并不多,之所以会建造军舰潜艇,完全是因为美国不愿意提供,所以,他们才会选择自己生产,如果,有美援的话,可能根本就不会考虑。
毕竟,军队的规模以及经济规模都摆在那里。他们不可能不顾一切的发展军事,况且,也没有那个必须,而且美国也是这么认为,认为他们只需要保持一定规模的陆军协助美军作战,有自保能力的空军,再加上近岸舰队,就足够了。
但是对于军备,司令部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所以,从当年军方利用未完工的军舰、潜艇,加以完工建立海岸警卫队起,利用缴获的日军战斗机组建空中警卫队,直到现在,他们一直都保持着一支颇具规模的海空军,虽然维持这样的一支军队开支不菲,但却是值得的。
而对于身为船舶工程师的王东海来说,他很珍惜这样的机会,他深知,如果海军不发展潜艇,那么像他这样潜艇工程师,就会失业,或许到时候,只能到外国去工作。
所以,他比任何人都珍惜这次机会。
“其实,我们能够得到阿根廷潜艇订单,除了便宜之外,最关键的还是世界杯……”
在九州造船的经理办公室中,徐祖安上校示意王东海坐下,然后说道:
“原本阿根廷方面与太平船舶的谈判都已经快到签约阶段,剩下的也就是一些技术细节的问题了,可是因为世界杯被交给了长安的关系,中运被截胡的阿根廷方面,立即停止了谈判……”
抽了口烟,徐祖安说道:
比奇屋 www.biqi5.com